《刀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是迎合别人的眼光活着

月窗读书 2024-05-07 21:35:20

九十岁高龄的毛姆,坐在巴黎郊外的小木屋里,目光平静地凝望着窗外的风景。

多年的创作生涯,他已经远离了世俗的纷扰,只专注于自己内心的声音。

那一天,当他完成了《刀锋》的最后一个句子时,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唇边泛起了淡淡的笑意。

这部小说,是他人生最后的一次"吐露"。

毛姆记得当初动笔创作这部作品时的心情。

那时的他已经七十高龄,功成名就,在文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但与此同时,他也更加了解生命的真谛。

不再受制于金钱和名声,毛姆此刻只想尽情地倾诉自己的想法。

他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这部作品,因为对他而言,能够坦诚地表达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写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乐趣。我才不管其他人觉得这本书是好是坏。我终于可以一吐为快,对我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毛姆低声自语着,眼中流露出久违的激情。

想要将内心的声音完整地呈现在纸上,对于年迈的毛姆来说并非易事。

但他依旧执著地推敲着每一个字句,就像在谱写一首动人的交响曲。

当最后一笔落下时,毛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知道,这部小说勾勒出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刀锋》就像一面明镜,反映了他毕生对如何活着的探讨。

01

《奥义书》里说: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

这段话暗喻着通往真理、救赎之路的艰难险阻。就像刀锋之边一样,想要通过这条道路,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努力。

而在小说《刀锋》中,主人公拉里正是在追寻人生的真理和救赎之路。他不满足于世俗的成功标准,而是孤独地探索着内心的答案。

拉里的这条道路,无疑也如同"剃刀边缘"一般险峻艰难。他不得不与家人和未婚妻决裂,放弃安稳的生活,选择了一条独特而孤独的人生之路。

拉里曾经服役于空军,在战场上经历过生死。

一次遭遇战中,他的战友为了救他而不幸牺牲。

这件事深深地影响了拉里。

亲眼目睹战友的牺牲,让拉里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脆弱。

在战争这样的极端环境下,一个人的生命可以瞬间消失,这让拉里开始正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面对战友的英勇牺牲,拉里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无助和无力。即便他们并肩作战,但最终还是无法阻止战友的死亡。

在生死面前,人类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生命的消逝总是让人措手不及,人生无常。生命是如此脆弱,是那么不堪一击,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走了,给亲人留下无尽的悲痛。在死亡面前人是那么的脆弱和渺小,你不知道哪一次见面是最后一次。

除了生死,其余都是小事。

经历了生死的洗礼,拉里才真正领悟到生命的宝贵。

每一个生命都是珍稀而独特的,都值得被好好珍惜。

这种对生命的敬畏,成为了拉里后来追求自由的内在动力。

战争的经历,让拉里开始重新审视社会上所谓的"成功"标准。他开始质疑那些被视为成功的标准。

他开始追问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再受制于他人给予的期望和定义。

退伍后,拉里拒绝了监护人让他去上大学的建议。

这让他的未婚妻伊莎贝尔感到非常困扰。

伊莎贝尔是一个来自豪门家庭的年轻女性。她对婚姻和事业都有明确的规划,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维持体面的生活。

但拉里的做法完全与伊莎贝尔的期望相悖。他拒绝了许多不错的工作机会,整日闲逛,这让伊莎贝尔感到非常不安。

她多次劝说拉里要去读书或从事专业工作,但都遭到了拉里的拒绝。

伊莎贝尔建议:“你可以去律师事务所或念医学院啊”

拉里回答:“那不是我想做的事情。”

伊莎贝尔问:“那你想做什么呢?”

拉里答,“闲逛”。

伊莎贝尔认为“男人就该工作,这才是人生的目的,也才是造福社会的方法”。

而每天拉里都去图书馆,沉浸在各种学科的探索之中,试图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他日复一日地钻研心理学、哲学、文学等各种学科,试图找到自己的人生答案。

拉里内心渴望超越俗世的羁绊,去探寻人生的真正意义。

02

离开了家人和未婚妻伊莎贝尔后,拉里来到了比利时。在这里,他开始寻访当地著名的哲学家,希望能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关于人生意义的启迪。

除了拜访哲学家,拉里还专程前往了一座修道院。他观察并研究当地修士们独特的生活方式,试图从中找到自己心中所追寻的东西。

在比利时的期间,拉里基本上把自己隔离在外部世界之外。他整日沉浸在大量的哲学和宗教著作的阅读与思考之中,企图寻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

人活这一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还是只能可悲地任凭命运摆布?

有人对他说,想学习应该去大学,那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那里会直接告诉你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会教你怎样出人头地。

拉里却说:“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我觉得自己没办法回去念书了。何况我当初在预科什么也没学到,我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大学的生活,同学们一定不会喜欢我,我不想勉强自己当个大学生,也不觉得老师老师教的知识是我想知道的。”

为了能够专注于内心世界的探索,拉里在比利时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方式。他甚至曾一度住在廉价的招待所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住在环境很差的公寓里,邻居中有烟花女子,有穷学生,三教九流,鱼龙混杂,都是上层社会看不起的穷苦底层。

他的房间里摆了一张床,就连摆一张桌子的地儿都没有。

伊莎贝尔到巴黎找拉里,住进了公寓里。

这里脏、乱、差,邻居们大呼小叫,脏话不绝于耳,伊莎贝尔实在忍不下去了。她为了拉里能够牺牲优越的生活,现在她希望拉里也能为了她做出让步。

伊莎贝尔说:“你要是真的爱我,就不会为了梦想抛弃我,好好工作吧,拉里,像个男人一样去工作,扛起自己的责任。”

拉里回:“这对我来说跟死了没什么两样,等于出卖我的灵魂。”

伊莎贝拉无奈,也不想再耗下去了,解除了和拉里的婚约。

对一些人来说,活着就是要不断的证明自己,拥有一所大房子,有一辆名牌跑车,证明自己多么的成功。

伊莎贝尔在乎别人的看法,害怕被人瞧不起,可是对拉里来说,

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是多少人的梦想。可是,大部分人会被世俗的看法绑架,违心地活在别人的眼里。

作家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写到: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03

和伊莎贝尔解除婚约后,拉里投身到书海里。

他看了许多书。

柏拉图的《理想国》、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除了哲学作品,拉里也沉浸在各种宗教经典的学习之中。他研读了佛教的《般若心经》、基督教的《圣经》以及印度教的吠陀经典等。拉里还花大量时间阅读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荣格的《人格与无意识》等。

除了哲学、宗教和心理学著作,拉里也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作品。他阅读了契诃夫、托尔斯泰、卡夫卡等作家的小说和散文。

关于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意义,书中没有明确的答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他去做煤矿工人。

煤矿工作又苦又累又脏,他选择的是最艰难的工作。

后来,同事对他说:“我要离开这里,要不要跟我一起走?”

“去哪里?”

“去旅行,穿越比利时,再到德国,沿着莱茵河走,可以找个农场度过夏天。”

拉里跟着同事在一个农场做工人,同时学习德文。

他还去了印度,跟随瑜伽士学习和生活。

几年后,当文中作家我再次见到拉里的时候,他形容憔悴,浑身上下没有一件好衣服,但是眼神却发着光,非常有神。

听到这个流浪汉说自己是拉里,作家才反应过来眼前的这个乞丐模样的人就是拉里。

作家问起他的遭遇,并问他的钱是不是花完了。拉里说,几年来他很少花钱,还存下了不少钱。

人们都是第一眼动物,你以为的乞丐,说不定人家比你还有钱。

心灵富足的人,不再追求钱财,反而更能守住财。

拉里虽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他非常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

虚与委蛇的人际关系,拜高踩低的势力圈子。拉里非常厌恶这样的生活。

登徒浪子们在名利场粉墨登场,又很快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04

当时的成功人士的标杆,像伊莎贝尔的舅舅艾略特那样,巴黎上流社会炙手可热的名流。

虽年近六十,艾略特身姿挺拔,仪表不凡,毫不逊色于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除此之外,艾略特品位高雅,博学多才,精通鉴赏、舞艺、枪法、网球等等。

作为成功人士,艾略特出手阔绰,穿名牌、用名厨,聘请最好的管家和佣人,讲究排场,常常别出心裁,惊艳四座。

社会地位,是他交友的唯一标准。

晚年的他,不幸得了严重的尿毒症,昔日的高朋满座,觥筹纠错,如今门可罗雀。

有位贵妇人正在策划一场空前盛大的宴会,请遍了所有有头有脸的人物,却故意不邀请他,冷落他。

曾受他提携进入伦敦社交圈的美国青年,也对他唯恐避之不及,还故意来借礼服去参加贵妇人的宴会,明摆着羞辱他。

这个半截身子埋黄土的老头儿,因为没有收到请帖,哭的像个孩子,伤心欲绝。

作为他的朋友,书中的我,实在不忍,便搞来一封请柬。

艾略特破涕为笑,紧紧地抓着请柬不肯松手,确保不会被抢走,才心满意足地闭上了眼睛……

艾略特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精明、势利、攀龙附凤、渴望名利。他把结交社会名流当成终身追求的事业。

纵使你生前叱咤风云,终不过一抔黃土掩风流。

05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终此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活着?有人追求金钱,有人追求权势地位,有人追求家庭幸福,有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有人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有人胸有大志,却好高骛远;有人敢想敢做,脚踏实地。

刀锋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而是通过拉里的行为告诉世人,还有一种非主流的活法。

尽管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引来争议,但毛姆已经不再在乎旁人的评判。他只想以自己的方式,诚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这或许就是他此刻最大的执着和坚持。

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毛姆的脸庞上,给他的面容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他微微眯起双眼,回想起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那些挫折和磨难,早已被他化为创作的养分,成就了今日的自己。

毛姆笑了,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所在 - 那就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用笔墨来诠释这个世界。这部小说,将成为他留给后世的最后馈赠。

文 | 流光抛人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