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郭嘉还在,曹操还会输掉赤壁之战吗?会不会一统天下?

史说新读 2023-11-22 10:34:38

赤壁之战战败后,曹操叹息: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看来,在曹操看来,如果郭嘉还在,他必不会输掉赤壁之战!

果真如此吗?

郭嘉不可替代的特点:举世无双的洞察力

曹营人才济济,智士极多。

荀彧、郭嘉、荀攸、程昱、贾诩、刘晔等人,皆有惊人的谋略能力,且各有自己不可替代的鲜明特点。

荀彧强于战略,荀攸明于军计,而郭嘉,则长于洞见。

郭嘉,总是能从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中找到关键点,从而提出最优解!

曹操征吕布,连胜,但下邳不能克,曹操担心后方张绣、刘表威胁其许昌,想要退兵。

郭嘉力劝:张绣、刘表新破,不必担心!吕布骁勇但连败已失锐气,陈宫有智而迟,应当趁吕布锐气未复,陈宫智谋不及施展,全力破之!

曹操采纳其言,坚决打下去,擒吕布,得徐州。

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刘备在徐州叛乱,曹军进退不得。

郭嘉洞见:袁绍见事迟,必不会迅速行动。刘备新得徐州,人心未附,可以一击而破!当果断回击刘备!

曹操采纳其言,破刘备而还。

曹操与袁绍战官渡,传闻孙策将自后方袭许昌。

郭嘉洞见:孙策仇人多而无防备,必死于匹夫之手,不必担心!

曹操要远离许昌,北攻河北,众人担心刘表、刘备在后方的威胁。

郭嘉入木三分的洞见:刘表“座谈客”,没有什么威胁。刘备倒是英雄,但是,他依附于刘表呀!刘表与刘备关系微妙,刘表不可能大力支持刘备,所以对刘备也不必担心!

曹操征邺,遭到袁家兄弟的坚决抵抗,但曹军依然连胜。

众将都主张趁胜进取时,郭嘉洞见:袁绍几个儿子本来矛盾很大!我们逼得急了才抱团的!咱们缓一缓,假装去打刘表,他们兄弟必然又会内讧起来!那时咱们再杀回来!

曹操击破袁家兄弟,袁家二兄弟投奔辽东公孙康。

郭嘉洞见:咱们逼急了,公孙康又会和袁家兄弟搞到一起,咱们缓一缓,公孙康必然把袁家兄弟头颅送来!

可以说,郭嘉总能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洞见规律,并准确预测事情的走势,从而为曹操找到最优解!

赤壁之战的主要败因,正是对局势缺乏全面清晰地洞察

赤壁之战后,曹操之所以又哭起郭嘉来,正是因为:赤壁之战,曹操就败在对事情的全面洞见上!

1、误叛江东的抵抗意志,对孙权坚决抵抗的可能判断不全。

曹操此次南下荆州前,其作战主导思想,就是立足于荀彧提出的“华夏已平,南土知困”。

即通过武力威慑,迫使“南土”降服。

这一思想指导下,确实迫使刘琮降服,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然而,荀彧这一指导思想,指的主要是降服意志本就不坚定的刘琮集团,并没有设想立刻展开对江东的征服。

但是,在降服刘琮,击败刘备,夺取江陵后,曹操及身边许多将领都认为“此实为震荡扬州之良会,廓定南方之大机”,企图通过武力威慑,迫使江东降服,并认为即便孙权不降,也能顺势灭之!

以至于,开战前,曹操就以轻蔑的口吻,约孙权“会猎于吴”,企图凭一纸恫吓就迫使江东降服。

事实上,即便当时头脑比较冷静的贾诩,虽然反对仓促征吴,但也认为在荆州安定后,“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还是认为可以威服江东!

显然,曹操集团的这些想法,都是在低估孙权、周瑜、鲁肃等人的抵抗意志前提下做出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的孙权“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曹操集团当时为孙权“外托服从之名”的表面现像所迷惑,忽略了孙权“内怀犹豫之计”的一面,因此以为可以靠威慑解决孙权!

因此从战役一开始,曹军就仓促行动!

2、对孙刘联合的可能性估计不足。

曹操集团在分析局势时,多数人都乐观地认为:刘备投奔孙权,孙权必然会杀了刘备以取悦曹操,唯有程昱认为孙权必然会借助刘备抗曹

事实上,当时刘备败走夏口,与公子刘琦联合之初,其与孙权的合作尚在“谈判”阶段,还未成势。

按照当初郭嘉“急之则相持,缓之则争心生”的一贯思想,曹操原本可以先安抚孙权,集中力量消灭刘备,然后再考虑下江东之事。

然而,此时的曹操,轻视孙权,轻率发动东进,这是进一步促使孙刘联合!

3、仓促发兵,以短击长。

在连续误判后,曹操轻率发动东征!

诸葛亮、周瑜,指出的曹军存在的若干致命缺点:连番作战已是强弩之末、北方人不习长江流域的水土已经流行疫病、荆州人心未附等问题,皆是仓促发兵所激化的···

显然,曹军已经完全沉溺于其表面强大的实力,忽略了自己内在的隐患!

此时的曹军,无论是对对手的判断,还是对对手之间关系的判断,或是对自己实力的判断,都迷于表面,缺乏洞见!

因此,不知己亦不知彼,自然失败!

良谋尤在,恨曹公不从

即便郭嘉不在,堂堂曹营,还是有很多智谋之士的。

这些智谋之士,依然保持着极高的水准!

贾诩就提出:不应急于东下,而应该好好经营荆州,安抚百姓,然后“则可不劳众而使江东稽服矣”。

我们之前的文章分析过:如果采纳贾诩的建议,曹操即便不能真的使江东稽服,但也可以使荆州巩固,荆州巩固,尤其江陵在手,孙吴也就不可能“划江而治”,居江东上游的曹操就始终保持着战略主动权!

程昱也提出过对孙刘联合的洞见。

程昱就指出:孙权一定要借重刘备来抵抗我们。将来刘备势强后,孙权又必然会与刘备闹翻!

显然,程昱的意见,就是看出孙权必然坚决抵抗,并会与刘备联合,曹操仅仅靠恫吓威慑是不能成功广的!

因此,如果按照程昱的意思,自然应该先集中力量彻底解决刘备,再考虑威慑孙权的问题!

贾诩、程昱,都仍然很在线。

只是,曹操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郭嘉有着自己第二个特点。

郭嘉不可替代的特点2:“深知孤意”

曹操曾感叹:唯郭嘉深知孤意。只有郭嘉能完全知我的心呀!

之所以如此,一则是曹操对郭嘉的绝对信任。

曹操与郭嘉,关系亲密,是朋友一般的关系。

相比之下,程昱、贾诩与曹操的关系都比较微妙。两人都曾深居简出,不结交私友。程昱甚至曾以“知足不辱”而辞官回家。

二,则是郭嘉的谋划陈述,更为全面。

贾诩、程昱的谋划陈述,往往集中于一点,一般不做全面展开。

比如,贾诩提出缓进战略,没有切中曹操的另一个顾虑:北土未安。马腾韩遂在北,为其后患,许都的拥汉派人士时刻蠢蠢欲动,因此曹操不敢长期在荆州经营。

而程昱的分析,则围绕孙权必借重刘备而展开,没有(也可能是不便、不敢)指出曹操同时对付孙刘所面临的风险和不足!

相比之下,在提出谋略时,能够更加全面的,只有郭嘉、荀彧(参照他们劝曹操不顾虑张绣、刘表,集中力量灭吕布时的建议)。

因此,有理由认为:郭嘉若在,可能可以全面分析曹操的问题,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并能够使曹操采纳!

曹操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是有理由的。

大有不同

那么,如果郭嘉不死,结果会有不同吗?

1、赤壁或不大败。

曹操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与后来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感叹“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算东行,必不倾危矣”是非常类似的。

《三国志》将法正类比于郭嘉,是有道理的。

二人都是明断之士,都对主公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因此,郭嘉若在,或能说服曹操,使其不仓促发起攻吴之战,当慢慢图之。

2、即便郭嘉在,伐吴也不可能迅速成功。

《中国军事通史》、《中国军事战略史》皆认为,曹操应当继续郭嘉“急之则相持,缓之则争心生”的方略,安抚孙权,先集中力量消灭刘备,并认为如果这样,则天下一统或者不必再等七十年!

个人以为,这种看法,肯定了郭嘉分化瓦解的高明思想,但套到孙刘头上,就低估了二位雄主,有些想当然了。

事实证明:孙权、刘备的格局、才干,远非二袁、公孙康之辈可比!

在曹操决心伐吴之前,孙权已经派鲁肃联络刘备,并开始了孙刘联合的前期沟通工作!

只要孙权不甘心以十万之众举手而降曹贼,孙权就必然要联合刘备!

而且,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孙刘对于联盟的意义有很高水准的认识,很长时间内都能妥善处理内部矛盾,集中力量对付曹操。直到后来刘备夺取西川,三足鼎立的局面相对稳定后,孙刘的矛盾才逐渐激烈化!

只要曹操依然随时能够对孙权构成致命威胁,孙刘联盟,不会因为你曹操缓一点急一点而发生太大问题的。

所以,直到曹操听说孙权资刘备土地,惊得笔都掉地上,才知道低估了孙权、刘备的格局!

另一方面,东吴的水军优势以及刘备在荆州的号召力,都不是以郭嘉一人之智可以化解的。

3、统一仍然能加速。

然而,无论如何,在夺取荆州后,曹操掌握了长江中游,又控制了刘表精心打造的荆州水军,在战略上已经占据了主动权!

如果曹操在这一时期,能够头脑冷静,采取稳妥的方式,在强化水军后,仍是可能随时找到有利时机平定江东,从而加速天下一统的!

而这个能够让曹操保持冷静的,大约也就只有郭嘉了!

曹操感叹郭嘉不在的影响,其实,本质上是后悔自己在赤壁之战前的大意。

在曹操迫降刘琮,击败刘备后,确实拥有了夺取长江流域,乃至提前天下一统的历史机遇。

然而,一时间的志得意满,骄傲大意,导致荆州水军覆灭、江陵丢失,曹操再次退出长江流域,渡江定江东,乃至一统天下的梦想,由此而终,其历史教训是深刻的。

0 阅读:29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