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点苏轼朋友圈: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功名插朋友两刀

伊鑫聊历史 2024-02-05 09:12:36

人的一生很短,短到一个转身,就有可能永远不见;人的一生又很长,长到分为很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朋友。靠着这些朋友,我们一步步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纵观历史,大部分文人都喜欢结交朋友,特别是苏轼,据说他的朋友圈好友有近千人,他曾经得意地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可见他确实交友甚广。

苏轼性格豁达开朗,朋友多不奇怪,但每个朋友在他心中的含金量却是不同的。

有的朋友只能在酒桌上称兄道弟,酒一醒,连哥们姓啥都忘了;有的朋友只在富贵时陪伴,一旦落魄,大家都装作不认识对方;有的朋友只值五毛钱,不用一包辣条就能把你卖了;还有的朋友只能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

以上这些,共同构成了苏轼的朋友圈。他们各自在苏轼的生命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章惇无疑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个。

章惇比苏轼大两岁,他们同时在嘉佑二年参加科举,两人都考上了。但不服输的章惇看到侄子的名次比他好,于是又重新又考了一次,得了第一名,才满意地去做官。

苏轼一辈子不会阿谀奉承,却由衷地夸赞章惇性格豪爽,长得又帅,是个非同一般的人

可以看得出,苏轼对章惇是发自内心的欣赏,而章惇对苏轼也同样相见恨晚 ,于是两人互加好友,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无话不谈。

一天,章惇躺在床上,摸着肚子问苏轼说“你猜这里面是什么?”苏轼回答:“都是谋反的家什!”说完,两人一起哈哈大笑。

在那个敏感的年代,连“谋反”这样会让人掉脑袋的话都能随口而出,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而两人又都是年轻气盛,个性鲜明的人,慢慢的,政治见解上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急需人才,有人给他推荐了章惇,本来,王安石对章惇这个“无行”的人并不抱希望,但见面之后,却发现章惇能言善辩,虽吏文粗疏,但很有机略,是个人才。

于是,王安石把章惇调进了条例司,成为了新党一派。而苏轼偏向于司马光阵营,属于旧党。两人友谊的小船在各自立场面前,开始面临考验。

“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很快就领略到什么叫“朋友如衣服,功名如手足”。

事情一出,由于怕受到牵连,许多人将苏轼拉黑或删除,而章惇不仅不畏闲言冷语,反而写信安慰苏轼,还给他送钱送药。

特别是在宰相王珪拿苏轼诗中的“蛰龙”二字大做文章,想要置苏轼于死地的时候,章惇不顾安危跳出来为他据理力争,大骂王珪。

最终,经过各方救援,苏轼在进小黑屋103天后,免去了杀身之祸,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有余悸地捡回一条命。

在整个过程中,章惇的表现绝对对得起二人的友谊,也让苏轼为之感动不已。

“乌台诗案”成为了苏轼一生的转折点,也成为了两人纯真友谊的回光返照。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新、旧两党轮番得势,两人也在混乱的政局前,陷入扯不断、理还乱的党争之中,彻底闹掰,开始毫无顾忌地互相伤害。

1086年,章惇被贬到汝州,各方面的原因让他身体出了大问题。苏轼和他的弟弟却在这时对章惇落井下石,这对章惇造成的打击可想而知。

之后,章惇多次上书请求调到扬州,想就近照顾他八十七岁的父亲,但都被拒绝了。直到父亲去世也没能见上一面,这给他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在章惇生病的时候,他的次子章持曾上书到处为父亲叫屈,却不见苏轼为章惇说上一句话。这和乌台诗案中章惇对苏轼的大力营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日后苏轼两兄弟的远谪埋下了伏笔。

风水轮流转,1094年,章惇拜相,达到了仕途的顶峰,在与苏轼的关系上,他开始变本加厉,想要置苏轼于死地。

在两年内,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天涯海角(海南),才眼不见为净。

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功名插朋友两刀。当年苏轼眼中的那股清流,早已变成泥石流向他喷涌而来。

然而,宋徽宗上位后,章惇开始倒霉了。他被贬到雷州,而苏轼却获赦北归,从海南回到京口。

此时,两人都已是风烛残年。与章惇的报复相比,苏轼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气量。他让人代为转告,让章惇保重身体,注意养生,并愿意“口授其详”。

其实,这时的苏轼也快不行了,距离去世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他仍然怀念与章惇40多年的定交,并认为两人之间的感情从来没有改变过。

在生命的最后,40年间的是是非非,政见分歧,倾轧迫害都已成为了往事。所有这些,和朋友比起来都不重要了。

相逢一笑泯恩仇,只是,他们再也没机会相逢!

0 阅读:36
评论列表
  • 2024-02-06 05:50

    腊月十九》 腊月十九东坡诞, 名声豪放近千年。 如今只是津津道, 肥水不流外人田。

伊鑫聊历史

简介:以古鉴今,用轻松俏皮的方式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