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淋巴瘤治疗下一个“风口”是什么?聚焦前沿带你分析

蓝贵评健康 2023-08-05 13:29:00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惰性淋巴瘤的治疗需求也不容忽视。

边缘区淋巴瘤(MZL)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都是由成熟B淋巴细胞引起的惰性淋巴瘤,二者均能分泌单克隆蛋白,但其高水平的分泌大多见于WM。据估计,95%的WM患者中存在MYD88 L256P体细胞突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用于区分这两种淋巴瘤。目前临床上MZL和WM仍存在一些未满足的需求,如MZL的生物标志物分子的发现、PET/CT的管理应用以及适当的治疗策略。而近年几项新药大型临床研究的数据结果为MZL和WM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今天,本篇将带大家一起来看看MZL和WM的相关最新进展!

MZL:多种治疗方式进展更新

MZL有一个自然的惰性过程,许多患者在诊断后存活超过10年。但仍有约20%的MZL患者在2年内复发或进展,中位总生存期(OS)仅为3-5年。目前MZL的最佳治疗尚未明确标准化,治疗策略为当患者出现淋巴瘤相关症状、胃肠道出血、深部器官侵犯、末端器官功能受到威胁、体积庞大和疾病进展迅速时,建议开始治疗。 ▌一线局部治疗一线局部治疗方面,与微生物病原体相关的病原体导向治疗可诱导长期控制,尤其在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EMZL中。如未诊断出关联,一线治疗方案将应虑疾病实体的类型(如EMZL、SMZL或NMZL)和疾病扩大。手术等局部治疗可在因位置(如在肺中)或在浅表解剖部位而不适合放疗的孤立肿瘤中发挥治疗作用;可在眼眶、皮肤或t(11;18)阴性胃EMZL等部位使用剂量20-30Gy进行肿瘤涉及部位的放疗;一线治疗难治的症状性巨大SMZL患者可考虑脾切除术。

▌一线系统治疗系统治疗是症状性晚期MZL患者基于利妥昔单抗的化学免疫疗法,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器官功能选择化疗药物(如丁酸氮芥或苯达莫司汀),因接受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BR)治疗的老年或体弱患者可面临较高的致命毒性,如需全身治疗但不适合使用BR治疗的EMZL患者可考虑苯丁酸氮芥。

▌复发/难治性(R/R)MZL在最新前瞻性II期试验中,阿卡替尼和泽布替尼等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已证明对复发性MZL患者有效,缓解率为53%-68%。来那度胺与利妥昔单抗的“R2”组合对MZL也有效,其在治疗R/R MZL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78%,完全缓解(CR)率为34%(P=0.001)。此外,有研究发现,自体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axi-cel治疗R/R MZL也展现不错疗效(n=24)。患者ORR为83%,CR率为63%,24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为47.4%[95%置信区间(Cl)=23.1%-68.4%]和69.9%(95%Cl=44.0%-85.5%)。总之,目前MZL治疗允许临床医生限制细胞毒性化疗的使用,但获得新的治疗方法仍然具有挑战性,因为具有不同生物学和临床行为的MZL亚型相对罕见,且对给定的治疗有不同的适应证和反应。

WM:2大类治疗方式进展更新

WM的一线系统治疗,又是怎样的情形呢?在WM一线治疗中,常用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和利妥昔单抗(DRC)以及BR方案进行治疗。既往针对WM治疗中是否有必要进行6个周期全剂量BR(90mg/m2的苯达莫司汀,每周期第一天和第二天)存在很大争议。而近期研究发现,一线治疗中接受累积剂量≥1000 mg/m2苯达莫司汀的WM患者PFS较接受累积剂量800-999 mg/m2的患者更优(p=0.04);复发治疗中,接受累积剂量<600mg/m2的患者PFS结果较≥600mg/m2的患者更差(p=0.02)。因此,在可行的情况下,WM患者应考虑全剂量BR。

▌BTK抑制剂BTK抑制剂是WM重要的治疗选择。目前,在一线和复发治疗中有足够的长期数据表明,BTK抑制剂应优先用于患有严重合并症或虚弱的患者,因为这些患者化疗相关毒性的风险增加,但仍需进行与化疗相关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泽布替尼是一种已批准用于WM患者的BTK抑制剂。近期研究显示,泽布替尼治疗复发WM患者的疗效与依鲁替尼相当,但使用泽布替尼的患者不良事件显著减少,心房颤动(8%vs 25%)和高血压(15%vs 26%)发生率较低;泽布替尼在MYD88突变和CXCR4突变患者中表现出更快、更深的缓解,且在MYD88突变患者中的缓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加深。▌蛋白酶体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已用于WM治疗超过10年,主要在新诊和复发患者的小型单臂前瞻性试验中进行研究,ORR为75%-89%,中位PFS为6.6个月-43个月。近期研究发现,硼替佐米治疗WM患者(一线治疗n=12,复发治疗n=32)的ORR达88%,2年OS和PFS分别为90%和76%,可作为BTK抑制剂难治患者的治疗方案;但硼替佐米可能会导致神经毒性增加、感染增加,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较高。此外,研究显示,伊沙佐米与利妥昔单抗、地塞米松(IRD)联合方案诱导治疗R/R WM 6-8个周期,随后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1年-2年,ORR为71%-96%,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为14%-19%,部分缓解(PR)为37%-77%。与硼替佐米相比,伊沙佐米在神经病变方面表现良好,未出现因神经病变导致的治疗中断或症状负担增加。总体而言,近年来WM的诊治现状正在改善,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新药物的有效组合,重点在延长持续时间、高效性和低毒性等方面探索新的治疗选择。

审核:吴辉菁 湖北省肿瘤医院*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0 阅读:0

蓝贵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