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后期,鲜卑为何会忽然崛起?当时东汉为啥连和亲都被拒绝了?

访风聊历史 2024-03-14 23:17:08

公元166年,东汉历史上,出现了一次非常屈辱的‘和亲事件’。

当时北方的鲜卑,发动了数万部众,同时袭扰东汉北方边境,搞得东汉不胜其烦。尽管最终,在东汉军队的反击下,鲜卑还是被打了回去。但这种不间断的袭扰,依然让东汉高层非常头疼。

于是最后,经过商讨之后,东汉高层决定:派遣使者去联系鲜卑的首领檀石槐,一方面正式赐予他印绶,封他为王;另一方面,派一个公主过去,去跟鲜卑这边和亲。

在汉朝的历史上,和亲向来被视作是很屈辱的一件事。尤其是从汉武帝时代之后,汉朝极少再主动和边疆游牧民族和亲。基本上都是人家来拜见汉朝,求娶汉朝的公主,然后汉朝不答应。

而到了鲜卑这里,因为当时东汉的内部情况,实在是太差,实在是打不起了。所以,东汉最后就只能提出和亲这个办法,想要暂时安抚一下鲜卑,把鲜卑的问题往后拖。

但结果,当汉朝的使者,见到这位鲜卑首领之后,打脸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鲜卑这边,面对汉朝主动提出的和亲请求,人家压根就没答应!非但如此,接下来的几年里,鲜卑还加大了袭扰力度。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大规模袭扰东汉边境!

偏偏对于这个局面,东汉还没有任何办法。

那么,曾经彻底消灭北匈奴的东汉,为何面对鲜卑的时候,却如此窝囊呢?历史上真实的鲜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鲜卑到底是怎么崛起的呢?

这个故事,要从鲜卑的来历说起。

对于鲜卑的起源,现代史学界其实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最被大家接受的说法是,鲜卑是当年东胡族的一个分支。所谓的东胡,指的是秦朝之前,居住在东北这边的人。在秦朝之前,这里的人,一直都是以部落的形式生活,还没到产生政权的阶段。而在东胡内部,则是分成了很多个分支。

然后,到了秦朝之后,匈奴也同时崛起了。

匈奴崛起之后,因为东胡也是游牧民族,两者之间,天生存在冲突。最开始的时候,东汉其实可以力压匈奴,甚至迫使匈奴称臣。但是后来,匈奴这边出了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叫做‘冒顿单于’。

熟悉汉朝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位冒顿单于,确实比较厉害。后来哪怕是刘邦和他打,都没能占到什么便宜,甚至还被人家困在了白登山上七天七夜。连刘邦都很难对付的敌人,东胡自然也对付不了。

所以,在秦末汉初的时候,东胡被匈奴彻底打服,所有部落也开始彻底臣服于匈奴。

因为东胡被打残了,而且内部基本向匈奴彻底臣服。所以接下来,原本东胡内部的那些部族分支,就开始彻底分化。而在这其中,绝大多数的东胡部族,后来其实都消失了。只有两个部族,后来延续了下来。

这两个部族,一个叫乌桓,另一个就是鲜卑。

而接下来,在整个西汉时期,鲜卑基本上和汉朝没啥交流。这主要是因为,鲜卑当时的生活地点,在今天的西拉木伦河一带。当时鲜卑和汉朝之间,还隔着一个乌桓。再加上东北地区,气候比较寒冷,汉朝这边也很少派人向北方探索,双方自然就没啥交流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西汉末年。在西汉后期的时候,因为西汉连续暴打匈奴近百年的时间,导致匈奴的实力暴跌。而匈奴被打下去之后,匈奴对草原的控制力度,就开始下降,这就给了鲜卑发展的机会。

而到了西汉末年的时候,这时候的鲜卑,终于成了一个大部族。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鲜卑也开始逐渐向南发展,开始和汉朝有了接壤区域。

等到西汉灭亡之后,接下来中原这边乱了一段时间。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鲜卑开始联合乌桓,从东北这边出发,南下进攻今天的京津冀一带。

结果,这次鲜卑刚打算崛起,就碰上了刘秀。

熟悉东汉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刘秀就是靠着招抚河北地区起家的。京津冀这一带,当年本就是刘秀的大后方。而当刘秀控制了这一带之后,接下来的几年里,虽然刘秀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平定中原内战方面。但派出少部分精锐,守住北方,挡住鲜卑和乌桓的进攻,还是很轻松的。

就这样,又过了近十年之后,刘秀彻底统一了天下。到了这个时候,鲜卑就更没机会了。

而且接下来,在东汉统一中原之后,鲜卑很快就遇到了一个克星。这位克星,名叫祭肜。

放在东汉这边,这个祭肜实在不是啥大人物。在东汉初期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能打的一抓一大把。再加上祭肜出道比较晚,他甚至连云台二十八将的榜单都没上去,所以大家聊东汉初年的那段历史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关注这么一个历史小配角。

在云台二十八将里面,排名第九,征讨四川被刺杀的那个祭遵,是祭肜他堂哥。在东汉初年的这些将领里面,祭遵还是比较能打的。而且到了后期,逐渐成长为一个统帅型人才。但可惜的是,这位大佬命不好,平定四川的时候,让当时割据四川的公孙述给刺杀了。

而且,这位大佬去世的时候比较年轻,没有儿子。因为这个原因,祭遵死后,刘秀就提拔了他的这位堂弟祭肜,算是还了祭遵的功劳。而后来,祭肜就被派到了京津冀这一带做官,后来长时间驻守在这里。

放在东汉的历史上,这个祭肜,真的不是啥太重要的人物。他的历史记载,都得夹带在他堂哥的传记里面。

可是放到鲜卑这边,那就不一样了。

在祭肜上任之后,祭肜很快就展现出了彪悍的战斗力。虽然在中原这边不够看,但是打鲜卑那是真的绰绰有余了。整个刘秀在位中后期,祭肜多次率兵出塞,追着鲜卑打。

与此同时,东汉高层那边,外交攻势和金钱攻势也没停过。刘秀在位时期,就曾经派出过使者,尝试招抚鲜卑和乌桓。

总之最后,经过东汉这边的连打带拉,东北这边很快就消停了。原本闹腾正欢的鲜卑和乌桓,彻底老实了。而鲜卑这边,当时鲜卑诸部当中,有一个部族的首领叫偏何。在被东汉一顿暴打之后,这个偏何实在是扛不住了,只能选择投降。

而他投降之后,东汉还给了他一个鲜卑大都护的头衔。后来,靠着这个头衔,偏何在鲜卑内部,又招揽打压其他鲜卑部族,这才算是彻底平定了鲜卑。

但这还没完。

东汉平定鲜卑,其实是有着更深远的考虑。当时东汉的想法,是想要通过鲜卑,从东北方向袭扰匈奴,为日后彻底击溃匈奴做准备。所以接下来,以偏何为首的鲜卑部族,就成了东汉在东北扶持的一个‘代理人’。他们长期袭杀匈奴,并且拿着匈奴人的脑袋,去找汉朝这边换钱换物资。

就这样,此后的几十年里,鲜卑成了东汉的附属势力。而且,因为鲜卑的袭扰,匈奴开始不胜其烦,再也无法集中精力去给汉朝找麻烦了。

而接下来,下一个转折点出现在几十年之后。几十年之后,到了汉和帝时期,随着东汉彻底完成战略布局,杀入漠北草原。之前和汉朝较劲的北匈奴,直接被彻底消灭了。那位东汉外戚将军窦宪,也由此完成了‘勒石燕然’的壮举。

因为当时东汉杀匈奴杀的太狠了,导致匈奴最后实在是受不了的。最终,一部分匈奴开始逐渐西迁,去了西亚乃至欧洲那边。另一部分匈奴,则是留了下来,选择臣服于汉朝。

此后的近百年时间里,留下来的这些匈奴,偶尔也会造反。但总得来说,基本算是被打服了。每次反叛,都会被汉朝再暴打一次。

而这样一来,因为匈奴的衰落,北方草原上,就开始逐渐出现了一块势力真空。

再之后,鲜卑就开始扩张,逐渐占据了匈奴人空出来的这块草原。

之前东汉暴打北匈奴的时候,鲜卑和东汉的关系,基本算是蜜月期。当时鲜卑算是汉朝的小弟,而且汉朝暴打匈奴,对鲜卑也有好处。双方这种蜜月期关系,大概在汉和帝在位后期的时候,达到了顶点。

当时鲜卑这边的老大,名叫‘苏拔廆’。在北匈奴被打垮之后,汉和帝还曾经下旨,封苏拔廆为率众王,统领鲜卑诸部。同时,汉朝还直接派遣官吏,辅佐苏拔廆管理部众,将鲜卑地区直接视作中原郡县管理。

这种蜜月期,大概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也就是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鲜卑开始迅速崛起。同时,汉朝开始和鲜卑频繁通婚,双方开始迅速融合。

如果再多给东汉几十年的时间,说不定真能彻底把鲜卑融合了。要是那样的话,后来的历史,可能也就截然不同了。

但问题是,后来,东汉这边开始衰落了。

大概也就是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东汉这边,忽然就开始连续发生天灾。在连续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东汉几乎每年都会大地震,同时伴随其他各种天灾!

这段天灾期,在东汉的历史上特别重要!尽管当中东汉这边的掌权者,还算是比较有能力,很好的安抚了百姓,没有搞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最终,这场长时间的天灾,还是让东汉的国力暴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段天灾期,也可以看作是东汉‘由盛转衰’的开始。

而这样一来,因为东汉衰落了,没有精力再去管周围的这些小兄弟。所以接下来,周围的这几个小弟,就开始纷纷闹事。闹得最狠的,就是西边的西羌。此后他们一直闹到了东汉后期,搞得东汉不胜其烦。

而鲜卑这边,当时也是如此。

当时鲜卑这边,出了一个叫‘其至鞬’的部族首领。这个其至鞬见到汉朝衰落,就开始带着自己手下的部族,袭扰汉朝的边境。但结果,这一次鲜卑的运气依然很差。这一次,鲜卑先后遇上了两个狠人,先是邓遵,后是耿晔。

这两位,在东汉中期的历史上,都是比较能打的狠人。邓遵是那位东汉开国第一功臣邓禹的孙子,耿晔的爷爷,则是那个‘十三将士归玉门’的耿恭。两人都是典型的将门之后,继承了家里的优良传统。

所以,其至鞬第一次反叛的时候,被邓遵一顿暴打,打到投降了。但没过几年,东汉这边因为权力内斗,邓遵被后来即位的汉安帝给处理了。见到邓遵被处理,其至鞬觉得自己又行了,又开始再次反叛。然后,没过几年,汉朝这边高层内斗结束,之后就调来了耿晔,又是一顿暴打,又把鲜卑打服了。

以上这些,就是鲜卑真正崛起之前的大致历史。

这里多说一句,因为历史原因,鲜卑和匈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匈奴那边,因为人家当年有过一个统一的匈奴帝国,凝聚力比较强。所以,匈奴是先内部选出一个或者几个首领,然后汉朝再册封人家。但不管选谁,基本上都是当年那位冒顿单于的子孙。

鲜卑这边则不一样!因为鲜卑的历史上,之前从来没建立过一个统一的政权,也没人能够彻底统一整个鲜卑。所以理论上来说,每一个鲜卑部族的首领,都有资格去做整个鲜卑联盟的老大。

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东汉中期的时候,东汉会对不同的鲜卑部族首领,进行选择,谁听话就选谁。但是等到东汉自己衰落了之后,就算是之前选的那个听话的首领,一样还是会反叛。

这两种模式,看上去似乎没啥差别,反正最后都是反复叛乱。但对后来的历史而言,其实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匈奴那边,因为有公认的首领,所以后来西晋灭亡的时候,匈奴是以刘渊为首领,整体南下的。

而鲜卑那边,则是分成了多个部族,比如慕容、拓跋、宇文诸部。而这些部族,后来南下的时候,并不是统一的,甚至彼此之间还是敌对的。

当然,尽管当时鲜卑内部,矛盾重重,但东汉和匈奴的同时衰落,还是给了他们很大的机会。

于是最后,在那个其至鞬的时代之后不久,鲜卑终于迎来了一个重量级的首领。

这个首领,名叫檀石槐。

公元156年,大概也就是梁冀权倾朝野,汉桓帝开始琢磨怎么杀梁冀的时候,鲜卑内部开始内战。因为当时汉朝没空管他们,没有及时干预。所以最后,这个檀石槐顺利统一了鲜卑诸部。

之前的鲜卑,在没有完全统一的情况下,或许还没多大威胁。就算是当年的其至鞬,他也只能代表某一部分鲜卑部族。可是如今的檀石槐,他却可以统领整个鲜卑,这威胁可就大了!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鲜卑的狠人,檀石槐本人其实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就连后来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都评价他为‘鲜卑檀石槐,勇健有智略’。所以他统一鲜卑之后,并没有急着直接攻打汉朝,而是选择了先对鲜卑内部进行了改革。

当时檀石槐参考当年匈奴极盛时期的状态,将鲜卑统一分成了中、东、西三部分。这三部分鲜卑的最高负责人,统一由檀石槐任命。而在每一个首领下面,又统领了多个鲜卑部族。

客观来说,檀石槐的这次改革,并不算特别成功。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鲜卑这边也没啥能人,他们也不懂如何设计组织结构,如何解决部落之间的矛盾。而他们唯一能参考的对象,也就只有当年极盛时期的匈奴。

所以最后,檀石槐的这次改革,应该算是失败了。在这次改革之后,鲜卑内部,依然处于部落联盟的状态,没有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政权。

但这个结果,对于汉朝来说,绝对是最大的幸运。

因为一个刚刚崛起的草原游牧政权,一旦改革成功,建立了一个高效政权。接下来,这个游牧政权的力量,会大的超乎想象!具体案例,参考当年的冒顿单于,或者后来的成吉思汗改制。

当然,就算没能改革成功,一个统一的鲜卑,依然还是给东汉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公元159年,汉桓帝诛杀了大权臣梁冀,开始独自面对东汉帝国的烂摊子。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檀石槐完成了对内改革。

而且,此时的鲜卑,已经基本完全占领了当年北匈奴的全部地盘,势力范围已经可以和西域的乌孙接壤。而且,檀石槐还在今天的内蒙古商都县一带,建立了鲜卑王庭!

而接下来,在檀石槐的带领下,鲜卑开始多次频繁袭扰汉朝边境。

偏偏对于鲜卑的袭扰,此时的汉桓帝,根本没办法去解决。

不是他不想打,而是汉桓帝当时腾不出手来。

首先,因为开国时间越来越长,王朝到了后期。当时的东汉,财政捉襟见肘,根本就没钱组织军队,大规模去打鲜卑。

其次,就在鲜卑袭扰东汉边境这段时间里,东汉还在进行了另一场战事,那就是‘段颎攻羌之战’。相比鲜卑的袭扰,羌族的麻烦,其实更让汉桓帝头疼。因为羌族的地盘,离关中地区太近。所以之前为了抵御羌族,东汉每年需要花大量的钱,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所以,等到汉桓帝掌权之后,汉桓帝才会重用段颎,打算彻底打残羌族,消灭这个隐患。而一旦羌族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汉朝的财政情况,就会大大缓解。之后汉桓帝才能拿的出钱,组织军队去对付鲜卑!

但问题是,眼下面对鲜卑的袭扰,到底又该怎么应对呢?

没办法,那就是只能走老路子,和亲吧!

当时汉桓帝一边派使者,前往鲜卑王庭,去找檀石槐谈判,希望双方可以建立和亲关系,暂时先别打仗。另一方面,汉桓帝从西线战场那边,紧急换下了‘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让张奂去镇守北方,阻挡鲜卑的袭扰。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那个‘很屈辱’的和亲事件。

面对东汉派来的使者,檀石槐直接拒绝了和亲。而且接下来,檀石槐还开始更加频繁的袭扰东汉边境。

但同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汉桓帝的另一手准备奏效了。这一手,就是张奂。

不得不说,张奂是真的很强。在凉州三明这个组合里,张焕从来都不是以正面决战闻名,而是以善于防守和招抚闻名。所以很快,张奂到了北方之后,很快就招抚了之前投降的匈奴,然后又按住了乌桓。此后,张焕开始利用匈奴和乌桓,一起对鲜卑施压。

再之后,鲜卑就很难摸到汉朝的边境了。再想袭扰东汉边境,檀石槐得先和匈奴乌桓开战才行。

正是因为张奂很好的坚守住了北方,没有给鲜卑南下的机会。同时,张奂和凉州三明里的另一个牛人皇甫规联手,守住了河西走廊,没有让鲜卑和羌族取得联系。所以最后,段颎才有了和羌族单打独斗,逐渐打服羌族的机会。

而到了汉桓帝在位末期的时候,随着西边的西羌被解决,东汉的财政情况,大幅改善。而北方的檀石槐,此时面对汉朝的牢固防线,也完全没有任何办法。到了这个时候,汉朝终于可以腾出手,准备解决鲜卑了。

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汉桓帝突然去世了。

客观来说,如果汉桓帝能多撑十年,他大概率一定会对鲜卑动手。而且,以汉桓帝的能力,就算无法消灭鲜卑,大概率也能重创鲜卑。这倒不是说汉桓帝有多牛,而是他能用的人比较多。光是凉州三明这个组合,基本就足够解决鲜卑了。

但可惜的是,关键时刻,汉桓帝去世了。

而汉桓帝去世之后,因为他没有儿子,所以后来东汉高层又乱了一段时间。最后,汉灵帝继承了皇位。而汉灵帝接班之后,其实也延续了汉桓帝的政策。即位九年之后,汉灵帝就直接派出大军,正面杀向了鲜卑王庭。

但结果,因为当时汉灵帝重用宦官,而士族们为了和宦官们争权,双方就开始疯狂互斗。于是最后,没人在关注能不能打的赢,大家只关心用的是不是自己的人。

所以最终,这场战争,以东汉大军惨败而回告终!而且,这场战争的惨败,超乎所有人的预料。当时汉朝派出去的数万精锐,基本上都折在了草原上,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士兵,侥幸逃了回来。

在后来汉灵帝时代的历史上,这场惨败,直接动摇了东汉的国本,间接推动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客观来说,汉灵帝时代的这场惨败,大部分责任都得算在用人失误上面。

因为当时的东汉,不是没有能打的狠人。而且,当时东汉内部,能打的猛人一抓一大把,只可惜汉灵帝一个都没用。

这其实是一个特别讽刺的事情。

在东汉大军惨败于北方草原的这一年,在东汉内部,其实是堪称群星璀璨的状态!最能打的凉州三明,段颎此时因为权力斗争的原因,被排挤到颍川去做了一个太守。张奂被排挤回家,做了一个教书先生。皇甫规被排挤在西线守了十多年,这时候已经去世了。

还有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末三杰’。皇甫嵩作为皇甫规的侄子,这时候应该在京城那边做一个侍郎。朱儁在南方参与平定叛乱,刚刚开始崛起。卢植刚刚才九江郡平定地方叛乱,然后因病请辞,回家做了一个教书先生。

还有后来汉末三国的那些超级狠人!曹操这个时候正好在洛阳做县令,结果因为打死了宦官的叔叔,被贬黜到外地去做了一个县令。刘备和公孙瓒,这时候刚拜到卢植门下,开始在卢植门下求学。孙坚这个时候正在做县丞,但是因为上头没人,根本升不上去。

还有后来开始乱世的董卓,之前打西羌的时候,明明立下的大功。但是就因为上头没人,老上司张奂看不上他,所以没人保他,这时候应该刚刚犯了事,被免官回家了。但同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董卓去袁家拜了码头,逐渐得到了袁绍叔叔袁隗的支持,而后开始起飞。

唯一见证过这场惨败的,可能就是后来天下无敌的吕布。从时间上来推算,吕布当年应该还小,但是他家在内蒙古包头一带,正好在前线。估计吕布小时候,大概率亲眼看着东汉大军惨败而回,士兵回来的十不存一,然后吕布就开始‘勤学弓马’,开始向天下第一的位置冲刺。

另外,在东汉高层,这一年其实没几个人关注这次大败。那一年,在前线军队惨败,曹操在忙着整顿洛阳治安的时候,京城的贵人们其实在操心另外两件大事。一个叫‘宋皇后巫蛊案’,另一个叫‘熹平石经案’。

前者,宦官们诬陷皇后,施展巫蛊之术,诅咒皇帝,最后导致皇后被废。后者,当时东汉贵族们为了方便考试,直接贿赂宫里的宦官,修改宫里修订的标准教科书,以此来方便自己通过察举制考核。结果这事被蔡邕一众大儒给揭发了,闹得天下皆知。

至于前线和鲜卑的惨败,谁在乎呢?

反正对于东汉京城的那些贵人来说,鲜卑只是远在天边的‘芥藓之疾’,根本没资格让他们操心。至于那些死在草原上的可怜士兵,在这些人眼里,大概也就是路边野草,都不配让他们多瞧两眼。

到了这个时候,东汉再不亡国,真的没天理了。

当然,鲜卑这边,情况后来其实也不太顺利。檀石槐虽然正面把东汉军队打到崩溃,但还是很难跨过长城,真正南下中原。而且,到了檀石槐在位后期的时候,因为他之前改革不成功,没能消除鲜卑各部之间的矛盾。导致到了这个时候,鲜卑内部矛盾加剧,各部之间又开始内斗。

就这样,公元181年,檀石槐死了。而檀石槐死后,因为内部矛盾,原本统一的鲜卑,迅速分裂成了三部分。然后,这三部分鲜卑部众,开始了‘鲜卑版’的三国大战。

而在中原这边,就在鲜卑分裂的同时,著名的何皇后以及她哥哥何进,开始上位。两年多以后,张角率领太平道信众正式起兵,黄巾起义开始。

这就是鲜卑早期的故事。

如果从东汉的角度来说,鲜卑的崛起,完全就是因为匈奴的衰落。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东汉的运气。

毕竟,如果当时匈奴还在,而且还很强势。亦或者檀石槐晚死二十年,他成功完成了对鲜卑的内部改革,彻底从根本上统一了鲜卑。那么接下来,东汉末年的历史,大概率就会截然不同了。

0 阅读:39

访风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