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AMX攻击机退役,上世纪曾与中国强-5联姻,我方受益匪浅

陶式防务讲世界 2024-04-13 03:47:48

近日,意大利空军最后一批AMX攻击机举行了退役仪式。AMX轻型攻击机,上世纪曾是中国军迷耳熟能详的一款“西方先进战机”,尽管如今已落后于时代。

年轻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AMX攻击机与中国也大有缘分。当年,我国曾计划引进AMX攻击机的全套设备对强-5进行升级,改进型号称为“强-5M”。

在上世纪80年代,专用喷气式攻击机的发展似乎进入尾声,对地攻击越来越多地交给武装直升机或多用途战斗机。AMX和A-10、苏-25都可归类为这种“末代攻击机”,而且普遍都是亚音速,专门用于近距离空中支援。与A-10和苏-25相比,意大利和巴西联合研制的AMX攻击机更强调低成本优势,采用单发而不是双发设计,属于那个年代很少见的“轻型喷气攻击机”。

从时间上看,AMX的问世已经接近冷战后期了,该机首飞时间是1984年,1989年同时交付意大利和巴西空军。由于市场需求很小,两国空军也只订购了不到200架,其中意大利136架,巴西56架,单价大约1300万美元。

作为一款技术先进的攻击机,AMX在意大利空军内部却是作为一款“低档”战机使用的。相比之下,当时意大利空军的“狂风”战斗机单价已经高达4000万美元,因此一些低强度的军事行动,包括日常巡逻、近地支援、战术侦察等,都需要AMX这样的“便宜”飞机来完成。

但是,就是这么一款“便宜飞机”,在技术上都是当时中国空军非常羡慕的。

尽管属于亚音速轻型攻击机,但是AMX的航电设备相当先进,具有当时领先世界的超高频和甚高频电台、敌我识别装置(IFF)、利顿惯性导航系统、塔康导航系统、电子对抗系统、雷达告警接收器、射频干扰发射机、红外弹/箔条弹发射器以及平视显示器、机载计算机等等,巴西版本的AMX还配有可下视/下射多模态雷达。这些先进机载设备,不少是当时中国空军都没见过的玩意。

为此,就在AMX攻击机问世没多久,中国方面就试图与意大利开展技术合作,来改进我们手头的主力攻击机——强-5。基本来说,就是在强-5C基础上安装AMX攻击机的大部分机载设备,包括中央数字计算机、双余度数据总线、头盔显示器、惯性导航系统、平视显示器和大气数据计算机等十七项先进技术。

要知道,当时的强-5虽然属于“超音速攻击机”,看似优于“亚音速攻击机”,但是机载设备非常落后,甚至没有像样的惯性导航,更不说用平视显示器、机载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当时的强-5,不仅没有精确打击能力,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甚至由于缺乏导航设备,在阴天飞行或在海上飞行都十分吃力。

以上这些问题,也是1980年代初期中国战机的普遍缺点,因此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来改进现有的战机,是当时我国航空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中方引进AMX攻击机技术改进的强-5,命名为强-5M。据称,经过打靶测试,强-5M的对地攻击效能大幅提升了几十倍,令中国技术人员大开眼界。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强-5的改进计划是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除了与意大利的技术合作外,我们还与法国合作研发了强-5K,后者采用了法国汤姆逊等公司的技术设备,与强-5M属于并行发展的型号。据称,原先需要一个团24架强-5才能炸毁的目标,只需要两架强-5K就能完成,导航精度和作战效能也都有了大幅提升。

但是,由于时代原因再加上经费不足,强-5M和强-5K项目都被迫下马,没有完成研制。不过,这两个项目并没有白白浪费力气,甚至受益匪浅。中国技术人员通过近距离接触,从欧洲学到了大量的知识和技术,很快就掌握了一系列先进航电设备的设计和生产能力。

进入1990年代,中国技术人员又推出了强-5D和强-5E,采用了先进中央数字计算机、惯性导航系统、双余度数据总线、大气计算机、平视显示器、测距雷达、雷达警戒接收机等等设备。很明显,这些东西都是与意大利和法国的合作计划中学到的。

不仅如此,强-5攻击机后续还增加了光电瞄准吊舱、前视红外搜索跟踪吊舱、激光制导炸弹等等,甚至还有主动电子干扰吊舱和反辐射导弹。总体来看,后期型强-5的部分技术实际已超越了AMX攻击机。

但是客观来看,强-5毕竟是一款老旧机型,存在载弹量不足和航程短的先天缺陷,整体作战效能还是不如AMX攻击机,例如强-5的最大载弹量只有1.5吨,而AMX却能达到3.8吨,而两种攻击机的空重却相差不多。所以在进入21世纪后,强-5攻击机还是逐步退居二线,乃至大部分退役,将对地攻击的作战角色让给了歼轰-7“飞豹”和歼-16。到了近些年,无人攻击机更是开始崛起,开始成为对地攻击的主力。

可以说,无论是强-5还是AMX攻击机,都开始成为过去的历史。(作者:陶慕剑)

0 阅读:12

陶式防务讲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