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诸葛瞻临终前会感叹没能压制父亲诸葛亮生前赏识的名将姜维?

哈密瓜聊历史 2023-05-04 15:38:15

为啥诸葛瞻临终前会感叹没能压制父亲诸葛亮生前赏识的名将姜维?

诸葛瞻乃是三国时代蜀汉著名宰相诸葛亮的儿子,而姜维则是蜀汉的一员大将,在诸葛亮的帮助下,他也继承了诸葛亮的意志,为魏国的北方征战做出了贡献。从诸葛亮重用蒋维的情况来看,蒋维与诸葛瞻的关系应该很好才对,但根据《元和郡县志》中的记载,诸葛瞻在绵竹关被杀,手下催促他退兵,他对手下说:“我若不能除掉黄浩,若不能降服姜维,若能不能守住江油,我有三大罪过,我如何能起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瞻不能内斩杀蜀王,外不能压过姜维,更不能保住蜀国的基业,因此,他愧对三大罪状,无颜回到成都。

这就令人疑惑了,姜维明显是一位蜀汉名将,而且是诸葛瞻之父诸葛亮提拔上来的,深得诸葛亮器重,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是极好的,怎么会被诸葛瞻说成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呢?

诸葛瞻弹劾姜维穷兵黩武

对于姜维穷兵黩武,导致蜀国灭亡的说法,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无论是三国最权威的《三国志》,还是巴蜀地区的《华阳国志》,都将蜀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姜维。

《三国志》的撰稿人陈寿和姜维是一个年代的人,陈寿曾经是蜀汉的官员,在《三国志》中对姜维的评价是:“才华横溢,一心想要建功立业,却与群雄争斗,决断不佳,最终身死道消。”老子有句话说得好:‘治国如治水,何况蕞尔之地,岂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捣乱?”陈寿言下之意,就是在说蜀国之所以被灭,完全是因为姜维穷兵黩武。

而在两晋时代,巴蜀的历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也没有给过他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志向如洪轨,百姓厌其劳,国家亡其国”的人。

常璩对诸葛亮也是赞不绝口,说他是“良治天下,威震天下”。愿琬、祎,遵修弗革,与大国抗衡,以弱胜强,方能保全自己。”

常璩说的是诸葛亮在位的时候,曾经多次对魏国发动过战争,但诸葛亮都能够在经济和军事上维持一个平衡,所以他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消耗太大,所以一直都在维持着经济上的平衡。姜维虽然有诸葛亮的雄心壮志,但是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才华,无法在经济上和军事上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所以,蜀汉在北伐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导致蜀汉的实力大不如前,最终导致了蜀汉的衰落。

在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两人接任丞相,两人都主张养精蓄锐,壮大自己的实力,所以蜀国一直保持着相对和平的状态,国力也在不断的增长。可是蒋琬、费祎死后,姜维执掌兵权,极力要求北伐,可是姜维的北伐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而且姜维也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谋略之才,他只是统帅军队,并不善于管理内部事务,导致了蜀国国力的衰败。

后来刘禅发现了姜维的好战之心,刘禅弃用他,停止了对蜀地的进攻,这才让蜀地暂时安定下来。

刘禅罢免了姜维,又委任诸葛瞻为董厥的护国大将军,诸葛瞻一上位,便立刻弹劾姜维北征。

其实,当初姜维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时候,诸葛瞻并没有表现出这样的态度,他是全力支持姜维北伐的,甚至在诸葛瞻的提议中,诸葛瞻也是其中之一。

诸葛瞻怎么会突然改变主意,难道他意识到姜维穷兵黩武,百姓饥寒交迫?其实不然,诸葛瞻这一次的变脸,纯粹就是见风使舵。

姜维刚登基的时候,刘禅也是非常支持北伐的,诸葛瞻一看刘禅的风头都转到了姜维身上,也就跟着支持了。可是当刘禅意识到自己的北伐会让蜀国一蹶不振的时候,诸葛瞻看到了刘禅的影响力,对姜维也没有什么好感,所以他一上位,就对姜维进行了攻击,甚至还主动要求弹劾姜维。

可以说,诸葛瞻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他总是指责姜维误国,黄皓误国,刘禅弃用姜维后,姜维就被打压得体无完肤,可是现在,诸葛瞻却没有一个人上书,指责黄皓这个误国的太监。

原因很简单,那时候刘禅最信任的就是黄浩,诸葛瞻也不敢说什么。他之所以敢弹劾姜维,就是看到刘禅不喜欢姜维,这才有胆量弹劾姜维。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诸葛瞻与他父亲诸葛亮相比,诸葛瞻不但性格上不如他父亲诸葛亮,其他方面也远远不及诸葛亮,而且蜀汉的灭亡与他脱不了干系。

诸葛瞻被他老爹诸葛亮的英雄气概所害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父亲,诸葛亮四十六岁就出生了他,诸葛亮死的时候,他只有八岁。诸葛亮临死前,对诸葛瞻这个孩子的将来很是担心,诸葛亮临死前,给“哥哥”诸葛瑾写了一封信,信中,诸葛亮告诉诸葛瑾,他八岁了,聪明伶俐,怕他太快,影响了他的前途。

诸葛亮这话的意思,就是诸葛瞻年少时聪明,可是他又怕诸葛瞻年轻的时候过于聪明,过于自大,日后难以有大成就。

因此,诸葛亮临死之前,特地留下一本《诫子书》,就是为了提醒诸葛瞻,只可惜,诸葛瞻终究没有如愿以偿,将诸葛亮的担忧变成了现实。

按照《三国志》中的说法,诸葛瞻在小时候就很聪明,拥有着超乎寻常的记忆力,并且能够将所看到的东西全部都记住,并且在书法、画画方面也很有造诣。从这一点上来看,他的确是个天才,但可惜的是,他是诸葛亮之子,他父亲诸葛亮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

因为诸葛亮在巴蜀一带的声望很高,巴蜀一带的百姓对诸葛亮非常信任,所以诸葛瞻这个诸葛亮之子,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照顾。从小到大,巴蜀百姓对诸葛瞻的期望都很高,但凡他在官场上有所建树,都会得到极大的赞扬,哪怕是蜀汉时期,诸葛瞻不是最好的政策,巴蜀百姓也会将这一切归功于诸葛瞻,说诸葛武侯是真的为他们做了一件好事。

在这样的环境中,诸葛瞻一路走来都是一帆风顺,一路走来都是花前月下,没有任何波折,也没有任何挫折。所以,诸葛瞻才会被人高估,变得太过自信,根本不会听从别人的建议。

当年姜维掌管军政的时候,诸葛瞻就是坚决支持北伐的,诸葛瞻的表哥诸葛恪,也就是吴国的大将军,诸葛恪也曾主张过北伐,可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这其中也有他太过好战的原因。

诸葛亮的老部下张嶷认为,诸葛恪在吴国内部如此混乱的情况下,一味地向北方进发,迟早有一天会有一场灾难,所以张嶷建议诸葛瞻写信给诸葛恪,以阻止他向北方进发。但是诸葛瞻觉得诸葛恪很有勇气,不但没有阻止诸葛恪去北方,甚至还支持他去北方。

最终,诸葛恪在北伐中战败于魏国,声威大损,不久便被吴国宗室孙峻诛杀,诸葛瑾一脉更是被灭得七七八八。

邓艾出兵攻打蜀汉,诸葛瞻率三万蜀汉禁卫,与之相对的魏国名将邓艾,只率了一万出兵。此时,诸葛瞻的信心再次膨胀起来,率领大军到了涪县,麾下将领黄崇提议,要先占领有利地形,防止邓艾的大军攻入平地。诸葛瞻自恃才华横溢,又有蜀国禁卫精锐,对邓艾的十万大军并不放在心上,自然不会听黄崇的劝告。

正是因为诸葛瞻太过自大,没有抓住机会,才让邓艾带着自己的军队进入了平原,最后邓艾不慌不忙的指挥军队,以一敌众,击败了诸葛瞻,只用了一万人,就击溃了诸葛瞻的军队。

诸葛瞻被逼退到了绵竹城下,因为他的兵法并不高明,而他的敌人却是邓艾,最终,绵竹城下被攻破,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和他的部下黄冲都死在了战场上。

诸葛瞻确实很有才华,因为他有一个好父亲,那就是诸葛亮,但他却因为父亲诸葛亮的名声,而变得目中无人,目中无人,所以才会被诸葛亮的名声给害死。

诸葛瞻被诸葛亮的威名所拖累,得意忘形,最终在邓艾的带领下,蜀汉的精锐全军覆没,最终战死沙场,邓艾大军压境,刘禅闻风丧胆,主动投降,这也是诸葛瞻在背后推波助澜的原因。

若不是诸葛亮之子,以诸葛瞻的才干,在官场上步步高升,说不定也会是一位中兴蜀汉的名臣。可惜的是,他从小就是在万众瞩目下长大的,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也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所以,他的生活一直都是一帆风顺。

结束语

事实上,《元和郡县志》中诸葛瞻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他指出了蜀汉失败的三个根本原因,分别是“黄皓误国”,“姜维穷兵黩武”,“诸葛瞻击败绵竹”,这些都是蜀汉失败的根源,也是最直接的根源。

诸葛瞻在世之时,虽然知道黄皓误国,姜维穷兵黩武,可是他却没有其父诸葛亮那样的才干和气魄,只是在政治上有些圆滑,有些见风使舵,这样的性格,也就注定了他无法力挽狂澜,挽救蜀汉。

可笑的是,因为诸葛亮是蜀汉的神明,所以无论是蜀汉的子民,还是后来的皇帝刘禅,都将他当做了蜀汉的希望,将蜀汉的未来寄托在了一个眼高手低,夸大其词的人身上,这就是蜀汉的宿命。

但诸葛瞻最终还是以身殉道,没有向诸葛亮屈服,这份气节,这份魄力,还是让人佩服的。

0 阅读:31

哈密瓜聊历史

简介:带你领略精英人物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