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攒拳怒目增气力”握拳该不该“握固”?有大讲究

卫昌国学说说 2024-04-03 10:43:04

养生气功八段锦“攒拳怒目增气力”是很好的功法,有疏肝和增气力的作用。

这一式体育总局版八段锦为第七式,而邓铁涛版、胡海牙版则为第五式,台博物馆藏版清代图也是第五式。巧妙的是,张至顺道长书中介绍“金刚功”说是和八段锦一个源头,并列出八段锦顺序第五式也是“攒拳怒目”。

今天不讨论顺序问题,讨论有关“攒拳怒目”最大争议,攒拳是否握固?

“握固”版本主要来源于流行版(体总版),因为这个版本练习人数最多,于是多数人就认为“攒拳怒目”就应该握固。

而且,还给“握固”提出了各种有效论证。

譬如说,婴儿出生时即握固。并引《道德经》:“骨弱筋柔而握固”强调握固之牛和神秘。

的确,“握固”是道家功夫手势,而且由来已久,至少有近2000年的历史。但是,有关握固,需要先了解其真面目。

一、1500年前陶弘景静坐吐纳“握固”运用

《道德经》虽提握固,但没有展开讲述握固之运用。1700年前左右,葛洪(约283年-约363年)《抱朴子》内篇“地真卷十八”讲:“握固守一,鬼即去矣。”

葛洪所讲握固是静坐手势,目的是精神内守,心念专一,不受外邪干扰。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456年—536年)则详细解读了“握固”练功法:“道者,氣也。保氣則得道,得道則長存。……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瞑目握固,握固者,如嬰兒之拳手,以四指押拇指也。閉氣不息,於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氣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藏安,……邪不干人也。”

这里,握固是静坐吐纳呼吸法。

明代流行的坐式八段锦(十二段锦)也用握固法,但都是静坐姿势握固。

二、易筋经“十二大劲”握固增气力法

明确使用“握固”来增气力,则为易筋经十二大劲。周述官记载“十二大劲”中,第三式到第十一式均以握固拳,紧拳49次。

周稔丰教授讲解有所变化,握固手势为第三式“下注握固”、第五式“上举握固”、第八式“前举握固”、第九式“对鼻握固”、第十式“山字握固”。

虽然握固与握拳手势有交叉,但“握固”紧拳法与周述官记载类似。

所谓,握固增气力,都是在固定姿势,即握固握拳,下伸也好,上举也好,胳膊伸到位时,仅仅用力握紧拳。

也就是说,易筋经“握固”增气力,主要是固定姿势紧拳,是没有位移发生的,不是冲拳。

冲拳增气力,则应采取武术握拳大拇指在外握拳姿势。事实上,少林版八段锦、胡海牙八段锦、邓铁涛八段锦、道家八段锦等多种版本所谓冲拳增气力都是采取武术握拳方式,即大拇指在外。

二、流行版“握固”姿势应如何增气力

但,这并意味着流行版“握固”握拳不能增气力。

当然,可以。

但是,练习方法就不是发力冲拳,而是把重点放到固定姿势“紧拳”上。

我之前也介绍过八段锦定功,就是采取此意。

当然,很多练八段锦的朋友也应该有感受:

如果采取握固握拳,马步冲拳并不能使上劲,不如,放松前伸拳,然后固定姿势,使劲握拳,紧拳,再配合怒目动作。

如果冲拳,则最好采取武术握拳(大拇指在外)方更适用发力冲拳。当然,这个发力也是缓慢用劲的。

试一试,效果会不同呢。

卫昌国学

2024年3月

0 阅读:4

卫昌国学说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