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因写下3字,司马昭才放下杀心,诸臣不解,昭:倒着念

百年历史老号 2024-01-28 08:13:37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朝代的更迭犹如波澜壮阔的画卷,不断展开又闭合。每个王朝的寿命,如同四季轮转,长的如汉、唐,矗立四百年而不倒,短的如五代十国,瞬息间灰飞烟灭。当一个王朝走向覆灭,它的最后一任君王,常常被历史称为“亡国之君”。这些君王,有的选择与国家共存亡,有的则被新朝所杀,他们的结局大多充满了悲剧色彩。

让我们以北宋的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为例。他在金人的铁蹄下,从马背上重重摔下,被践踏而死,那是一种何等的绝望与无助。又如南唐后主李煜,他是被宋太宗赵光义赐予毒酒,含恨而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这些亡国之君的命运,却如此的悲惨。

然而,也有一些亡国之君的结局与众不同。比如蜀汉后主刘禅。他在蜀汉灭亡后,并没有像其他亡国之君那样遭受悲惨的命运。这其中的原因,正是因为他写下了三个字,让司马昭放下了杀心。

提起刘禅,我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个昏庸无能的形象,被人们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尽管他的父亲刘备在世时,曾经为他留下了一班文臣武将,如诸葛亮、姜维等人,但是刘禅却并没有能够发挥他们的才能,导致蜀汉政权最终走向了衰败。

此外,刘禅在军事方面也没有什么才能。他对于姜维这样的军事奇才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利用,导致蜀汉在战争中屡屡失利。尤其是在邓艾、钟会等人入侵蜀汉时,刘禅更是表现得束手无策,最终导致了蜀汉政权的灭亡。

对于刘禅的能力,不光别人认为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就连他的父亲刘备也不看好他。

在章武三年的春天,蜀国的天空仿佛被一层淡淡的忧虑所笼罩。那时的刘备,正躺在病榻之上,身躯疲惫不堪。他深知,自己的生命之光正逐渐黯淡。于是,他召集了诸葛亮、李严等重臣,将他们召唤到自己的床前,宣布了一个震撼整个蜀国的决定——托孤。

刘备注视着众人,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开口:“诸葛丞相,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天下无人能出其右。治理国家,安定邦交,对您来说就如同烹调一道家常小菜般简单。”

然而,他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与痛苦,继续说道:“可是,我的儿子刘禅,他的才华和能力却远远不能及您。如果实在无法扶持他承继大业,丞相不妨亲自承当大任。我虽在九泉之下,也绝无怨言。毕竟,这对整个蜀汉的未来是有益无害的。”

知子莫若父。刘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深深地了解自己的儿子。他知道刘禅的能力有限,他知道这个儿子无法承担起这个重任。他的这番话,虽然充满了无奈与痛苦,但却也是他对儿子的最后一份期望和寄托。

刘备去世时,刘禅已满十六岁,在那个时代,十六岁已算是成年。相较之下,康熙皇帝八岁即位,十四岁开始亲政,而十六岁时已经成功除掉了鳌拜,独立处理国事。然而,刘禅却仍需托孤,这无疑显示出他的治国能力尚有不足。

幸运的是,诸葛武侯一直在他身边辅佐。这位智者在刘备去世后,事必躬亲,为刘禅处理各种繁杂的事务。对外,他努力修复与吴国的关系,稳定蜀国的国际地位;对内,他平定各种叛乱,确保国家的稳定。可以说,诸葛亮是蜀国的中流砥柱。

而刘禅在这段时间里,仿佛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将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诸葛亮,自己则安坐宫中,享受着诸葛亮为他创造的安定环境。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一年之久。

在刘禅的早年生活中,他一直受到父亲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位杰出人物的庇护。他们为他提供了一个安稳的环境,使他像一朵在温室中绽放的花朵一样,从未经历过风雨的洗礼。他的人生道路始终被他们精心安排,他自己从未做过任何决定。

这种成长经历导致他形成了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心态。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文有如诸葛亮般的绝世谋臣,武有如张飞、赵云般的勇猛武将。与这些人相比,刘禅的才华和成就显得微不足道。

他似乎从未真正思考过自己的人生,也从未为自己的未来付出过努力。他的生活就像一条平坦的大道,没有坎坷,也没有挑战。他就这样浑浑噩噩地生活着,这也让这个在温室中成长起来的花朵更加的平庸。

反观司马昭,却比刘禅出彩的多。他生于公元211年,是魏国权臣司马懿的次子,自幼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机智与胆识。与刘禅相比,司马昭的年纪虽小,却常年随父出征,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战功赫赫。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魏明帝曹睿的逝世,无疑给司马家族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在与曹爽的政治斗争中,凭借着过人的智谋和坚定的决心,最终取得了胜利。从此,魏国的权柄便牢牢地掌握在了司马家族的手中。

然而,权力的接力棒并未直接传给司马昭,而是先交到了他的哥哥司马师的手中。司马师虽无愧为一代英才,但命运却对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没过多久,司马师因病离世,年轻的司马昭便顺理成章地接过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此时的司马昭,正值壮年,雄心勃勃。他深知权力的诱惑与危险,因此更加小心翼翼地巩固着自己的地位。与此同时,他的野心也逐渐暴露无遗。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正是对他野心最好的注解。他的野心之大,已经到了世人皆知的程度。

因此,在那个时代,尽管曹奂作为魏国的君王,但真正的权力却掌握在司马昭的手中。而作为亡国之君的刘禅,他的生死权完全取决于司马昭的一句话。

一般来说,亡国之君的下场往往是被新统治者直接处决,以消除后患。司马昭自然也曾想过这样做。他希望刘禅能犯下一些错误,让他有机会将其斩杀。于是,没过多久,司马昭便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并邀请刘禅出席。

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刘禅如约而至。司马昭的庭院中,蜀地的韵味弥漫在每一处。精心准备的节目,仿佛带着风尘的历史,缓缓铺展开来。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故国的情怀。

那些蜀国的旧臣,他们的眼中泛着泪光,那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对逝去时光的哀叹。然而,刘禅却像是在另一个世界,他悠然自得地品味着美酒,品尝着佳肴,全然不顾周围的气氛。他的表情中,没有一丝的悲痛,只有满满的享受。

司马昭看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他忍不住问刘禅:“你,可有什么感想?”刘禅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带着一丝调皮和狡黠,他轻描淡写地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司马昭听后,心中一惊。他看着刘禅那无忧无虑的面容,突然明白,这个曾经的蜀汉皇帝,已经完全放下了过去的包袱。

从那日起,司马昭对刘禅的戒备放松了许多。而刘禅,也因此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杀身之祸。然而,司马昭并未完全放弃杀刘禅的念头。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借口,一个可以名正言顺地除去这个潜在威胁的借口。

经过了一段漫长而焦虑的等待,司马昭已经无法忍受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他决定不再拖延,准备派遣手下暗杀刘禅,无论其理由是否充分,都已不再重要。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想让刘禅过早地离开这个世界,因为他提前得知了这个险恶的计划。

当刘禅意识到司马昭已经下定决心要置他于死地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慌。他深知,自己的生命已经岌岌可危,只有尽快想出一个绝妙的策略,才有可能逃过一劫。经过深思熟虑,刘禅终于想出了一个妙计。他命令手下在住所的门上刻下了三个大字:“中山寨”。

这三个字看似普通,却蕴含着刘禅的深意。当司马昭看到这三个字时,他原本坚定的决心突然动摇了。他决定暂时收回杀心,带着手下离开。这个出人意料的转折令群臣困惑不已,他们纷纷向司马昭询问其中的缘由。

司马昭微笑着解释道:“只要将这三个字倒过来读,你们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群臣们按照指示倒读这三个字,恍然大悟。原来,“中山寨”倒过来读谐音为“在山中”,意味着刘禅想要告诉司马昭自己并无光复汉室的野心,只希望在山林中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不干涉司马昭统一天下的进程。

这个巧妙的暗示让司马昭明白了刘禅的真正意图,也使他在危机中逃过一劫。从此以后,刘禅过上了远离了权力斗争的生活。当然了,除了这三个字之外,司马昭不杀刘禅还有多方面的原因。

比如说,按照刘禅的能力,根本就掀不起多大的风浪。即使有风浪,也会被他拍在沙滩上。还有一点,司马昭不杀刘禅也是为了收拢蜀国人心。所以司马昭最后还是放掉了刘禅,让他安稳的度过了下半生,活到了64岁。这年龄在古代可谓是长寿了。可以说,作为亡国之君,刘禅的结局是十分不错的了。

纵观刘禅,他并非一位明智的君主,也并非一个毫无主见的庸才。在国家灭亡之际,他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自知之明。他没有像许多人那样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心安理得地接受现实。这种态度,无疑是一种高明的人生智慧。

历史总是充满了惊人的相似性。让人不禁想起另一位历史上的皇帝,南唐后主李煜。他被俘后,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虞美人》,却因此被宋太宗误解为心怀不满、抱怨连连,最终遭到了赐死的命运。

同样是落寞的被俘之君,刘禅得到了善终,而李煜却惨遭不幸。这一对比,更突显出刘禅的高明之处。他深知在逆境中保持平和心态的重要性,不轻易流露情感,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不仅让他在困境中得以保全自身,更为他赢得了历史的尊重。

0 阅读:984
评论列表
  • 2024-01-28 18:18

    不是不敢杀,是没看得上他,请别给投降派找面子。。

  • 2024-01-28 14:38

    我儿子知道写的什么,就是不告诉我

  • 2024-01-28 18:15

    哪三个字 不发出来不憋的慌?

  • 2024-01-28 23:58

    刘禅造福川人,自己也得善终,智商高于孔明[大笑]

百年历史老号

简介:用心创造出更好的文章,与君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