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牛!成龙也搞“偷盗”

翠丫看电影 2024-05-08 09:44:44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留给我们几多时代的眼泪。

曾几何时,DVD影碟是这座星球人人都不陌生的生活必需品。

但随着网络流媒体的横空出世,阿尔法世代中不识此物的,恐怕大有人在。

前不久,英国《卫报》发表的记者奥利佛·康沃撰写的《拒绝向流媒体低头的人们》一文,更让空有数千DVD收藏、但上一次打开影碟机已不知是猴年马月的笔者,读出了不少似曾相识的感觉。

而电影界有一个悠久惯例,CC公司会邀请各大导演和演员进行选碟,来探班的电影人在分享自己的片单之后,可以“洗劫”一把CC储藏室。

一如跟恋物有关的一切事物,迷影的这一仪式亦需要一些具象化的方法,电影院、聚众交流、碟片、录像带……

音像店与电影史的关系想必不用多赘述,大批的电影人于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憧憬的音像店中,遭遇了电影的灵晕一刻。

然后,他们开始拍电影,再然后,电影不断在所谓死亡中持续复活……

纪录片《金的音像店》就聚焦了曾因海量资源库而辉煌一时的“金的音像店”。

顾客在店里除了可以租到最新的商业电影,也能租到从未公开发行的小众作品。

对影迷而言,这里就像“一座隐藏的宝库”,全盛时期的店铺会员超过25万,不少电影业内人士也是常客。

定档海报上,卓别林、希区柯克、戈达尔、塔可夫斯基、伯格曼、瓦尔达、贾木许、成龙……

密集的电影脸庞已经可以供影迷群大玩识人游戏了,而通过这些脸庞也几乎可以厘清电影的历史,回溯到电影为人类带来的本质入侵存在的时刻。

这是一部豆瓣两万人打出8.6的高分,好于93%的纪录片。

你没看错,这其实是部纪录片。

先别急着离开,因为它记录的,是一个狂热的影迷,为了拯救电影,而进行“犯罪”活动的故事。

没错。有人违了法犯了罪,然后,亲自用摄影机将自己的行为记录了下来。

并还在电影院上映了。

这精神似乎有些不正常?更“不正常”的是,这部电影上映后,获得了全球影迷的追捧与称赞。

所以到底是怎么回事?别急。

我们从头来说。

在纽约,曾坐落着一家「金的音像店」。名气之大,连很多电影业内大佬也是常客。

据说,昆汀与店主私交甚笃,导演科恩兄弟,也是注册会员。

还因为借碟不还,欠下了600美元滞纳金。

这家店的老板金龙万,是个神秘的男人。

1979年,他远渡重洋来到纽约,起初,经营着一家干洗店。

如果没有意外,他将过上《瞬息全宇宙》中的平凡亚裔生活。

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一项吸金的生意——盗版碟。

没成想,利润远超干洗店的收益,于是,一不做二不休,金真的开了家音像店。

他有着高大的身材,沉稳的性格,简直就是盗版界的教父。

全盛时期,店内有5.5万部电影,超过25万名会员。

生意越做越大,自然也会遭到制裁,各大片商,开始联手打压盗版的传播。

一些导演,也因自己的作品被盗版怒不可遏。

戈达尔就曾因《电影史》被翻制,递来一纸律师函。

FBI更是多次突击过音像店,拿着垃圾袋一排排地清空录像带。

只不过,金第二天又会带来一大袋碟片,重新装满架子。

抵不住的,还有会员们对音像店的热爱,在他们眼中,这里有着别处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一,最新。

金做起生意来,很舍得投入,他会派员工参加各类国际电影节,打通关系复制拷贝。

很多电影还没上映,会员们就能在店里租到盗版。

第二,最全。

金的音像店里,不止有大众的商业电影,也不乏冷门作品。

无论是一些从未在录像带或DVD上发行的片子,还是欧洲或其他地区的实验影像,可以说应有尽有。

第三,最勇。

传播盗版,是非法的,但不同于很多同行的谨小慎微,金把生意做得理直气壮。

他声称,电影知识比电影财产权更重要。

他们为满足顾客的观影需求而自豪,还打出了slogan:艺术凌驾于法律之上。

不过,在新千年后,音像店生意迎来了转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碟片逐渐成为了时代的眼泪。

面对行业剧变,金先生选择了急流勇退,利用卖碟时期攒下的资金,他回到韩国摇身成为企业家。

但问题是,数万张碟片,该何去何从,即使捐赠,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保管。

正当金一筹莫展时,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小镇萨莱米,打来了电话。

对方给出了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将建立一个「金电影中心」,不仅会妥善安置这些碟片,还将永久面向音像店的会员开放。

在这张美好的蓝图中,公众可以更开放地享受电影的魅力。

一拍即合后,碟片被送到了大洋彼岸,可至此之后,再无音讯。

多年来,金的会员们不免产生疑问,其中就包括本纪录片的导演大卫。

在走访了多位音像店前员工后,更觉得此事扑朔迷离,作为电影发烧友,他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寻找之旅,以找回那批巨大的财富。

于是他前往萨莱米要查个水落石出。

他单人扛着摄像机就过去了,在语言不通的小镇上,辗转找了好多人,终于找到了。

但问题是。

原本说好的,这批音像制品被收藏到这座小镇上,是为了打造一个电影天堂,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

他们不但承诺会在小镇公开放映碟片,欢迎音像店的会员到访和租赁,还会给会员预留住宿的房间。

可结果,作为会员的他根本进不去。

等到他费了很大劲,终于溜进去的时候发现,这哪里是收藏啊,这简直就是地狱!

那么多录像带就那么随意地被放置在一间仓库里,甚至因为房间漏雨潮湿,让许多录像带受损了。

眼见着这么一大笔财富即将损毁,他思考再三,于是决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盗窃”。

没错,在摄影机的镜头之下,他详细地策划了一趟疯狂的“盗窃”之旅。

怎么盗?一个人肯定不行。

于是他找来了一大批帮手,比如成龙、戈达尔、卓别林、希区柯克、贾木许……万事俱备,“盗窃”开始!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疑惑,话说,这些不都是电影史上的人物吗?

且不说成龙这些人,一个普通的影迷到底有多大能量可以找他们来当帮手,单说卓别林、希区柯克……就感觉很不现实。

但事实是,为了解救困在仓库的碟片,大卫在网络上募集一大批电影爱好者们。

他们戴上了成龙、希区柯克、戈达尔、戈达尔、赫尔佐格等电影界大人物的面具,闯入仓库,“洗劫”了许多碟片。

这是本片最精彩的一笔,自己去看会惊喜。

这样的“盗窃”,绝对会让你嗨起来。

就像戈达尔说的:事物的来处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向何方。

这次行动。

拯救的不只是实体的录像带,更重要的是保留对过去电影记忆的收藏,是他从电影世界获得的理解与共鸣。

此后大卫还四处奔走,在纽约重新找到一处场地,用以安置录像带。

正是这份锲而不舍,令金大受感动。

终于出手协助,收回剩余的碟片,将音像店重新开起来。

《金的音像店》是一群迷影发烧友的行为艺术,其无所顾虑的状态,或许与内地观众的处境并不相同。

但,也给我们以反思的启示,让真正了解市场规律的人来把控,让真正热爱电影艺术的人来守护。

这个道理,所适用的不仅仅是电影。

网上有不少观众在看完影片后,评论到“我看了太多电影,以至于我分不清虚构和现实了”。

还有人说“如此富于戏剧性,几乎怀疑是伪纪录片了”。

还有人认为“它是超现实主义伪纪录片”。

这些影评似乎都在表明《金的音像店》中虚构和现实的边界已经非常地模糊了,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观影感。

而这梦幻感的体会,主要来源于两种形式。

一部分是大量经典电影片段穿插其中。

导演通过近60部经典电影彩蛋的注入,以一种超现实主义手法将其所热爱的电影文化展示给观众,也将迷影群体的精神内核展示给世界。

同时,影片通过在虚构叙事与非虚构叙事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和话语形态,是这部电影模糊了电视与生活的边界。

另一部分则是伪纪录片式的真纪录片的风格。

虽然该片是一部纪录片,但却拍出来了故事片的趣味性,原因就在于导演给了这部影片很多的设定。

例如大卫作为讲述者,对他角色有一个设定,他从被电影影像的魅力吸引以及对金的音像店所产生的高度浓厚的兴趣,包含了一个成长线的设置。

又或是寻觅追踪影像的过程中,大卫发现意大利文化官员之间相互推诿,没有人愿意负责,这让大卫非常失望,因此这趟旅程也有了更强烈的拯救意识,让人看得更加热血。

这部电影给广大的影迷们提供了一种精神,“我们”就是电影的拯救者。

这也不禁让人联想到《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之道,就在其中”,救赎电影之道,也在电影当中。

小小的音像店,既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金的音像店》让故事片和纪实影像在银幕上产生了奇妙的碰撞,让每一位观众体会到这些碟片对于处于文化贫瘠年代的人们的珍贵价值。

正如大卫·雷德蒙和阿什莉·萨宾在片中所言“电影不是虚构,而是真实的”。

而这真实是指电影本身是对现实世界的映射。

也是指金的音像店以及影迷的“营救电影计划”都是真实发生的。

通过电影和现实的对照,唤起观众热爱电影的初心。

国内外观众对这部影片的高度拥趸,绝不仅仅只是因为《金的音像店》这部影片的成功。

而是每个人的内心中的都有一个音像店,一个五彩夺目的音像店,只要人类不死,“金的音像店”将永远存在。

这部影片所秉持的理念,其实是电影大于一切。

它大于政治,大于商品,大于法律,甚至大于版权。

荒唐吗?没错,这样的想法,在当下,几乎是可以被拉出来批判的。

但电影更想表达的是,这其实是一种理想。

毕竟,我们不希望自己生活在被大数据操控的时代,就像如今我们面临的信息茧房,你只能看到感兴趣的电影,从而会错失能够打开新一扇门的电影。

毕竟,我们也想要自由观看电影的权利。

电影不该只是一种商品,它也同时是一种艺术,一种知识,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不应被某些产品经理左右。

虽然90后、00后的影迷没有经历过影碟时代。

但倘若电影需要一双双眼睛的在场才能真正存在,那么,毋庸置疑,电影对于每个影迷来说,总有在自身生命史的某些特定时刻、而散发出强烈地生命力。

当电影史上这些眼睛的爱汇聚在一起,一个迷影特有的场域也建立起来。

或许,我们能从这份巨大的、纯真的爱里回望到我们对电影那如饥似渴地一瞬。这一刻,足以迷醉过去和现在,甚至未来。

0 阅读:3

翠丫看电影

简介:一种“真情实感”倾诉,更是一种“点到为止”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