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心存汉室,为什么还要辅佐曹操?难道他看不出曹操的野心吗?

史说新读 2023-12-31 13:07:37

曹操手下的人才,谁的贡献最大?

不管你怎么排,荀彧要么是位列最前的之一;或者位列最前的,没有之一。

然而,这位被曹操认为是“吾之子房”的人物,最后却强烈反对曹操为魏公,坚决维护汉王朝而“忧死”。

既然荀彧心存汉室,有意维护汉王朝,为什么还要尽心尽力辅佐曹操,把曹操辅佐成一个大汉王朝的掘墓人呢?

难道,以荀彧的智慧,他看不穿曹操的野心吗?

为匡佐汉室而投奔曹操

彧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时,曹操在东郡,彧闻操有雄略,而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初平二年,乃去绍从操。——《后汉书.荀彧传》

董卓之乱时,荀彧觉得老家颍川不安全,就带着宗族跑到河北去投靠韩馥。到达冀州时,冀州已经被袁绍夺取了。于是,袁绍以上宾之礼待荀彧。

荀彧有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其志向就是要匡扶汉室。

然而,荀彧认为袁绍这个人不是个干大事的人,不能够辅佐自己成就大业。

荀彧认为曹操有雄才大略,是干大事的人,因此,就离开袁绍,前往投靠曹操。

由此可见,荀彧投靠曹操,正是为了匡佐汉室。

荀彧,难道看不出曹操的野心吗?

早期曹操,确实是表现得最“心存汉室”的军阀

曹操后来自叙其志,表示自己原本不过“欲封侯作征西将军”,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我们无法判断这百分之百是不是曹操的真心话,但是,观察当时曹操的言行,当时的曹操,确实是最“心存汉室”的人物。

早年的曹操,身为阉宦之后,却在宦官对士人的斗争中,毅然站在士人一边,上书试图保窦武,后来,一次被罢官,一次主动辞职回家,皆不愿与宦官集团为伍。

要知道,与袁绍等人不同,曹操本就是宦官之后,在宦官与士人的斗争中,他是至少有条件“左右逢源”的,但他毅然站在反对宦官的一面,说明其确实有“心怀社稷”。

后来,许攸与王芬企图废灵帝以合肥侯为帝,曹操坚决反对!

何进听袁绍的建议,要引董卓来京,曹操又坚决反对!

由此可见,曹操本意是希望汉室“安”,并不是企图以一己私利而要“乱天下”者。

董卓作乱,曹操不与董卓合作,逃回家乡,“散家财,合义兵”,起兵讨董!

讨董时期,实力比曹操强得多的军阀,只不过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使自己的割据趁机合法化,皆不愿真的与董卓战。

唯曹操,挺身而出,主动出击,把自己散家财得来的兵马几乎拼了个精光,而自己也险些遇害!

由此可见,曹操曾是一个为汉室,不顾自己个人利益甚至个人姓名安危的忠义之人。

再后来,袁绍欲另立刘虞为帝。

曹操又坚决反对:董卓做乱,我们合兵反抗,是“义兵”,应当“以义动也”,现在幼主微弱,制于权臣,并没有当年昌邑亡国之畔,一旦改易,天下能安吗?你们北向拥立刘虞,我仍然忠于西面的献帝!

凡此种种,皆说明,早期的曹操,确实是有心于汉室,企图安定汉室的人物。

荀彧将匡佐汉室的希望寄托于曹操,在当时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了!

汉室的主要威胁,唯靠曹操可以打击

荀彧投曹公时,曹公不过刚刚进入东郡,连兖州都还没有拿下,地狭兵少,实力与袁绍、董卓、袁术、公孙瓒、陶谦完全不在一个级别,只能算是依附于袁绍之下的一个小势力。

也许,在曹操强大后,他可能具备威胁汉室的能力。

但是,在那之前,汉室的主要威胁是:挟天子的董卓、关东领袖袁绍,甚至南边的袁术。

要匡扶汉室,第一步,当然不是考虑曹操将来强大了怎么样,而是要制衡董卓、袁绍这些最迫在眉睫的威胁!

群雄虽多,但看起来无人可以挑战这些主要威胁!

所以,事实上,当时有有志之士视曹操为忠于汉室,可以抵制这些主要威胁的人物。

与袁绍、曹操都很熟的鲍信,就把保全汉室的希望寄托于曹操:我们大家起义兵,是因为奸臣有颠覆汉室的意思!盟主袁绍,借着盟主的身份,只图自己的利益,将来又是一个董卓!我们要对付他,实力不够,应该去大河以南先找根据地发展!

在鲍信看来,董卓是颠覆汉室的最大威胁,袁绍是“又一董卓”,也是大威胁。他相信曹操在发展后可以打击这些野心家!

所以,荀彧视曹操为匡扶汉室的希望,难道不是再正常不过了吗?

曹操成功的最大功臣

天下之定,彧之功也。——《三国志.荀彧传》引《彧别传》

初次与荀彧交谈后,曹操就肉麻地说:吾之子房也!你是我的张良呀!

当时的曹操,或许想不到,荀彧为他曹操立的功,甚至超过了张良对刘邦的贡献。

1、大战略规划者。

曹操成大事,有两个最关键的战略:在兖州深根固本,以及奉天子以令诸侯。

正因确立了在兖州“深根固本”的战略思想,才有了全力经营兖州,大力发展屯田,为曹操平定中原打下经济基础。

正因有了“奉天子以令不臣”,才使曹操在政治上占据高地,为曹操平定中原确立了政治优势。

而这两个关键的战略者,就是荀彧。

单凭其在战略上的贡献,荀彧已不负“吾之子房”的赞誉了。

然而,荀彧的功劳,还有许多是张良当年没有做到的!

2、核心智囊团队组建者。

曹操的人才团队,文武兼有。

其中,“武”团队都是曹操在征战中自己发掘、收纳来的。

而“文”团队,基本上就是荀彧一手“搞”来的。

戏志才、郭嘉、荀攸、陈群、钟繇等人,全部是荀彧推荐的。

可以说,除了贾诩、刘晔这些外来者,辅佐曹操平定中原的智囊团核心成员,全部是荀彧组织起来的。

这一点,张良没有替刘邦做到吧!

3、居中持重,处理军国政务。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协调汉室与曹操关系的,主要就是荀彧。

荀彧居中持重,长期在许昌处理军国政务,搞定许昌的危险势力,并为曹操提供足兵足食,曹操才能在前安心征战。

考虑到许昌有天子及不少敌视曹操者,则荀彧的工作,比当年萧何更为复杂!

4、军事关键建议者。

荀彧不是经常随军出征,在帐下深度参与战役指挥。

但是,在军事上,荀彧每每三言两语,为曹操解决核心军事问题。

曹操与吕布争兖州,僵持不下之际,曹操时而要归附袁绍,时而要征徐州。

荀彧提出关键解决办法:东击陈宫,使其不敢西顾,然后曹操抢收粮食,足兵足食,吕布可破!

曹操与袁绍斗,既缺乏信心,又担心“四战之地”,要“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

荀彧不但鼓励曹操与袁绍干,还指出关键:以“奉天子”的政治优势,让钟繇安抚关中诸将,解决西面之忧;集中力量先平吕布,解决东面之忧,然后可以与袁绍战!

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兵少粮缺,有坚持不下去的念头。

荀彧明确指出:退下来就完蛋了!我们现在“扼其喉使其不得进”,袁绍必生乱,坚守待机!

曹操欲征刘表。

荀彧又指出:中原已定,南土知困。只要我们间道而进,再给他加上一个出其不意的打击,就可能迫使敌人投降!

曹操以此策,刘琮不战而降!

荀彧不常随军,但其三言两语,就点出取胜之道,可以说,即使在军事层面,荀彧的功劳也不让郭嘉、荀攸这些长期随军出征者!

没有荀彧,曹公未必能定中原!

继续与曹操合作,是匡佐汉室的唯一方法

那么,随着曹操实力的增强,荀彧难道就没有一点“预防”吗?

204年,曹操破邺城后,辞去兖州的职务,担任冀州牧。

随即,曹操准备恢复古代的“九州”制。依此,则除原冀州之地外,河东、冯翊、扶风、西河以及幽州、并州之地全部并入冀州!

我们知道,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在此之前,他“合法”领地只有兖州,其他地区,包括已经实际控制的豫州,以及长期维持半独立状态的徐州,需要借重天子的名义来发布号令。

恢复九州制,则曹操可以将当时实际控制的半数以上领地纳为自己的“合法”地盘,可以不必通过天子即直接进行统治!

这是“化国为家”的重要一步。后来,曹操做魏公前,就推行了这一步!

不过,在当时,荀彧的反对,是曹操暂时放弃了这个想法。

荀彧反对时,特别提到:在平定河北后,再修复旧都洛阳,然后责刘表不贡而征伐刘表,则“天下咸知公意”。

由此来说,继续留在曹操的体系内,是唯一给汉室一些帮助的办法。

不然呢?

去投靠刘备、孙权、马超吗?

试问,这些军阀,如果成了大业,难道不会自己觊觎皇位吗?

相反,留在曹操的体系下,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荀彧还能为汉室多做一些!

当然,或许,在荀彧看来,曹操真的未必“代汉”。

一直“看不穿”曹操吗?

立了这么多功,荀彧,难道一直“看不穿”曹操吗?

好吧,看看荀彧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曹操吧。

210年,也就是在荀彧和曹操“摊牌”的仅仅两年前,曹操发布了《让县自白本志令》。

此文写得文采飞扬,感情充沛,可谓千古佳文。

在这里,他回顾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讲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和志向,讲了自己一路走来不容易,吹嘘(其实也不算特吹)自己的功绩,情深意切。

但是,说来说去,展望未来,曹操最后表达的有两个关键意思。

1、“江湖未靖,不可让位”。

我曹操不可能交出权力,一旦我交出权力,不但我自己肯定要被害,而且,天下没有人,又不知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了,又要乱成一锅粥!

2、“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我曹操的志向,以前是郡守,后来是征西大将军,现在我已经做到丞相,这已经超出了我的志向,我不可能再有其他打算了!

第一点,是曹操的政治要求;第二点,是曹操的政治承诺。

注意:这不是在一个小房间里张口就说,这是以令的形式向天下宣示的!

这种告示天下的政治承诺,再不靠谱的人,也是不可能张口就说的!

到这个时候,曹操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如果真的有“代汉”之意,也不必遮遮掩掩,脱裤子放屁,并做出明确政治承诺了。

所以,到今天,人们大多相信这是曹操的本心,曹操当时确无代汉之意。

因此,荀彧当然会选择继续为曹操效力!

曹操的变化

然而,仅仅2年后,曹操就开始操作进为魏公,加九锡的事情了。

情深意切的政治承诺,保质期只有2年吗?

其实,这不过是形势变化所决定的。

曹操在《述志令》中已经说过:江湖未靖,不可让位。自己必须牢牢把握权力,否则就会有危险!

对于曹操来说,这不只是曹操及其家属的安危,更是整个集团的安危。

在发布《述志令》后,曹操征马超。

过程中,如果不是许褚以其神勇表现相救,曹操几乎就挂了。(曹操早期,汴水战徐荣,濮阳战吕布,都遇到过生命危险,但此后15年,曹操都没有过这样的危险,即便赤壁战败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危险)

征战天下,从来就是一个危险的事情,随时有生命危险!

如果曹操挂了,会怎么样呢?

那么,曹丕也好,曹植也罢,都没有继承曹操权力的权利。

那么,失去主心骨的曹操集团,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包括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诸夏侯曹,也包括许褚、张辽、于禁这些“党羽”,都可能面临危险。

如此,曹操即便本无“代汉”之意,难道不必须将其权力进一步巩固,世袭化吗?

而曹操一旦将其权力世袭化,合法化,就必然与汉帝形成“天无二日”的局面,其“代汉”也就不可避免了!

唯一的区别只是:曹操,要做周文王,还是要做开国皇帝?

而无论曹操是周文王还是开国皇帝,对于有志匡佐汉室的荀彧来说,都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摊牌时刻

终于,摊牌时刻来了。

212年,曹操要做魏公,加九锡,以实现权力的世袭化。

你曹操以前做兖州牧,做司空,做冀州牧,做丞相,都是大汉的官员,那些职务,都是大汉朝廷的职务,因你曹操的功劳而得,不能世袭,所以大家都还是大汉的“人臣”,是“职业经理人”。

然而,你曹操要做魏公,要加九锡,那就摆明了要把天子的权力收到自己这里,要自己做天下之主!

荀彧当然坚决反对!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荀彧传》

曹操,你原本就是“匡朝宁国”而兴义兵的,不可以这样做!

在荀彧的反对下,此事搁置。但是,曹操由此“心不能平”。

最后,荀彧“忧死”了。

所谓“忧死”,并不是自己忧虑而死,在古代,这是一种“隐诛”。也就是,诛杀之,但是,不宣布罪状,不公开行刑,死后不示众。

而《后汉书》介绍了过程:曹操送去了一个空盒子,荀彧知道什么意思,遂服毒自尽。

本想辅佐曹公匡扶汉室,结果,被要“代汉”的曹公干掉了!

荀彧不能救汉室,不是荀彧无能,也不是荀彧不知道曹操也有可能代汉。

只是,汉室已经如此,要匡扶汉室,唯有寻找相对靠谱的人来“安天下”,并寄渺茫希望于曹操保持“匡朝宁国”的本心。

当然,曹操走到要“代汉”的一步,也未必是他本心,只是大势所趋,不可能不为!

荀彧助曹忠汉,看起来纠结。但是,纠结的是那个时代:汉室气数已尽,而真正忠诚的人有心无力!

荀彧,终究没有匡扶汉室。

但是,他为曹操平定北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其功绩为后世赞叹。

而他最后虽不能挽救汉室,但是,选择了为了维护汉室而死,其坚守初心的本色更为人敬佩!

0 阅读:62
评论列表
  • 2024-01-05 14:11

    司马懿前几十年怎么没人看出他的野心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