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考上重点高中后厌学了,养废一个孩子,拼命“控制”就够了!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2024-03-31 03:22:19

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总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不管父母把爱说得多么动听,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却总认为孩子是我们的附属品,也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导致我们经常本能地想要“控制孩子”。

我们思考一下,很多时候自己焦虑的源头是不是因为孩子没有按照你的想法去做?

你是不是总想改变孩子的行为?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成长,焦虑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管孩子。

而孩子也是人,也愿意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一旦被改造就不舒服,就难受。

小时候无论是从身体还是思维上都无法反抗父母,但是孩子长大,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变得有力量了,精神更加渴求独立,再加上情绪不稳定冲突就来了。

冲突的结果就是父母和孩子双方都产生了愤怒、委屈、难过等情绪。

所以很多小时候听话乖的孩子,在青春期反而会变得特别逆反。

坦白讲,在我家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有段时间我和她也陷入了这种“父母控制”-“孩子反抗”的博弈中。

01

孩子上初中后

我们一直在博弈

孩子小学三年级,我们有了二胎,是爷爷奶奶陪伴孩子度过了小学阶段。

初中阶段是和我们一起度过的,当时觉得孩子浑身是毛病。

我们强制要求她按照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总是不停的唠叨,事无巨细的约束她。

她的学习成绩很好,但她总说自己在班里不受重视。

初一班主任选团员,选的是男生,她不满;

初二物理老师没让她当课代表,她不开心;

初三班主任选团员,当时她的成绩是班里第一,老师却选了班里第二的女生。

她觉得老师针对她,找老师理论,老师说品学兼优,品在第一,她听完不服气,跟老师对着干。

考上重点高中以后,她的情绪变得焦虑又敏感。

平常有事没事,她就爱啃指甲,一到考试,啃得更厉害,手指都能啃破。

其次,她的成绩也不断下滑,越下滑她越紧张,就越爱啃指甲。

心里日积月累的焦虑达到她可承受的阈值,最终失控爆发,不想去上学了。

这时,我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情况不对劲。

在这种状态下,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睡不好觉,想给孩子力量,想给孩子处理情绪。

当时每天都在学习听课,看了很多家庭教育的视频,感觉都有一定的道理,学习了就立马去试。

但试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孩子的很多阻抗,我质疑自己这些方法到底有没有用,哪个才是正确的,自己的接纳会不会害了孩子,处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中。

我开始自我否定,自我攻击,更想功能外包,希望有人能帮助孩子,希望孩子爸爸也去学习,尝试了很多的路径和方法。

但孩子还是情绪不好,没有学习动力,龟缩在家里不想去上学,我感觉自己卡住了,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做了。

后来下定决心系统的学习如何重新养育孩子,帮助孩子恢复学习动力。

02

寻找问题根源

激发孩子的自驱力

默薇老师提到: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对父母来说是想改变和控制孩子而不能,对孩子来说是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学习而不能。

我自己仔细一思索,感觉的确如此。

孩子自幼儿园起,每天一起床就哭着说,“我不上学,不上学”。

那个时候每天连哄带吓唬的送到幼儿园,比如说不上学会变成大傻子,会变成要饭的。

后来适应之后,孩子上学都是掰着手指头数天数,还需要几天就到周末了。

后来有了二胎,我们的关注点主要倾斜在二宝身上,还把大女儿送到爷爷奶奶家,忽视大宝的成长。

孩子到初中才和我们住在一起,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用好成绩来讨好父母,实际内心却毫无学习动力。

除此之外,和父母分离导致的安全感缺失,让孩子变得性格内向、内心封闭,缺乏交流的主动性。

这样的性格让孩子在学校被同伴孤立,她经常觉得有人在背后说她坏话。

而我们想弥补大宝,却不懂方法,总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只要她有什么错误,我就马上给出指责,根本没有给她任何机会试错。

而青春期孩子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希望脱离父母的控制,收回自己的最高决策权。

但是她每天都在担心我去参与她的一切,纠正她的选择,以及时刻应付我可能呼之欲出的坏脾气,那么她又怎么能把学习这件事情做好呢?

《圆桌派》中有一句话:

“中国母亲最可怕的一点,是控制,你是我生的,你是属于我的,你所有的我都要控制,这控制是本能。”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许我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总喜欢控制她的一切。

03

想要孩子恢复学习动力

父母得把自己“当外人”

曾奇峰老师曾说:

如果父母什么事情都要帮孩子做主,无异于杀死孩子的生命。

回想我跟女儿相处的点滴,我意识到自己也很少去顾及她的心理动态和感受,总是自私地认为,我带给她的就是最好的。

我开始觉察和改变自己,抛弃自己错误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式和女儿相处:

一、澄清问题归属,各归各位

搞清问题的归属。当我和女儿发生冲突的时候,想一想这个问题究竟是谁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是这个问题给谁带来了困扰,谁会去面对这个问题所产生的后果。

谁困扰,谁要去面对这个问题的后果,这个问题的归属权就是谁的,谁就拥有这个问题的主权。

比如:

孩子因为体重超重而不高兴。

孩子不喜欢自己的老师。

孩子起晚了,要迟到,不想去学校。

这些问题是孩子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所要面对和处理的,是孩子被这些问题困扰着,所以这些问题是孩子的问题。

我们要去上班,假期顺路送孩子去姥姥家,孩子却磨磨蹭蹭。

周末在家加班写东西,孩子在家里听音乐,把声音开得太大。

孩子不喜欢自己的学校,想转学,让我们给找一个别的学校。

因为孩子的问题给我带来了困扰,或者孩子的行为让我的需求无法满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父母来负责解决。这些问题的归属权属于父母。

澄清问题的归属权。可以让家庭关系变得简单起来。

孩子的问题,孩子有权决定处理面临的困扰,如果不经过孩子的同意,其他人包括父母都不能插手解决问题或者不应该对孩子指手画脚。

说白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不用总是应对父母的指手画脚,只需要面对自己的问题,也会轻松很多。

2、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她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她的想法未必和我一致。

孩子不是机器,她需要休息。

我不能从早到晚什么事都给孩子安排好,而且孩子要不折不扣地去做,他做不到。时间长了,孩子会倦怠会疲惫。

信任孩子,我们要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

如果父母想给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发展,更会形成依赖心理。

如果我们开始放手,孩子就学会了为自己负责。

我不再一直监督女儿,而是平等地跟她交流、沟通,注意保护她的自尊心,在做决策之前,征求她的意见,给她尊重和理解。

我不再充当一个领导者的角色,而是把学习的主导权还给女儿,由她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

她慢慢地从被督促学习,转变为主动自主的学习。

第三,做真实而真诚的父母。

首先,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不可能什么都帮得上忙,帮不上也没有关系,我不是无所不能的神。

有的父母为了孩子出国留学,把自己的房子卖了,无休止地满足孩子。

孩子迟早会面对她自己的人生,我们总会有满足不了她的时候。

帮不了孩子的时候,我就如实说,不带有评判。

所谓的挫折教育不是人为的给孩子制造挫折,而是我们可以拒绝孩子。

其次,我可以有情绪,可以冲孩子发火,甚至可以在某些时候不喜欢、不接纳自己的孩子。

只是我们要真诚,不要因自己情绪不好,把孩子指责一顿,可以告诉孩子“今天我的情绪不好”,别端着,别强词夺理,别觉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再次,父母对待一件事观点可以是不同的,这本身没关系。

我们没必要时刻在孩子面前保持一样的观点。

这样其中必然有一方会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而情绪是流动的,孩子和对方必然也感受得到。

孩子感受到的也不是真诚的父母。

孩子面对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也许正是家庭可以协商的机会。

而孩子未来在社会中也会遭遇到领导不同的意见,或者合作者多方的不同意见,这本身也是未来要学习的一部分。

让我做好这几点,维护好亲子关系,女儿不再和我对抗,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变了。

她明确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前段时间已经回到学校,慢慢重新适应学习生活了。

虽然,她还是会时不时的焦虑,但我现在已经能稳稳接住她的情绪,给她无条件的支持。

0 阅读:2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