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铭“天顺不顺”,被追封为孝英章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一生坎坷

小鑫鑫聊历史 2024-01-21 17:24:15

明代的第六位皇帝朱祁镇,即明英宗,其一生充满了波折与挑战。在他的统治期间,明朝面临了自然灾害、内外交困、内部败坏以及军事上的连连挫败等重重困境。明英宗两次亲自率军征讨蒙古,第一次遭到了击败,第二次更是不幸被俘。

明英宗在蒙古的囚禁生活持续了超过一年,经历了种种苦难。后来虽然被交换回京城,但却遭到了其弟明景帝的软禁于南宫。尽管他后来重新得到了皇位,但却名存实亡,实际上被朝中大臣所操控。可以说,他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天顺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诞生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为明宣宗朱瞻基之长子。他在父亲去世后于正统十七年(1452年)继承皇位,时年仅四岁。年幼无知的他无法亲自处理国政,政事便落在了太后和朝中重臣的手中,这也为未来的风波埋下了伏笔。

在明英宗初期的统治下,国内外形势相对稳定。在太后和朝臣的辅导下,他继承了父亲的政策,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减轻税赋、修建水利工程、鼓励农业和丝绸生产、恢复科举考试和整顿官僚体系等。这些政策使得国家财政得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有所提升,社会稳定。因此,明英宗在这一时期赢得了一些赞誉和支持。

但是,这种平静的局面并未持续太久。在明英宗统治的中期,国内外的局势开始恶化。国内出现了太后和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贪腐、朋党纷争等问题,导致朝政混乱不堪,民怨沸腾。而在对外关系上,由于明朝的外交失策、边防松懈以及军队衰败,周边国家纷纷对明朝虎视眈眈,尤其是蒙古的威胁日益严重。

蒙古人是明朝的劲敌之一。自元朝灭亡后,蒙古人一直未放弃对中原的渴望与侵略。他们分布在北方的草原上,以游牧为生,经常骚扰明朝边境。他们甚至与日本、琉球、安南等国结盟或勾结,意图共同对抗明朝。

其中最强大的蒙古部落是鞑靼部落(亦称达延汗国),由领袖也先率领。也先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具有雄心勃勃的野心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多次率军南下侵扰明朝边城,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恐慌。为了抵御蒙古的侵袭,明英宗采取了加强边防、增加军费、调兵遣将和派遣使节等措施。

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有效抵御蒙古的侵扰,反而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后果,比如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损害民生、激化矛盾、挑起战争等。面对这种局面,明英宗决定亲征蒙古,希望以此震慑敌人、平定边患,振奋国威,稳定朝纲。

明英宗的首次亲征发生在天顺元年(1457年)。他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意图攻打蒙古的根据地——土默特河畔的也先营,希望一举歼灭也先,消除蒙古威胁。

然而,这一计划未能成功。行军途中,明军遭遇蒙古埋伏和骚扰,连遭挫败。当明军抵达土默特河时,发现也先已撤退,只得无功而返,这次亲征被视为一次失败的冒险。

明英宗的第二次亲征发生在天顺三年(1459年)。他未吸取前次的教训,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北上,目标依然是也先营。

他希望这次能有不同的结果,因为得到了一些有利的情报和条件,比如蒙古内部分裂、也先病重、明朝援军增加等。但是,结果再次令人失望。明军在行进中遭遇更为严重的挫败。当抵达土默特河时,发现也先已恢复健康,率领三万精锐骑兵迎战。明英宗亲率前锋交战,但结果惨败,本人更是不幸被俘。

俘虏期间,明英宗在也先营中遭受了极大的磨难。他遭到蒙古人的侮辱、折磨、威胁和诱惑,却始终坚持自己的身份和尊严,拒绝与蒙古人妥协合作。在囚禁期间,明英宗得到了一些忠诚臣子和将士的帮助和保护,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他传递消息和提供帮助。其中最著名的是王振和张玉两位将领,他们均在蒙古营中与明英宗相见,为他提供情报和建议,坚持劝告明英宗保持身份尊严,等待京城的救援。

在得知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后,出现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太后和大臣们对此危机不知所措,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处理意见。经过一番争论和斗争,最终决定由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继位,即明景帝,改元景泰,并且下令封锁关于明英宗被俘的消息,禁止任何关于救援的提议或讨论。明景帝的这一决定试图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和支持。忠于明英宗的一些臣子和将士并未放弃,他们秘密地策划着救援行动。

曹吉祥和石亨两位大臣,在这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曹吉祥曾为内阁首辅,因反对亲征而被罢免;石亨则是内阁次辅,曾支持亲征但在战败后遭到贬谪。他们于景泰元年(1459年)秘密派遣使者与也先接触,提出以土地、金银、珍宝等为代价换回明英宗。

也先对此提案感兴趣,但并未立即作出回应,而是拖延了时间。他的目的是利用明英宗作为筹码,要求明朝向他称臣纳贡,并开放边境贸易,以增强蒙古的利益和削弱明朝的影响力。

在景泰二年(1460年),也先派遣使者向明景帝提出了这一苛刻的要求。明景帝坚决拒绝,认为这是对明朝的侮辱和挑衅。他下令加强边防,准备抵抗蒙古的进一步威胁。

意外地,在景泰三年(1461年),也突然去世,原因不明。这对明英宗和明朝来说无疑是一个转机。蒙古内部出现了分裂和纷争,也先的继承者们为了权力相互攻击,忽视了对明朝的侵扰。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他们甚至愿意释放明英宗。

明英宗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情大振。他视这为天意的眷顾,立即派遣使者与蒙古方面进行谈判,提出交换条件。在曹吉祥和石亨的协助下,经过多次谈判,终于在景泰四年(1462年)达成了协议。根据协议,明朝支付了巨额赎金,包括一百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布、十万匹布匹、一万匹貂皮等,同时承诺每年向蒙古人进贡一定数量的物品。作为交换,蒙古放回了明英宗。

回到京城的明英宗发现自己的处境仍然艰难。虽然仍被尊称为皇帝,他却被明景帝软禁于南宫,没有实际的自由和权力。他的尊严和荣耀被剥夺,只能忍受屈辱和痛苦。他试图与明景帝沟通和协商,但未获任何回应。他只能期待那些仍忠于他的臣子和将士能够帮助他恢复权力。

幸运的是,明英宗并未等待太久。景泰六年(1464年),由曹吉祥和石亨等人策划的谋反成功推翻了明景帝,将明英宗重新安置于皇位。这场变故被称为夺门之变,是明英宗复位的关键。

夺门之变发生在一个夜晚,曹吉祥和石亨率领的士兵突袭紫禁城,解救了被软禁的明英宗,将他护送至大殿。他们同时控制了京城的要地和要员,防止明景帝的反击,并通知全国,宣布明英宗复位。

明景帝被迫退位,被软禁于北宫,失去了所有权力和财富。他的尝试与明英宗沟通同样未获回应,只能黯然忍受屈辱。

曹吉祥等人在成功推翻明景帝后,迅速采取措施巩固明英宗的地位。他们恢复了天顺年号,封锁了有关夺门之变的消息,清算了明景帝的支持者,重用了明英宗的亲信和拥护者。

明英宗在得到曹吉祥等人的支持后,重新掌握了朝政。他在大殿上接受了群臣的朝拜,感激曹吉祥等人的忠诚和功劳,并对他们进行了封赏。他对明景帝的背叛深感厌恶,对其进行了降级和监禁。同时,他对王振、张玉等牺牲的臣子进行了追封和褒扬,对民众表达了感激和恩赐。

明英宗复位后,国内外形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在曹吉祥等人的辅佐下,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顿吏治、减轻赋税、修建水利、恢复科举考试、鼓励农业和丝绸生产。这些政策使得国家财政得到恢复,民生有所改善,社会稳定。明英宗因此获得了一些赞誉和支持。

尽管复位后有所好转,但明英宗面临的问题仍然严峻。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频繁生病和发怒,对朝政的兴趣和能力大幅下降。他的权力受到了限制,对曹吉祥等人的过度依赖导致了他们的专权和贪婪。

明英宗于天顺十四年(1470年)去世,时年二十二岁。他被葬于北京昌平县的裕陵,追封为孝英章皇帝,座右铭为“天顺不顺”。

尽管明英宗的统治期间遭遇了诸多挑战和困难,但他的努力和执着在某种程度上仍显现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责任感和勇气。他的生平和经历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关于权力、忠诚和权力斗争的深刻案例。

明英宗的统治最终并未能有效解决明朝所面临的长期问题,如官僚体制的混乱、边疆的不稳定和民众内部矛盾的加剧。这些问题在其后继者的统治中继续困扰着明朝,甚至导致了朝廷的进一步动荡。

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和统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和研究价值的时期。他的经历反映了一个皇帝在极端困难情况下的抉择与挑战,以及一个朝代在内忧外患中的挣扎和变革。他的生平不仅是明朝历史的一个重要篇章,也是对权力、人性和历史进程复杂性的深刻展示。

0 阅读:10

小鑫鑫聊历史

简介: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