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桓帝在位后期,忽然给一堆大臣判了无期徒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访风聊历史 2024-03-16 11:06:24

公元166年,在东汉的南阳郡一带,发生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案子。

事情的起因,是当地有一个叫张汜的富商。这个张氾仗着和宫里的宦官们有关系,在当地欺男霸女、夺人家产,几乎是无恶不作!

偏偏对于他的这些罪行,当地官府还没办法!因为他每次犯事,总是能做的滴水不漏,把罪行推到别人头上。再加上他靠山比较大,和皇宫里面有联系,当地官府也不敢太过深究。

而这样一来,这个张氾后来反倒是越来越胆大,做事也越来越肆无忌惮。尤其是到了这一年,张氾因为和宫里有联系,他提前得知:不久之后,汉桓帝要大赦天下。

既然皇帝都要大赦天下了?那我还怕什么!该犯事就犯事吧!反正就算被抓了起来,等到不久之后皇帝大赦的时候,一样还是得把我给放了!

出于这种心理,张氾开始越发肆无忌惮。史书上没记载,接下来张氾到底做了什么。我们只知道,张氾当时搞得当地百姓极为愤怒,做出了很多坏事。

但问题是,面对张氾的这种行为,谁都奈何不了他。

因为接下来,就如同张氾预料的一样!就在他犯了事,刚刚被抓起来之后不久,京城那边就宣布了大赦天下的消息。如此一来,张氾自然也在赦免名单当中,很自然的就没事了!

但对于这个结果,当地太守成瑨,却觉得有些气不过。

成瑨是一个好官!他是一个很正直、很有才华,而且愿意为老百姓办事的一个好官。所以,在成瑨的眼里,成瑨很看不上这个张氾。在成瑨看来,像张氾这样为非作歹的人,就必须得被治罪!

但关键在于,此时皇帝已经大赦天下了?你又能拿他怎么办呢?

然而成瑨偏偏不信这个邪!接下来,成瑨玩了一个小花招。他假装自己不知道大赦天下这件事,直接在监狱里面,整死了这个张氾!非但如此,张氾全家上下,所有参与犯罪的族人和门客,超过两百多人,也全都被成瑨问罪!

经过成瑨这样处理之后,当地百姓自然是人人叫好,感谢成瑨为当地除了一大祸害。但同时,接下来,当成瑨把处理结果上报到京城那边之后,汉桓帝却怒了!

汉桓帝的愤怒,不是在于成瑨处理了那个富商,而是在于成瑨明知自己大赦天下,依然还要杀人!在汉桓帝看来,这就是成瑨在对抗皇权,对抗中央!如果这种事情都能容忍,那以后地方官就可以在当地随意做事,谁还会把皇帝放在眼里?

于是接下来,汉桓帝一怒之下,下令把成瑨抓到京城。尽管当时很多官员都在为成瑨求情,但是出于维护皇权的目的,汉桓帝还是下令,严格按照汉朝的法律办事,直接把成瑨当街处斩了!

这一下,事情大条了。

要知道,从民意的角度来讲,成瑨的做法其实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成瑨确实是犯了死罪。那么,当法律和民意产生冲突的时候,大家又该如何抉择呢?

于是接下来,围绕着成瑨这个案子,当时很多士族官员,纷纷上书。很多京城的太学学生,也开始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为成瑨喊冤。

但这些行为,落在汉桓帝的眼里,却成了他们对抗皇权的结果!于是接下来,汉桓帝迅速下令,将所有参与鸣冤和游行的士族,全部逮捕,然后全部从重处罚,很多人更是直接被判处终身监禁!

同时,为了更加名正言顺的处理这些人,汉桓帝还给他们扣上了一顶‘结党营私’的帽子,说他们是‘党人’。而接下来,顺着‘党人’的这个思路查下去,一大堆东汉的高级官员,纷纷落马!原本并不复杂的一桩刑事案件,迅速变成了一个政治案件。

但当时几乎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个结果,依然还没完。

当时所有人都没预料到的是,随着汉桓帝开始大肆抓捕党人,东汉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政治案件’,就此开始。

这就是东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党锢之祸’!

在东汉后期的历史上,党锢之祸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事件。因为这个事件,前后牵扯到了太多太多的人。

整个党锢之祸,其实分为两次。汉桓帝在位时期,关了一批官员,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后来汉灵帝即位之后,又关了一批官员,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党锢之祸,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一个是非分明很好判断的案子,会让东汉出现这么大规模的动荡?当时在位的汉桓帝,难道真的是一个是非不分的坏人?他真的是个昏君吗?

为了更好的说明白党锢之祸的前因后果,接下来,我们得把整个事件,分成四个阶段来分别讲述。

而这其中的第一个阶段,不是成瑨杀张氾,而是汉桓帝的登基。

很多人都知道,东汉中期的时候,东汉皇帝基本上都不长寿,而且经常绝后。这种情况,也一直延续到了汉桓帝刘志这里。

汉桓帝小的时候,其实只是一个很偏远的皇室后裔,和继承皇位差着老远了!但后来,阴差阳错之下,比他更有继承权的那些人,要么死了,要么不适合继承皇位,所以才轮到了他。

当然,最关键的是,在汉桓帝登基之前,东汉正处于梁冀家族把持朝政的状态。当时梁家几乎把持了所有权力。所以,在选择拥立谁做皇帝的时候,梁家也几乎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于是最后,梁家就选中了出身皇族远房,看起来很好控制的刘志,扶持他做了新的皇帝。而且,为了更好的控制汉桓帝,在扶持汉桓帝登基之前,梁家还特别把梁家的小女儿梁女莹,塞给汉桓帝做了正宫皇后。

但是接下来,等到汉桓帝坐稳皇位之后,汉桓帝和梁家的冲突就开始了。

这事其实比较容易理解。毕竟,皇权的特殊性,注定皇帝不可能和其他人分享皇权。就算梁家拥立了汉桓帝,汉桓帝依然不可能允许,梁家继续掌握权力。所以,汉桓帝登基之后,没过几年,就开始琢磨怎么除掉梁家。

但问题在于,当时梁家权倾朝野,朝野上下几乎都是梁家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汉桓帝能依靠谁呢?

没办法,汉桓帝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自己身边的宦官。为了除掉梁家,汉桓帝不得不依靠自己身边的几个宦官,逐渐和外界取得了联系,得到了一些大臣的支持。最终,在汉桓帝被拥立十四年之后,他终于这才终于成功反杀了梁家,自己坐稳了皇位。

但是接下来,在梁家倒台之后,又一个新问题出现了。

这个问题就是:这样的汉桓帝,到底该怎么坐稳皇位?

一个皇帝,真想坐稳皇位,首先得需要一些忠心的人支持。可是汉桓帝的经历,注定他很难找到完全忠于自己的人。宦官们就不用说了,那几个宦官帮他夺权,多半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士族们也不能完全信任放权,因为这样会士族们权力过大,皇权衰落。

至于外戚,汉桓帝正宫皇后梁女莹的家族,刚刚被他自己除掉。至于汉桓帝的生母,当年只是一个普通侯爷的小妾,根本没啥家族背景,家里也没什么人,根本就没办法扶持。

这该怎么办呢?

从史书记载的角度来看,汉桓帝当时想到的第一个办法,依然是扶持外戚。就在梁家被除掉之后不久,汉桓帝就选中了自己另一个宠妃邓猛女,将其立为了皇后。而在立邓猛女为皇后之后,汉桓帝又下令,将邓猛女家族的很多亲戚,全部提拔了起来。

邓猛女的祖上,是当年东汉第一开国功臣邓禹,邓家也是家大业大。所以,在扶持邓家掌权之后,汉桓帝也一度轻松了许多。

而在扶持邓家的同时,汉桓帝当时其实也留了一手,那就是扶持宦官。在汉桓帝的安排下,很快,当年帮助他夺权的那几个宦官,被他先后贬黜,赶出了京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汉桓帝觉得自己信得过的宦官。

就这样,靠着邓猛女的家族,再加上自己信得过的一些宦官,汉桓帝终于控制住了权力。与此同时,汉桓帝又做了很多正经事,比如说击退鲜卑,打击西羌,修撰史书……通过这些功绩,汉桓帝也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而接下来,坐稳皇位之后,汉桓帝又提拔了一些自己觉得不错的大臣。客观来说,汉桓帝还是很有用人眼光的。在军事上,汉桓帝重用了以‘凉州三明’为首的一些官员。在内政方面,汉桓帝则是提拔了以陈蕃为首的一些士族官员。

就这样,等到这些事情都做完了,汉桓帝的皇位,也就彻底无可动摇了。到了这里,第一阶段也就暂时结束了。

而接下来,第二阶段,则是叫做‘废邓立窦事件’。

公元165年,也就是在党锢之祸开始一年之前,汉朝高层忽然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情。

那位皇后邓猛女,忽然被废了。

对于邓猛女被废这件事,史书上记载的其实特别隐晦。从史书记载来看,似乎是当时邓猛女和宫里的另一个宠妃,因为争宠而相互诋毁。最后汉桓帝实在气不过,一怒之下,就把邓猛女给废了,而且还顺带着把邓家所有掌权的男子,全部下狱处死。其他邓家人,也全部被抄家之后,赶回老家!

后世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这次废后事件,明显不正常。在这次事件背后,肯定隐藏了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按照汉朝的相关情况,一个皇后,而且是一个身后有超强家族支持的皇后,根本不可能因为这种事情被废!更别说在皇后被废之后,汉桓帝还直接迁怒于整个邓家,把邓家全家都抄家赶回原籍。

这事显然很不正常!

对于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我们也不好判断。但对于邓猛女被废之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史书上却是有明确记载的。

就在邓猛女被废之后不久,很多士族大臣们,就开始吵着要立皇后。

但对于到底要立谁做皇后,汉桓帝和大臣们之间,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汉桓帝这边,想要立自己的宠妃田圣,做新的皇后。对于这个田圣,史书上没多少记载,但显然,她出身应该不会太高。因为按照东汉时期的历史记载习惯,如果田圣是某个大功臣的后人,或者某个三公级别官员的后人,史书上绝对会多提一句。

但是对于田圣,大臣们不满意。

当时以陈蕃为首的一群大臣们,更想立一个叫‘窦妙’的女子做皇后。他们的理由是,窦妙出身大家族,出身高贵。如果选择田圣做皇后,很容易重蹈当年西汉赵飞燕的故事。

但问题是,士族大臣们好像忘了:在东汉这一朝,窦家可比赵家更敏感。

当年在东汉中期的时候,窦家曾经一度权倾朝野,挟持皇帝。那位大权臣窦宪,更是曾经勒石燕然,权势极大。后来还是汉和帝突然发动政变,直接干翻了窦家,这才没让东汉改朝换代。

而这个窦妙,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她得管窦宪叫族爷爷。窦妙的亲爷爷窦奉,当年和窦宪是族兄弟关系。这俩人的曾祖父是同一个人,爷爷是亲兄弟。而当年窦宪倒台的时候,窦宪这一脉的近亲,几乎被杀干净了。而窦家其他的后人,则是侥幸逃过了一劫。

显然,在汉桓帝眼里,窦家要比赵飞燕的威胁更大!虽说此时窦家表现的还不错,但谁又能保证,以后窦家上位之后,不会改变呢?最关键的是,汉桓帝很不喜欢这种被人逼迫的感觉!

从史书记载来看,就在邓猛女被废之后不久,窦妙刚刚被大臣们送进了宫。然后没过几天,以陈蕃为首的这群大臣们,就集体吵着要立她为皇后。偏偏对于大臣们喊出来的理由,汉桓帝还没办法反驳!

而且,在当时的体制下,汉桓帝为了稳固权力,也确实需要外戚的存在。

于是最后,被大臣们吵得实在没办法的汉桓帝,只能选择让步,正式册封窦妙为皇后。

但显然,被大臣们硬推上来的窦妙,汉桓帝肯定是不太喜欢的。此后一直到死,汉桓帝其实都不喜欢窦妙。而窦家这边,自然也没法完全忠于汉桓帝,反倒是和推举他们上台的那些士族大臣,更加亲近。

随着窦妙被立为皇后,第二阶段,算是结束了。

而接下来,终于来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党锢之祸的开始!

前两个阶段,看似是和党锢之祸没啥关系。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没说明白前面发生的那些事,接下来我们很难理解党锢之祸发生的时候,不同的群体做出的那些选择。

从史书记载的时间来看,就在窦妙被立为皇后不到半年之后,成瑨就杀了那个富商张氾。

如果没有之前的那些事情,成瑨杀张氾这件事,原本就是在为民除害。说不定汉桓帝心情一好,还会直接赦免他,心里还会给他打上一个‘直臣’的标签,以后提拔他就是一个时间问题。

但如果联系到之前发生的那些事情,以及同时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件事的味道就变了。

就在汉桓帝收到成瑨报告的同时,汉桓帝还收到了另一份报告:太原郡那边,有一个叫赵津的宦官,在当地违法乱纪,然后也想借着大赦的机会脱罪。结果,当地太守刘质,直接绕过了司法审判,在审讯过程当中,将其拷打致死!

如果单纯只是一件事,汉桓帝或许会觉得,这是地方官员在伸张正义。但两件事同时发生,再加上之前立皇后的事情,汉桓帝就不可能不多想!

这是不是士族在向自己施压呢?

想到这一点之后,汉桓帝马上下令,把成瑨和刘质两人,带回京城审讯。他很迫切的想要搞清楚,这背后到底是不是有人在联合串通,企图对抗皇权!

接下来的审讯,没啥值得多说的,汉桓帝很快就搞清楚了其中的情况。而且,从史书上的很多记载来看,汉桓帝当时也查出了宦官们的问题,知道是宦官们先做了坏事,然后这两个太守才想办法惩治他们。

那么,问题来了。

到底该怎么处理这两个人呢?

从人情的角度来说,这俩人是正义的,应该直接赦免他们。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他们公然抗旨,在大赦之后杀人,这就是死罪!

就在汉桓帝难以抉择的时候,另外两件事的发生,彻底让这个司法案件变味了。

首先,是宦官们这边说的坏话。那位富商张氾,除了和宫里的几个宦官们交好之外,其实还有一个身份:他是汉桓帝乳母的本家亲戚!所以,张氾被杀之后,张氾的妻子,直接把喊冤的上书,递到了汉桓帝面前!人家一方面承认自己的罪过,另一方面咬死了是在大赦之后被杀的事实!

而那些宦官们,也同样开始为这两个被杀的人说话。人家同样也不否认他们犯下的罪行,但就是咬死了他们是大赦之后被杀了。

这样一来,是否处理这两个官员,就变成了维护皇权的问题。

与此同时,士族官员们这边,也在集体上书,为这两个官员喊冤。士族官员这边,也不否认这俩人违抗了圣旨,但是却咬死了这俩人是在为民除害!

但接下来,当汉桓帝收到士族官员们的上书之后,汉桓帝被吓到了。

因为这些上书的背后,署名人员的官职,分别是:太尉、司空、河南尹、司隶校尉、城门校尉等等。

当这些手握实权的官员,集体上书之后,汉桓帝第一次害怕了。很难想象,如果这些人联合起来,同时造反,结果会怎么样?京城的军队在他们手里,城门归他们把守,东汉中枢是他们在干活,京城周围也全部都是他们的人在管理!

如果没有这些士族官员的上书,汉桓帝说不定还会放那两个人一马。

但在这些官员上书之后,汉桓帝瞬间就倒向了宦官那一头!

此时的汉桓帝,已经不在乎到底谁才是正义的。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皇位还能不能坐的稳!

恰好在这个时候,宦官集团给出了最后一击:宦官们当时联名上诉,指责有一个叫李膺的官员,密谋串联士族大臣,豢养太学学生,公然和汉桓帝搞对抗。

就这样,此时已经忍无可忍的汉桓帝,给出了自己的最终裁定:对于那两个公然抗旨的太守,直接处死!而以李膺为首的一群士族官员,则是一追到底,追查到底是谁在背后搞事情!

非但如此,汉桓帝当时还根据宦官们提的名单,全国范围内下发了海捕文书,要捉拿名单上的两百多个‘党人’。

随着汉桓帝下发圣旨,第四个阶段开始了。

第四个阶段,叫做‘汉桓帝之死’。

在汉桓帝下旨之后,那两个太守,很快就被当街处死了。但接下来,当汉桓帝派出去的人,开始审查李膺为首的党人时,一个很讽刺的结果出现了。

按照东汉的相关制度,李膺之前做过司隶校尉,官职比较高。想要审讯他,必须得三公同时出席才行。但结果,面对汉桓帝的旨意,以陈蕃为首的三公班子,全部表示拒绝参与审问!

而且接下来,陈蕃还直接上书,表示如果继续追查下去,自己这个太尉直接不干了!干脆罢了自己的官就是了。而除了陈蕃之外,其他很多士族官员,也同时表示想要辞职。

此时的汉桓帝,已经彻底被逼到了角落里。

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没有把这些士族官员,全都赶回家的能力。当时的东汉,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在东汉内部,各地频繁爆发小规模的起义,这时候高层是绝对不能出问题的。而在外部,鲜卑和西羌正打得如火如荼,根本就停不下来。

在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出现大规模的政府停摆事件。如果以陈蕃为首的这群人,真的辞职了,那国家就完了。

于是,在士族官员们的逼迫之下,汉桓帝只能选择让步。但同时,作为皇帝,他又不能完全让步,直接放弃追究所有人的责任。

所以最后,汉桓帝只能再次下旨,赦免这些‘党人’的死罪。但同时,判处他们终身监禁,并且把所有党人的名字,记录在案。而士族这边,也知道汉桓帝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并没有继续上书逼迫汉桓帝。

果不其然,在双方各退一步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公元166年年底,以李膺为首的二百多个党人,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仅仅半年之后,在士族官员们的推动之下,汉桓帝就再次下旨,大赦天下,解除了所有党人的监禁。

或许,当时汉桓帝也意识,自己是被宦官们给利用了。他其实一直很清楚,这个案子当中,是宦官们为非作歹,大臣们才是正确的。但同时,大臣们的集体上书,却让他这个皇帝感到了不安。所以他为了皇权,不得不对那些党人下手。

但是等到汉桓帝回过味来之后,他也很清楚,这些人确实是在为国家好。但同时,这些党人的存在,也确实威胁到了他的皇权。

所以最后,他赦免了这些党人,但却依然没解决问题。

大概是这个问题太过无解,导致汉桓帝越想越生气。于是不久之后,就在汉桓帝宣布解禁党人不到半年,汉桓帝就一病不起,最终在这一年年底病逝了。

这就是汉桓帝时代‘禁锢大臣’的整个过程。

但汉桓帝的死,并没有为这场党锢之祸,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因为最底层的矛盾,还是没有解决。

士族这边,为了自己的正义和理想,接下来还是会抱团抗衡皇帝。而宦官这边,作为皇帝的耳目,势必要和士族们对抗。还有外戚这边,作为皇帝的亲戚,在东汉的体制下,天生更容易接触权力。

于是,在汉桓帝去世之后,没过几年,到了汉灵帝时期,又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而汉灵帝时代的那次党锢之祸,显然比汉桓帝时代的这场风波,影响更大,而且更加恶劣!

历史证明,很多矛盾不会随着时间过去,而逐渐消失,反倒是会逐渐变得更大。

当然,第二次党锢之祸,那就是汉灵帝时代的故事了。

0 阅读:14

访风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