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武汉的电影看本文就够了,不仅市井风光也可以很文艺还可以很暴力。

零零的世界2021 2023-12-31 16:39:30

武汉是一座特别的城市,既有生活气息的小街小巷,也不乏鳞次栉比的商厦楼宇,既有市井烟火的喧嚣,又有沿江各国租界遗留的小资。既有全国最多在校大学生和超一流大学,又有公认的汉骂和素质问题。这样矛盾的城市,让武汉成为“一个从不缺少故事的城市”。关于武汉的电影更是如此。

武汉早二三十年前就已经是电影里的常客,特别是近年来以武汉为背景的电影大多都是口碑之作。如果你想了解武汉,那就去看看下面我挑选的影片,我相信你会对武汉有自己的认识。

1983年大部分场景在武汉大学取景的《女大学生宿舍》,可以让你一睹八十年代武汉大学的风采。

1998年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成名之作《扁担姑娘》再现了90年代初期汉口的码头。

2002年根据池莉的小说《生活秀》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这部以武汉吉庆街为背景片子却跑到重庆取景实在让人无法理解,但本质上还是讲武汉女人的故事。

2005年,广告导演傅华阳的大荧幕处女作就选择了方方《桃花灿烂》的小说进行拍摄,可以说是献给武汉的超长MTV。

2006年导演王超凭借着在武汉拍摄的文艺片《江城夏日》获得戛纳电影节关注单元最佳 影片。

2010年徐峥囧途系列的开篇之作《人在囧途》由武汉投资拍摄,70%的取景地在武汉。

2012年被禁五年的娄烨又带着女神郝蕾回武汉来了,完成了《浮城谜事》的上映。

2013年现象级电影《万箭穿心》横空出世,让彪悍又耍拉女主角颜丙燕在我心里彻底封神。

2019年刁亦男黑色风格化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上映,尺度的上突破在一时间成为热议。但把武汉称为南方我个人是有异议的。

2022年。《人生大事》取得了16亿的票房成绩,成为武汉题材中最卖座的电影。我也终于在影片中听到了正宗武汉话口音的主角,之前操着武汉方言的电影主角们哪怕是颜丙燕,那武汉话说的实在不敢恭维。

还有些《失孤》、《全城通缉》这类在武汉简单取景的电影就不多说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综合来看以武汉为背景的电影大部分以文艺片居多,其中《万箭穿心》24万人评分,达到了8.6的高分。其他几乎都在7分多,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我就在这么多关于武汉的电影中给大家分析这些电影中武汉的样子。《生活秀》由于拍摄地在重庆不做讨论。

这类电影我简单分为了下类别:

第一类:风景组,以武汉的特色风景作为故事背景的文艺片,其中以《桃花灿烂》为代表,《江城夏日》也算,毕竟这片子把武汉有名的风景都拍了遍。《女大学生宿舍》也勉强归为此类,毕竟电影中并不以地点作为核心元素,说句题外话这电影中虚拟的东南大学,若干年后还真预言成真了。

第二类:猎奇组,以武汉特有的烟火气息为主要背景来烘托故事的剧情片。以《南方车站的聚会》为代表,《扁担姑娘》、《人在囧途》都是这个套路。

第三类:气氛组,《浮城谜事》、《人生大事》都是代表作。这可不是酒吧里气氛组的意思而是指导演们会通过拍摄武汉特有的天气、环境来表达故事氛围。比如《颐和园》中武汉场景中一直是雨天,阴暗潮湿刚好象征了余红的内心。《浮城谜事》中武汉一直都是灰蒙蒙的。《人生大事》中则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来突出生命力,事实上这却是部殡葬主题的电影就很有意思了。

灵魂组,《万箭穿心》,也只有这部电影直接命中了武汉的灵魂,也只有武汉才可能会诞生李宝莉那样的女人,明明是万箭穿心的命,也要抱着万丈光芒的心。

首先,我们看看风景组里的武汉是什么样子?《桃花灿烂》作为风景组的代表,不是这部电影有多好,相反这部电影是不折不扣的狗血琼瑶剧。一段不门当户对的爱情被一个转型的时代所放大,爱情战胜一切的神话在现实的残酷面前破灭。而当女主再次以美学的姿态超脱世俗羁绊的时候,男主就及时地突患癌症去世了让女主抱憾终身。很难想象陈旧如上个世纪般的老套爱情故事居然是2005年拍摄的。

本片唯一的好评是摄影,这部电影镜头下的武汉难得的不市井,还自然唯美的惊人。

这就是一部仅靠着怀旧与城市景观为卖点的影片。

武汉的江滩、东湖、长江大桥、来来往往的轮渡和码头还有武大的樱花。

总之武汉绝大部分有特点的城市风景都在电影惊艳登场。

镜头里女主站在汉口江滩上说,你看,江对面就是武汉大学,我妈妈就是那里毕业的,我们也考那里吧,听说特别美。武汉人都知道武大距离武昌江边很远,江边是无法看到武大的。

那随风飞扬的樱花雨散落在武汉大学的民国老建筑的场景,现在似乎只能在电影里看见了。

影片中里反复出现的过江轮渡,那是八九十年代人们往返于武昌和汉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江南的武昌是文化教育的基地,江北的汉口是传统上的商业中心。

影片结束时女主在长江大桥上的奔跑,是对哪个方向的归一呢?

这部漫长的MTV电影让人昏昏欲睡,如果不是武汉人,不是武汉的景色,我是不会浪费两个小时看这片。

《江城夏日》也是一部具有浓厚的城市情结的电影,王超导演以两位“半个武汉人”做了一次武汉之旅,以李老师来武汉寻子为开始,以李晓红离开武汉返乡生子为结束。导演极力展现的是武汉的众生众相,可惜王导不是武汉人,连半个武汉人都不算。所以造成这部电影虽然在武汉拍摄的,总觉得隔着一层无法深入。电影中的江城换成任何一个城市也毫无违和感,他没能找到武汉这座城市的灵魂 。

武汉的名片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台,晴川阁,武汉大学、黄鹤楼一个不落的出现在电影中,但是观影的我们就如同李老师一样来到了武汉,却始终是个局外人。

王超作为一个非常有想法的导演,影片中还是有些意外的惊喜,电影里的环境的声音被刻意的保留了下来,甚至在很多地方被放大了,吃饭时师傅做饭的声音,店外的行人声,即使夜晚在屋内谈话时,街上汽车的声音依然清晰可闻。他在忠实的记录着城市的声音,也有意的营造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在嘈杂的背景音中,从乡下来的父亲仿佛被隔离于城市的繁华之外,而晓红则在此随波逐流。

《江城夏日》总体来看是部非常不错的作者电影,描述了城市低层边缘人群的故事,故事中所有的残酷现实都被理想化的包装了。导演对片中所有人给予了同程度的人文关怀和最大程度的理解及同情,算是这片能拿个“一种关注最佳影片奖”回来的理由吧。实际上在戛纳电影节里就是个鼓励奖。

顺带提一下,田原在本片里真的很漂亮。光线的处理很柔和,让田原在浓妆下看上去也没有过于妖艳低俗。夜谈时蚊帐中的田原让人印象深刻。

《女大学生宿舍》

本片是1983年上映的,应该算内地青春片的鼻祖吧。80年代的大学生,现在基本上是爷爷奶奶辈了。可不妨碍当年都文艺得不要不要的,周末在小溪边谈论诗词歌赋,谈论青春与梦想,谈着吉他,唱着校园歌曲,充满朝气。本片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价值就是留下了还没有被商业化浸染,如此古朴而壮丽的武大校园和还没成为网红的八十年代凌波门这些珍贵的影像。

武汉猎奇组的代表

《南方车站的聚会》是刁亦男的第四部电影,那部好评如潮的《白日焰火》让刁导迅速进入国内一流导演行列。他如同一夜之间成为了暴发户,斥巨资打造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就是他的一次肆意妄为,才华井喷的圆梦之举。由于本片观影的门槛较高,也不太在乎观众感受,口碑自然两极分化的很严重。

请胡歌来当主演是否有市场行为?既然有那请导演控制下才华也许会更完美。

为什么说这部电影是关于武汉影片中猎奇组的代表呢?

这电影是近年来少有的风格奇特的影片,一方面光影和镜头登峰造极,氛围奇佳。另一方面剧情实在乏善可陈。

这部风格大于故事的影片里主角们除了操着夹生半吊的武汉话外和武汉的关系实在不大,这片子放在任何有湖的城市都成立。

导演需要的只是南方的潮湿和有湖水的城市,也只需要现实与魔幻交织出的城中村。

他的镜头下武汉被描绘成一个磅礴有大湖,混杂有棚户,警察搜索队都会迷失,更有马戏团或夜行动物出没的城乡结合部。

这些新世纪中国特色建筑里,尽是挖掘机过后满是泥土的施工工地,繁杂的塑料大棚旁闪烁着暧昧红色的霓虹灯箱,其间还穿插着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舞。

这些奇异的景象都让人猜想这究竟在武汉哪里拍摄的?

导演对武汉没有兴趣,却对武汉的城中村分外痴迷。

据导演自己说他把武汉所有能拍的城中村都拍到了,就是为了给我们展现他自行构建的三不管地带的法外之城?

事实上导演深爱着那些筒子楼,那些破败不堪的老街老巷,觉得那很美。他不是为了展现破败,而是挖掘出了属于他的独特城市美学。

就成片的效果来看,这猎奇般的观影之旅氛围感极强,其中枪击报纸,血溅雨伞,鹅塘泛舟,虎象快闪,天井逃亡,至少有五场戏的视听语言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声音转场和空间设计,值得学电影的人仔细研究。可惜的是有佳句无佳章,人物彻底工具化,难以连贯统一又装叉严重,同时对大多数爆米花观众不甚友好。所以这部电影也没能创造出《白日焰火》的辉煌,算是毁誉参半吧。

这次刁亦男选择了武汉这个城市不知道是武汉的幸运还是不幸呢。

《扁担 姑娘》

第六代导演中王小帅和娄烨真是一对好基友,二人都对武汉这座被潮湿雾气包围的城市充满好感。这部武汉背景的电影也算是王小帅的成名之作,该片历经三年审查与修改1999年才获得通过。他也被我列入到猎奇组里,理由也是刁亦男的《南方车站的聚会》一样,有佳句无佳章。以武汉为舞台且有犯罪元素的故事,不知道刁导当时有没有参考?总之都是风格大于故事的影片,这部更加文艺些或者说更装一些。

扁担,是当年在汉正街对用扁担帮人挑货送货赚钱的人的称呼,和重庆的棒棒是一个意思。这个片名就很奇葩,没看过电影的还以为讲是挑扁担的姑娘,实际上却毫无关联。直到十多年后颜丙燕才在《万箭穿心》里实现了这个片名。《扁担 姑娘》实际讲诉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汉正街当扁担的东子,住在江边破旧的小房子里,除了混社会的同乡高平和假冒的越南姑娘阮红,他并不认识其他什么人。影片借东子的视角旁观了越南姑娘入狱,同乡高平被黑帮所杀这一系列事件后,东子依然坚守在城里,孤独着,迷惘着。波澜过去后一切归于平静,死水仍是死水。

这是第六代导演们的典型视角,快速发展的社会和被社会异化的边缘人,东子既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也是那个时代凡俗人的象征,憨厚、惊恐又懦弱,一边有扁担的现实,一边姑娘的美妙幻想,可惜姑娘需要的是一个通往更高层面的阶梯,而不是一个归宿。

这里的武汉更是一个象征,想实现从黄陂农村到武汉的阶级跨越,扁担和姑娘都力不从心。

影片中从高公街到晴川饭店,从兰陵路到洞庭街,从集家咀到中华路。王小帅是用心观察过,生活过的。可他拍出的90年代初的武汉感觉和70年代的香港如出一辙。也难怪很多人评论本片是对港片的拙劣模仿。

但我觉得区别还是很大的,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东子门缝外那个窥伺镜头,黑洞洞上下两片木板,喑哑灯光挤成一条,东子潮湿的好奇心微微耸动。高平、东子、阮红三个人在夜市大排档吃面,夜市上里卖唱的喧嚣和东子拼命吃辣椒的赌气,底层现实的写照,很有味道。

结尾东子将姑娘录满曾经她自己唱过的曲的录音机送给姑娘时,镜头定格在姑娘的背影与东子的笑脸,很温暖。

我想王小帅是个很感性的导演,他的作品也许充满了很多不现实不完美甚至是幼稚,但是从他的电影语言里他有很多东西想诉说想表达,也许正是这样的缺憾才会让人引起共鸣。最后记住了越南姑娘那句蹩脚的武汉话,你跟到我做莫斯!

电影《人在囧途》里的武汉只是徐峥和王宝强春运囧途劫难的一个过站,占据了本片三分之一的时间却在轮渡上留下了个经典名场面。

“老板,黄河的水真黄啊。”

“大哥,这是长江。”

这也是部对武汉猎奇的影片,囧途二人组在追逐骗子女画家的街拍,应该是在花楼街或者得胜桥之类的老街取景。

这里的武汉也被表现的破败不堪,来突出女画家的悲惨经历去营造一个煽情点。

不好意思,导演,我实在无法被这种幻想中的伤感情节所感动,因为压根儿没有任何合理性。

话说回来那些得胜桥或者花楼街的景象如今在武汉越来越难得看到,当年拍摄的时候他们还没来得及拆掉吧。

这些地方的拆除,武汉也会和别的城市一样,马路宽阔,高楼大厦林立。

这类型的电影是不是以后只能去摄影棚拍摄了?

《浮城谜事》

娄烨作为第六代导演中最青睐武汉的导演,禁拍五年后又选择了武汉拍摄。

这部电影是由天涯论坛连载的正室智斗小三的帖子改编的。

娄烨能把看似狗血(其实则生活往往更狗血)的奇情故事拍得让人共情、引人深思是离不开武汉这座城市的特质氛围。

娄烨显然很懂武汉,所以把这部电影划为关于武汉电影的气氛组代表并不为过。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有武汉的航拍、那些飞过城中村的鸽子,退水斑驳的江滩,裹挟着扑面而来的代入感,没错,这就是武汉。

这里的空气都是湿漉漉的,而本地人却远没有其他南方人那么水灵。

街边的早点铺子以及深夜宵夜的摊子都在霸占着人行道,造成道路上都显得异常油腻。

这里的天总是灰蒙蒙的,周围的房子也是灰色的,突如其来的雨季也格外漫长。

这种阴暗、混乱、潮湿、焦虑的调性,和娄烨的电影配极了。

《颐和园》里余红一个人迷惘的城市。而这部电影是一群人的迷惘。

娄烨镜头里的武汉可不是什么户部巷、昙华林、汉街,更不是什么轮渡或者黄鹤楼,而是古老的居民楼,鲁磨路的大排档,街上乱停的车子,两旁林立的电线杆子,逆行的电动车,老租界里狭窄房间中的租户,胭脂平外入秋的大雨。就是这么一个很混乱、很市井、很嘈杂的城市,在娄烨摇摇晃晃的镜头下竟然显得如此文艺,甚至有时候看他的电影不一定要看讲什么故事、表达什么主题,能被他的镜头在影院里包围和感染,就是一种享受。

真的感谢娄烨能用电影重新定义武汉------这座迷雾笼罩的浮城。

故事没什么好说的,这是娄烨难得能看懂的电影了。

可惜故事说的太满了,想表达的东西也太多。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尤其是那段在老宅里,一爸、二妈、二孩的交错时刻,很魔幻也很现实。

这部电影所有人都说着普通话,没有一句武汉方言,但它就是让人知道这就是武汉的故事。

《人生大事》

这部电影的结构很奇特,编导在沉重的题材里面植入了很多娱乐的元素,导致煽情和搞笑都做的后劲乏力。看得出导演平时没少攒素材,可靠素材串成的电影注定在情感层面缺乏延续性,所谓的笑中带泪是需要剧情或人物去推动的,而不是单靠段子。但这里我们不评论电影内容,只谈电影中的武汉。

从纯粹的武汉城市映像来看《人生大事》的确可以进入气氛组的行列。

《人生大事》中现代化的车水马龙、通天大道只是惊鸿一瞥,情节展开的重点是在狭窄到只容一辆车通过的街道弄堂里,路边楼上是老式居民楼,楼下是路边小店,烟火喧嚣,邻里摩肩,这个意象是武汉市井百姓的热闹,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空间。

主角居住也是老旧的居民楼,这常常表现是城市里衰败而繁重的底层世界,而莫三妹和他的朋友们或者说是员工都住里面就很奇特了。 这些老房子既富有隐喻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

影片中一反之前大导演们拍武汉时惯用的灰暗、潮湿的影调,用强烈的暖色调和强对比度把武汉的市井景象展现的如同烈日炎炎般的色彩。

要知道这可是个殡葬题材的故事,结尾的烟花虽然俗气也是这种明亮的,鲜明的生死态度的表现。

另外主角朱一龙是地道的武汉人,地道的武汉口音和表演也为电影增分不少。

第一次有武汉人在武汉题材的电影中担当主角,还是说的标准武汉话,真让人欣慰。

最后说一下,影片中取景好多老房子都在拆迁改造之列,汉润里也将打造成类似同兴里那样的网红打卡地。

老汉口的市井文化也只能存在于这些电影中了。

灵魂组《万箭穿心》,目前最能表现武汉的电影,没有之一。

我想作为武汉人是没有办法批评这部电影的,除了颜丙燕那不太标准的武汉话,但随着故事深入你会被她的表演所折服,忘记她那奇怪的口音。

这部电影真实的可怕,一部太接地气的电影会让人极度不适。我在观看之前提前做好了心里准备,即便是这样,看完电影的后劲依然很大。我迟迟没回过神,于是买了瓶酒,敬了一杯这操蛋的生活。

同样这部电影也是阴霾灰噗噗的色调,镜头中多次出现了杂乱、层叠、密集的居民楼,远处的长江大桥色调阴郁。这是一个底层人的故事,他们辛苦在城市谋生活,时代变动面前往往成为最脆弱的一部分。

90年代的背景被导演用心的布置在影片里,印着扬子江牌空调广告的公交车,上下班时的自行车流。人们的衣着,那些一边骑着车、一边吃着热干面的人们,是只有这座炎热而焦躁,剽悍又耍拉的城市的独有风景。

也只有这样的城市才能出现李宝莉这样的角色,与其说是角色倒不如说是我们身边的熟人朋友或者我们的父母辈。

李宝莉的悲剧就在于不服周,即使是万箭穿心,也要硬着头皮活出万丈光芒。

可她自己的粗犷大条、为生活所迫的斤斤计较,她对更好生活过于急切的愿望让她粗暴地表达自己,让她并没有温柔地对待丈夫和孩子,丈夫的自杀后,她一滴眼泪都没流。

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不影响儿子上学,义无反顾去当扁担赚钱。这是她的硬气。

而她的硬气换来的是什么?亲生儿子高考后和她断绝关系,房子也给了儿子和婆婆。

自己就拎着两麻袋衣物上了健健的车,她说还有几十年要活的时候,真让人心酸。

结尾是神来之笔,生活就像那婊子养的车,熄火了,推一推就又能走了。

万箭穿心是风水里住宅的大煞格局,李宝莉就住在这样的房子生活。其实看看中国地图就知道,武汉一定是最最符合“万箭穿心”风水标准的城市。

平汉粤汉两条铁路,长江汉江两条水道联络了全中国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说是九省通衢没问题,你要说是万箭穿心无法反驳。

武汉,这样的风水注定了多少繁华也是留不住的一场空。汉正街嫂子李宝莉没能留住丈夫又丢了儿子,而汉正街本身又何尝不是如此。

八十年代红极一时,如今原址的汉正街堕落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还人气奇差,真正的汉正街早已搬迁到以前的黄陂滠口,如今有个大气的名字“汉口北”。

武汉就是这样夹在东部的制造业与西部的资源中间,这整个迷失的地界上,恐怕也只剩下市井的一点点算计和一点点斗狠可以打发时间求得安慰。

这种属于城市的落寞与沉沦并不构成生活的符号,过早的品种多少远比经济报表的数字更能决定多数人每天的心情。

买得起的房价也远比看起来灯火辉煌其实与己无关的CBD来的实惠。

而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可以在鸡毛蒜皮中活得一点也不做作,

可以在撒泼骂街中豁出去尽情释放;

可以在诅咒过天气以后淋漓地流汗,然后打赤膊吃宵夜,爆酒瓶子。

目睹玻璃渣子,在开成飞机的公交车尾灯中,闪烁一点光亮然后快速消散;

这时你便了解这的确是不服周的楚人的地盘,

而你也无法否认的是,这样的地盘上也可以诞生屈原式的浪漫。

这是豆瓣某大神关于《万箭穿心》的影评,我觉得非常贴切,不是武汉土生土长的人写不出这样的话。

那就用这位大神对武汉精辟的评论来结束这十几部关于武汉电影的回顾。

电影里的武汉有风光、有猎奇、有氛围,最后也有灵魂了,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关于武汉的影片,让大家更多的了解这样一座城市。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