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那么低有什么用?美国专家曾评价,是长城害惨了欧洲

畅敏古今风云 2024-05-21 12:41:17

公元5世纪中叶,匈奴帝国国王阿提拉,率50万大军入侵欧洲,所到之处令欧洲人闻风丧胆。然而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专家,在一本《危险的边疆》书中明确提到,长城害惨了欧洲,差点葬送了整个欧洲。那么,长城在遥远的东方,美国专家凭什么说是长城害惨了欧洲?难道这里有什么蝴蝶效应?

我国长城有两个响亮的名号,一个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另一个则是世界第7大建筑奇迹。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本来并不打算修建长城,当时秦始皇面临两个难题,到底是往南边深入,还是向北方扩宽疆域?南边生活的是百越民族,那里瘟疫盛行,但水土肥沃,秦始皇二话不说,直接派出大兵将其拿下。

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北方地区,北方一带生活着许多游牧民族,其中以匈奴人为主。要打匈奴人可不简单,他们生活散乱,作战起来却是十分勇猛。并且北方气候寒冷,中原大军不适应当地气候,要在北方长久作战,很容易拖垮军队。

秦始皇先是派出蒙恬作战,河套地区的匈奴人被赶跑,但这并不代表着北方已经安定下来,剩下的匈奴人随时都会反扑。为了保证北方地区的稳定,秦始皇开始修建防御工事,这就是万里长城的来源。

为了建造长城,秦始皇动用了600万人力,早期并没有钢筋水泥可用,长城原料大部分都是沙土和石块。

在平坦地区,长城的原料是沙土,再用石块覆盖在表面,山区则是用石块当作主要原料,泥沙则用来填补缝隙。这些东西并不坚固,防御指数也比较低,加上当时修建技术并不成熟,长城的高度也不是很突出,有的地方只有3米高,就算加上烽火台也只有5米,这个高度对敌人完全构不成威胁,普通士兵只要抓住石块就能轻松越过去。

更奇怪的是,除了著名的秦始皇修长城外,汉朝、明朝也都修缮过长城,最后长城的修建长度直接超过了1万里。既然长城这么矮小,防守不住敌人,为什么三个朝代都要加强长城?

从外表来看,长城的确用处不大,长城不高,修建简易,挡不住什么敌人,但要是配合上士兵,长城的威力就直接提升了一个档次。

秦始皇修建长城,主要是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在北方生活了很久,他们熟悉当地地势,匈奴人引以为傲的就是骑兵,人高马大,气势汹汹冲过来,这是中原士兵很难招架的。

长城虽然矮,匈奴人很轻松就能翻越长城,可如果是骑兵,就无法越过长城,战马无法越过城墙。要翻过长城,匈奴人只能下马攀爬,一攀爬就成了散兵。失去了战马支持,匈奴人的战斗力直线下降。

为此,中原士兵们便利用起了长城,在烽火台观察战况,同时也能传递情报。就算匈奴人越过长城,那也只是一个小的突破口,只要派一支队伍过去围堵,先行越过来的匈奴人就会被一网打尽。

也就是说,长城完全是秦始皇的一大战术,看起来不起眼,却起到了很大的防御作用,有了这堵城墙,匈奴人几乎不敢肆意妄为。

在长城这边吃了亏之后,匈奴好几年都不敢进犯中原。然而北方地区环境恶劣,适合生存的地方是很有限的,只有草原或者绿洲才适合生存。

但有时候遇到连绵大雨,匈奴人的放牧业就会受到影响,牧业受损,匈奴人就会失去一些牛奶制品等食物,如果遇上旱灾,北方水源又很稀少,这直接导致匈奴人失去了食物来源。因此,匈奴人的生活是很不稳定的。

为了寻求稳定的物资和食物,匈奴人一直将矛头对外,他们经常打劫过往商人,或者就是进攻其他民族,战胜之后就会获得一些战利品。

匈奴人往北边是一望无际的极寒之地,这不是他们的进攻目标,往东边走则是大海,也不适合打劫。唯一能打劫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西边的欧洲大陆,一个就是南边的中原地区。

欧洲相距甚远,匈奴人先是盯上了中原地区,这里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完全是香饽饽。匈奴人想进攻中原,先是被蒙恬大军打跑,最后,秦始皇又修建了长城。在长城的拦截下,匈奴人根本没办法往南边靠近半步,匈奴人无法自给自足。

既然秦王朝不敢动,那就只能向西边进发,围猎欧洲。

当时欧洲还处在古罗马帝国时期,东边就是秦王朝,两个强大的王朝之间有一块混乱的无主之地,这就是中亚,这也是匈奴人进攻的最佳地段。

匈奴人先是打进了康居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再往西就到了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匈奴人在和中原士兵的作战中汲取了许多经验,作战起来勇猛无比,很快就打进了中亚内部。

靠近罗马帝国时,中间有一个叫阿兰国的地方,阿兰国的国王被杀,整个阿兰国人全部向匈奴人俯首称臣。匈奴人的实力变得更大强大,他们越打越起劲。

刚好在这一时期,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罗马帝国,匈奴人抓紧时机又盯上了西罗马帝国。短短时间内,匈奴人便征服了西罗马帝国,他们学中原统治者,和对方签订条约,要求对方向自己纳贡。

靠着纳贡,匈奴人获得了大量物资,作战起来更加勇猛。

公元443年,匈奴人持续挺进。这一次,西罗马帝国全面溃败,匈奴人直接打到了拜占庭的首都,打了拜占庭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在匈奴人的围殴下,拜占庭也吃了一个大败仗。随后,匈奴人继续深入,很快就到了波斯帝国的地界,这已经是无限接近于欧洲内陆的地区。

直到这时,欧洲才幡然醒悟,敌人近在眼前,十万匈奴大军进犯,剩下的欧洲帝国只能联合反击,欧洲可谓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勉强阻止了匈奴人更进一步。

匈奴人迁徙的距离太远,后续补给跟不上,为了保存实力,只能暂时撤退。如果匈奴人补给完善,欧洲历史或许说不定真能改写。

公元450年之后,匈奴人内部发生了一次内乱,匈奴领袖因病去世。随着领导者离去,匈奴人一下子陷入了混乱中,无人带领,补给又成了难题。

其他欧洲帝国见状,立马抓紧时机反击。当时匈奴一边要抵御外敌,内部却又在争权夺势,混乱之中,匈奴人罕见地败下阵来,他们撤退到今天的乌克兰等地。

在后续的争夺中,匈奴人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历经好几次战争,匈奴人渐渐衰退,最后直接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

如果不是匈奴领袖病逝,欧洲的大部分地盘都将落入匈奴人手中,在此地盛行的基督教也差一点灰飞烟灭。

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一位专家,写了一本叫《危险的边疆》的书,书中明确提到,长城害惨了欧洲,差点葬送了整个欧洲。稍微分析一下美国专家的观点,就会发现他说的话不无道理。我国三个朝代不惜代价修缮长城,这绝对不是无心之举。

这看起来不起眼的长城,的确对欧洲有着极大的影响,并且这一影响从秦朝时期就开始了。

从这点来看,长城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也难怪长城被称为世界第7大奇迹。由此也可以看出历代统治者的高瞻远瞩。

4 阅读:3345

畅敏古今风云

简介:弘扬正能量,倡导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