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人不幸从航母上掉进海里,他还有生还的可能吗?

小雪爱王者 2022-12-28 16:39:49

倘若有人不幸从航母上掉进了海里,那么此人还有生活的可能吗?

没有护栏的航母?

航母主要承担着支持舰载机起飞和降落的任务。一直以来,有不少人认为,为了避免影响舰载机起落,磕碰到其上别的装备,航母并没有特别安装护栏。

但实际上,各国在设计航母时,都不曾忽略护栏,细数下来,也只有舰载机起飞跑道的尽头、舰载机着舰区没有护栏,不过在舷外水平处,有对应的加设防坠网。

这些部件的存在就是为了避免有工作人员不慎坠海。当然,“从航母上不小心掉进海里”这种事情,本身的概率就很小。

除了因为有专门的防护措施做保护,还因为在航母上,工作人员基本不会随意走动。每位人员基本都只在固定的范围内活动,经常活跃在航母甲板上的上的工作人员,则因为常年来的习惯,几乎不会从航母上跌落。

不慎落海的话生还几率较小

尽管航母上的安全措施很足,但也仍然会存在不慎落水的个例。而如果从航母上掉进海里,生还的几率是比较小的。

首先,航母的高度通常都在几十米,在这种高度下,人落向海面就像落在水泥地上。巨大的冲击力会让不慎掉落的人凶多吉少,如果不慎头部向下,将面临更加危险的处境。

且当工作人员不慎落水后,航母运行的声音和海风的声音会完全掩盖他呼救的声音,因此航母上的工作人员很难察觉自己少了一个同伴,而不幸落水的工作人员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航母离自己越来越远。

那么落水的工作人员有没有可能游回航母上?这个假设实在有些“痴人说梦”。

就算落水的工作人员会游泳,他的游泳速度与航母的行进速度相比小的可怜,在巨大的水压下人的体力也坚持不了多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援,最终就会因为体力耗尽而葬身大海。

除此之外,海面温度通常会在4-16℃之间波动,在这种温度下,人体会很快“失温”,从而出现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没有及时缓解的话甚至会死亡。种种原因导致航母上的工作人员一旦坠海,他们生还的概率会非常低。

不过也总有几个幸运儿,就仿佛有天使在冥冥中保护他们一样,从航母上坠海后,会很快得到及时的救助。

2015年6月,美国航母“罗斯福号”正在阿拉伯海域巡视,晚上9点左右发现疑似有人落水,航母上的工作人员立刻进行了点名,证实确有人落水后立马展开救援行动。

终于在9点50左右发现了落水者的位置,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直升机就成功将落水的人打捞起来,航母上的医疗兵对落水者进行了专业救治,落水者很幸运地活了下来。

提高救援能力

正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事件发生概率再小,也并不意味着事件不会发生。为了避免航母上的人不幸落水却无人察觉,同时也为了减少没有落水者定位而无法展开救援的情况,每位航母上的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一套工作装。

比如美国会给在航母上工作的人员都配一个救生衣,除了可以充当浮具外,这个马甲内还装有警报系统。如果工作人员不慎落水,就会自动报警,从而让航母上的其他工作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知晓有人落水。

这种马甲通常是荧光色的,即使在夜晚也可以很容易的被发现。当收到警报后,航母掌舵手会将航母的运行速度降下来,以便工作人员查看并确认附近是否有人员真的落水。

确认了落水者的位置后,如果落水者距离航母比较近,航母上的工作人员就会用工具来展开救援活动。

如果落水者距离航母比较远,他们会先通过落水者马甲里的定位系统来锁定落水者目前的位置,然后派出直升机或者其他载具抵达落水者所在的位置,进而实施救援。

虽然现代设备让救援行动变得简单了,但是只要落水便有风险。为了应对每一个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工作人员们登上航母之前,通常都会做“模拟落水”实验,这可以让工作人员在不慎落水后保持沉着冷静。

而为了从根源上规避问题,航母上的工作人员日常也会特别小心,尽可能远离甲板边缘地带。

中国的航母

早年中国没有属于自己的航母,倒也不必考虑“有人从航母坠海怎么办”的问题。

等到2012年9月,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投入使用;

再到2019年12月,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交付海军;

继续到2022年6月,第二艘国产航母“福建舰”也宣告下水。

中国航母的快速发展也让我国科研人员将部分目光聚焦于其上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上,只有航母上救生设备足够完善,当出现不慎落水的工作人员时,才能更好地让其存活下来。

我们不希望再出现一例像“海空卫士”王伟一样,因为救援设备不够先进完善,而导致英雄长眠的悲剧。

军事力量强大了,国家才不会受欺凌。没有强大武力的保护,国家安全,民族尊严就无法得到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也将成为泡影。目前我国的国防力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相信在未来,我国可以在科技上有更大的突破。

1 阅读:36

小雪爱王者

简介:王者就是我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