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十大名将排名

风满袖 2024-04-10 11:29:47

晋朝(266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分为两个时期:西晋和东晋。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其领土在司马炎篡魏后逐渐扩大,最终在280年灭东吴,完成了统一。然而,西晋在八王之乱后元气大伤,最终在316年被匈奴人灭亡。这个时期的晋朝,疆域辽阔,统治稳定,但也存在着内部矛盾和分裂。东晋则是在西晋灭亡后,由皇族司马睿和过江的世家大族共同建立的政权。东晋时期,中国北方被五胡建立的十六国所占据,而东晋则多次北伐中原,试图恢复统一,但最终都未能成功。东晋后期政治混乱,桓玄叛乱自立为帝,最终被刘裕平定。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建立了刘宋王朝,标志着东晋的结束。这个混乱的时代也同时产生了不少名将,下面就列举晋朝十大名将排行。

第十名:马隆

马隆(生卒年不详),字孝兴,东平平陆(今山东汶上)人,是西晋名将和兵器革新家。他少时智勇兼备,爱好名节,起家武猛从事。西晋泰始年间,经过州县举荐,累迁司马督。咸宁五年(279年)正月,河西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率众反叛时,马隆担任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革新武器装备,出任宣威将军,平定“秦凉之变”,斩杀秃发树机能,收复凉州。太康初年,马隆出任平虏护军、西平太守,戍边十余年,战守尽力,发展生产,声名大震。著有《八阵总述》一书,《风后握奇经》一卷。太熙元年(290年),马隆被授护东羌校尉、奉高县侯,最终死于任上。

第九名:苟唏

苟晞(?-311年),字道将,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焦作市修武县)人,西晋末年名将。他出身寒微,精通兵法,时人比之韩信、白起。八王之乱时,苟晞先后投靠司马冏、司马乂、司马虓、司马越等,战败汲桑、吕朗、刘根、公师藩、石勒等,威名甚盛,人称“屠伯”,累官大将军、太子太傅、录尚书事等,封东平郡公。他的个人作品《全晋文》收录有其奏疏《承诏罪状东海王越表》《又表》《移檄诸征镇州郡》。后来,苟晞为石勒所败,遭其俘虏,被署为左司马。因图谋反叛石勒,不久后他即被杀。

第八名:周访

周访(260年-320年),字士达,晋朝著名将领,本籍汝南安城县(今河南汝南东南),后因祖辈避乱江南,迁至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省九江县)的寒族。周访为人沉毅、谦让,以好施之名著称。初任寻阳功曹,后受察举为孝廉。琅琊王司马睿升为镇东大将军后,周访被征辟为僚佐。他屡次领兵,讨平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华裔及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县)的杜曾叛乱,又在协助平定杜弢的流民叛乱中作出杰出贡献,为司马氏政权立足南方立下汗马功劳。周访最终官至安南将军、梁州刺史,并被封为寻阳县侯。晚年,周访在梁州务农练兵,对抗跋扈不臣的大将军王敦。320年,周访去世,享年61岁,朝廷追赠周访为征西将军,谥号为壮。

第七名:羊祜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魏晋时期泰山郡南城县人,被世人尊称为“羊公”。他是西晋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羊祜出身名门,祖上世代为官,父亲为上党太守羊衜,母亲是汉末名士蔡邕之女。他自小就受到非常好的教育,长大后更是谈吐不凡且高大英俊。羊祜在曹魏政权时期就因为出色的辩论能力而闻名于世,多次被地方州郡征辟,但他都一一谢绝了。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夺得曹魏政权的大权,羊祜因为和司马家的姻亲关系并未被牵连,之后又为去世的母亲和长兄服丧十余年,这期间并不过问朝政。司马炎正式取代曹魏政权后,羊祜已经做到了中领军,负责统管御林军以及朝廷内外的政事,并被封为子爵,在西晋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晋武帝司马炎想要灭吴,命羊祜镇守荆州,之后羊祜坐镇荆州十年,这期间知人善用,屯田整军,一边与吴国边境将士对峙,一边主张怀柔政策,收拢民心,并且通过十来年的研究和策划,在晚年时为晋朝贡献平吴之策。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羊祜去世,在羊祜死后两年,晋朝君臣正是按照羊祜生前制定的灭吴之策,一举灭吴,实现天下一统。

第六名:刘牢之

刘牢之(?-402年),字道坚,彭城郡(今江苏徐州)人,东晋时期名将。他是雁门太守刘羲之的孙子,征虏将军刘建的儿子,出身于尚武世家。刘牢之面色紫赤,须目异于常人,性格沉稳刚毅,足智多谋。刘牢之最初应谢玄之邀加入北府兵,担任参军,后因战功晋升为鹰扬将军、广陵相。在淝水之战中,他率领五千精兵击败前秦将领梁成,取得洛涧大捷。后来,他先后平定了多处叛乱,如平定孙恩之乱。淝水之战后,刘牢之奉命救援前秦太子苻丕,但遭到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的击败。回到建康后,他先后受王恭和司马元显的倚重,参与讨伐其敌对势力。然而,刘牢之先后背叛王恭和司马元显,导致两人兵败被杀。最终,桓玄借助刘牢之的倒戈消灭司马元显,削夺其军权。刘牢之在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打算带家属北走广陵,但在路上自杀。

第五名:杜预

杜预(222-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学者。杜预出身官宦世家,系杜畿之孙。初仕曹魏,因娶司马昭妹高陆公主为妻,拜尚书郎,继承祖父丰乐亭侯的爵位。公元263年,在灭蜀战事中,随钟会攻取汉中进军剑阁,初露锋芒。西晋成立后历任河南尹、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咸宁四年(278年)接替羊祜出任镇南大将军,镇守荆州。在灭吴战事中,连克西陵、江陵、零陵、衡阳等城,占领荆州后南下两广,以功封当阳县侯。战后镇守襄阳,重视农桑,兴修水利,开通水道,根治水患,使百姓深得其利,称杜预为“杜父”。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底,杜预被擢升为司隶校尉,但他在赴任途中不幸染病,行至邓县(今河南邓州市)去世,终年63岁。晋武帝深为痛惜,下诏追赠他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

第四名:陶侃

陶侃(259-334),字士行(一作士衡),东晋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曾祖。他是东晋鄱阳郡枭阳县(今都昌县)左里乡陶家冲人,吴扬武将军陶丹之子。据《都昌县志稿》记载:“晋时都昌名袅阳,304年前属鄱阳郡,304年划归浔阳郡,故史籍称陶侃为浔阳人,亦有称为鄱阳人。陶侃早年家境贫寒,历任寻阳县吏、枞阳县令、郡主薄等职。后来,陶侃被张夔荐举为孝廉,入京城洛阳后受到司空张华的赏识,被授郎中之职。八王之乱时,陶侃投靠荆州刺史刘弘,率军讨伐起义军张昌,因军功封为东乡侯。永兴二年(305年)陈敏叛乱,陶侃平定叛乱。后陶侃投靠琅琊王司马睿,被司马睿任命为龙骧将军、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平定杜弢等人的流民起义后晋升为荆州刺史,未上任而转任广州刺史、平原中郎将,后于太兴元年(318年)晋为平南将军、都督交州军事。自太宁三年(325年)始,陶侃五年间接连平定王敦之乱、苏峻之乱、江州刺史郭默叛乱,历任荆湘雍梁四州都督、太尉、大将军等职。咸和九年(334年),陶侃病重,辞官回长沙,途中病逝于樊溪(今武昌),葬于湘潭,享年七十六岁。追赠大司马,谥号“桓”,祠太牢。

第三名:祖逖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汉族,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东晋名将。他出身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望族大姓范阳祖氏,父亲祖武曾官至太守,英年早逝。祖逖少孤,与兄弟六人守业为生。

祖逖年少时性情豁达,不修边幅,喜爱玩乐,十四五岁“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但他为人豪爽侠义,轻财好施,“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赒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赢得时人赞誉。稍长,祖逖开始博览群书,涉及古今,常来往于京师,见者皆谓其有“赞世才具”,即具有辅助治理国家的才能。太康十年(289年),祖逖侨居阳平(今河北大名一带),被举孝廉,名声在外。后来他结识了一生的挚友刘琨。313年,他以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身份进行北伐,所部纪律严明,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同时,祖逖忧虑权臣王敦和宠臣刘隗对立,内乱将会爆发,北伐难成,因而忧愤成疾。然而,在他即将北渡黄河继续收复失地的时候,却受到皇帝司马睿的猜疑,被临阵换帅。眼看内忧外患、北伐无望,祖逖心力交瘁、忧愤成疾,最终病逝于雍丘(今河南杞县)。

第二名:桓温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说字子元),东晋谯国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人,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宣城太守桓彝的长子。他是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权臣。桓温出身于谯国桓氏,姿貌伟岸,风度不凡,豪爽大度。他迎娶南康公主为妻,并因此被拜为驸马都尉,后袭封万宁县男。他在咸康元年(335年)出任琅琊太守,后参与庾翼北伐,并因此迁任徐州刺史。在永和元年(345年),他迁任使持节、安西将军、护南蛮校尉、荆州都督,掌握了长江上游地区的兵权。他溯江而上,灭亡了成汉国,因此被拜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册封为临贺郡公,声名大振。之后,他累迁大司马,并册封为南郡公。桓温掌权期间,他抑制朋党,改善吏治,抑制兼并,实施土断,重视民间疾苦,改善教育。他曾先后三次率兵北征,分别是永和十年(354年)北征前秦,永和十二年(356年)讨姚襄,以及晋废帝太和四年(369年)北征前燕。在宁康元年(373年)七月,桓温病逝于姑孰,享年六十二岁。追赠为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西晋安平王司马孚、西汉大司马霍光的旧例。

第一名:谢玄

谢玄(343-388年),字幼度,祖籍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身于陈郡谢氏,为豫州刺史谢弈之子、太保谢安之侄,是东晋名将、军事家。谢玄年少聪慧,有经国才略,深受叔父谢安器重。东晋朝廷屡次征召,他都没有前往。后被大司马桓温征召为府掾,深受桓温的赏识,转任征西将军桓豁司马、领南郡相、监北征诸军事。前秦统一北方后,派兵侵扰东晋边疆,尚书仆射谢安举贤不避亲,推荐侄儿谢玄主持北方防务。谢玄被授予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他出镇广陵(今江苏扬州),招募江北移民骁勇之士,经过严格选拔与训练,组建“北府兵”。太元四年(379年),谢玄奉命救援彭城,大破前秦军队,因功晋升为冠军将军、徐州刺史,爵封东兴县侯。太元八年(383年),前秦皇帝苻坚亲率大军攻打东晋,谢玄出任前锋都督,与叔父谢安、堂弟谢琰等统帅八万晋军对抗前秦军队。他先派部将刘牢之夜袭洛涧(今安徽洛水),后用计诱使前秦军队后撤,于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前秦军队。次年,趁前秦国内不稳,谢玄统军北伐中原,先后收复兖州、青州、司州、豫州等地。东晋朝廷认为应罢兵休养生息,命谢玄回镇淮阴,后患病请求辞职,朝廷不许,调任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于太元十三年(388年)病逝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终年四十六岁。东晋朝廷追赠其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献武”。

2 阅读:1128

风满袖

简介:历史、诗词、音乐、美食、体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