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梁实秋迎娶小30岁妻子,逝后妻子安葬公园墓地最高处,何意?

五彩的记忆 2024-03-22 05:53:59

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这样才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免费了解党史热点、领袖过往等相关内容,不忘历史,永记先辈!

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中,梁实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在散文创作还是在翻译著作方面都非常有建树。但他的私人生活,却鲜为人知。

74岁的梁实秋迎娶小30岁的妻子,也被友人说晚节不保。而当他逝世后,妻子将他安葬在公园墓地的最高处,是什么意思呢?

梁实秋的爱情

梁实秋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和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书店。后来迁往台湾,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位。

提及父亲,梁实秋的女儿表示,父亲一生从事最多的就是教育,一直到65岁退休,父亲总说他是个教书匠。

梁实秋其实有这么大的成就,最离不开的就是他的发妻程季淑。梁实秋曾为了翻译莎士比亚的著作整天在书房,家里的一切都是程季淑在打理,可以说是贤内助。

可让人意外的是,大家在为他们两人的美好爱情而感叹时,梁实秋却移情别恋了。

程季淑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女性。当初,他们也是包办婚姻,梁实秋得知后并不反感,和她相处后,也感觉很好。

便约定等留学回来就结婚,其实他们也算是一见钟情。两人婚后,感情也非常好,在关键时刻,程季淑也总能帮助他作出正确的选择。

这也是梁实秋始终对她敬爱有加的重要原因。

在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时候,久坐长了痔疮,流血他都不知道。

程季淑发现后就给他做了一个大棉垫。在程季淑无微不至地照顾下,梁实秋才能有如此的成就。

女儿曾写过关于父母感情的文章,她说父母之间的感情很好,他们来西雅图生活一段时间,她经常在汽车的后视镜里嫉妒地发现,他们还会经常手拉手坐在一起。

1974年4月30日,梁实秋和程季淑去超市购物,市场门前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正好击中了她,送到医院抢救之后也没能醒过来。

就这样,程季淑逝世了。对此,梁实秋悲痛不已,在妻子去世后几个月他仍然无法摆脱失去妻子的痛苦。

在很多文章中,他都会写到对妻子的思念。他奋笔疾书,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他用笔墨写下了一部现代杰出的著作《槐园梦忆》。书中,梁实秋对妻子的那份感情,也让无数人动容。

他甚至还预订了紧挨着妻子墓旁的墓地,准备日后和妻子团聚。

这本书籍的出版,打动了无数的人,纷纷赞叹梁实秋对爱情的忠贞,对亡妻的深情。

因此,所有人都会认为他会从一而终。

然而,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大家还没有从他书中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就得知了梁实秋恋爱的消息。

1974年11月27日,梁实秋回台散心,23天后,就和小30岁的韩菁清一见钟情,迅速热恋。更加意外地是,这个女人比自己的女儿都年轻,而且她曾经也是一位歌星。

梁实秋和韩菁清的恋情震惊了当时的社会,因为两人的社会形象以及地位的悬殊,而且《槐园梦忆》也刚刚出版不久。所以社会大众无法接受,以至于收到了社会舆论界的批评。

梁实秋的女儿、朋友和学生也都没有一个人赞成,老友更是大骂他晚节不保,或者当面直说,如果两人结婚,就不会再交往。

但已经73岁的梁实秋,对这份爱情非常执着,甚至完全不顾外人的意见。最终两人决定在1975年举行婚礼。

婚后,正如所料,两人生活习惯不同。韩菁清是夜猫子,晚睡晚起,梁实秋晚年多病,必须早睡早起。但是他们并未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反而互相尊敬,协调。每天下午是他们的美好时光,剩余的时间,各自生活。

直到梁实秋去世,这段婚姻度过了12年,期间两人如胶似漆,堪称神仙伴侣,也让人大跌眼镜。

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在台湾过世。

11月1日晚,梁实秋突然感觉心脏不适,由家人送往台北中心诊所就医,他的病情持续恶化。最终在3日与世长辞。

梁实秋去世后,韩菁清按照丈夫生前的遗嘱为其办理丧事:

一、不设治丧委员会。二、不发讣闻,不登报。三、不举行公祭,不收奠仪,不举行任何宗教仪式。

出殡当天,梁秋实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韩菁清将其的坟墓安葬在公园墓地的最高处。

她说,这样是为了让梁实秋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萦的北京内务部街20号。在此,我们才知道,梁实秋在台湾时,对大陆的思念。

无处安放的乡愁

梁实秋年老后的散文中,处处透露着乡愁。梁实秋出生并在北京成长,1949年移居台湾之后,没能回到大陆。晚年的他思乡之情越发浓厚,于是写下了著名的“雅舍”系列散文。

写了一道道形色香味俱全的家乡美食,也寄托着作者对故乡的回忆。

一个人生长在故乡,最熟悉的就是吃了,这也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地方味觉,所以一个人对故乡的感情,最常见的就是家乡的味道。

每当这个人离开家乡,那些味觉也就形成了一种难以磨灭的记忆,随之也转化成乡愁。

梁实秋的饮食散文中,描述北平小吃的占了许多的篇章,因为那是家的味道。

在他的笔下,不管是饭馆里的鸡鸭鱼肉,还是家中的饺子薄饼,都赋予了浓浓的情感体验。

梁实秋初到台湾后,心头充满了心酸和悲凉,家国之恋、思乡怀旧是他这时期的主要思想。虽然,他在海外漂流,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优渥的。

即便如此,他对妻子承诺,总有一天会得到结果,我们将双双回到本国的土地上去走一遭。

韩菁清也曾回忆丈夫,他经常在梦里呼唤着妈妈、妻子、故友的名字,1987年他回答记者的问题时,最希望的一件事就是“国泰民安,家人团聚”。

梁实秋的人生非常完整,甚至圆满,晚年的他仍然坚持写作,创作出了多篇名作,又翻译完了全部莎士比亚的巨作。

但让他没料到的是,他与北京的离别竟长达40年之久。每当他回忆起和父母家人温馨度过13个寒暑的家园——北京内务部街20号。他总是老泪纵横。

他曾请一位北京籍的老画家,按照他的描述,为他画出了北京内务街20号的旧居图,以慰藉他的思乡之情。更让他思念的是留在北京的长女和长子。

他担心在大陆,孩子们背负自己的名声而受到磨难。

不过,在1980年5月后,他相继见到了儿子和女儿。

1981年,他的小女儿文蔷来到大陆探亲,也拜访了北京内务部街梁家的故居。此时这里已经住满了四十多户人家。她拍下了照片,临走前,还在折下了故居的一棵枣树上的枝丫,让妹妹带给在台湾的父亲。

然而,1987年11月2日,台湾解禁的第二天,11月3日,梁实秋逝世。这不知是偶然还是巧合,没能回到故乡,是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韩菁清自然了解他的思乡之情,所以才将坟墓放在公园的最高处,遥望故乡。不得不说,韩菁清是理解他的。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点赞、评论、转发),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18

五彩的记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