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陈独秀后人写信给中央,邓小平批示:立即保护陈独秀墓

花开无田 2023-11-23 00:00:57

1942年5月12日,63岁的陈独秀因为饮用了发霉的蚕豆花泡制的茶水导致中毒腹胀,进而呕吐、昏厥,最终于27日去世。

对于这位历经中国近代风云的历史人物,这无疑是令人唏嘘不已的一幕。然而更让人悲恸的是此时的陈家甚至于穷困到了无钱安葬他的地步。

纵览陈独秀的一生,毁誉傍身。

年轻时,他风流倜傥、狂浪不羁,留学日本;中年时,他执舵新文化运动,创办《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共产党。鲁迅称他是竖着的大旗,章士钊称他为不羁之马,然而命运、性格、时势弄人,当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他的妥协退让就已经注定了他悲剧晚年的注脚。被开除党籍、被通缉关押大牢,晚年的他也尝尽了落寞孤苦。

“过去的,就都让它过去吧。”谈及爷爷陈独秀时,他的孙女陈长璞如是说。

而在彼时陈独秀弥留之际,曾对儿子陈松年(陈独秀有7个子女,大儿子陈延年、二儿子陈乔年早已壮烈牺牲,当时留在陈独秀身边的也只有三儿子陈松年)留下遗言——“以后回家,把我的棺木和祖母的棺木都带回去,我和你母亲合葬在一起。”中国人总是如此,讲究个落叶归根。

可是陈家家中贫困,无钱安葬。要把陈独秀遗体从四川江津到安徽安庆,当时显然是不可能的。就连安葬都好在是有江津名士邓蟾秋、邓燮康叔侄伸出援手,他们为陈独秀置办了楠木棺材和寿衣,购置了墓地,陈独秀才遂葬于大西门外鼎山山麓之康庄,并有书法家葛俞康篆刻之“独秀陈先生之墓”碑文。

而对父亲归葬故乡的遗愿,陈松年自然不敢忘却,用了五年时间攒够了回乡的资金。1947年,陈松年将父亲陈独秀和祖母谢氏的灵柩归葬故乡安庆,并分别与母亲、祖父合葬,分别立碑。出于保护父亲墓地安全的考虑,他为父亲立碑也用的乃是“仲甫”名讳而非“陈独秀”。

而此后的31年间,陈松年更是从未携带家人前去祭祀。至于其中的缘故,既有父亲敏感的身份,也更有时局之故,一如十年时期。

1979年,时值陈独秀诞辰100周年,加之此前陈独秀的功劳也得到了肯定,而在时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的蓝天的主导下陈独秀的墓也终于得以简单的修缮。当时由安庆文化局出资200元,请数位农民挑土抬高坟茔,并重新以四个儿子的身份为父亲立碑(原碑早已被挖去铺路),而名讳上也写了“陈公仲甫字独秀”。

1981年5月,陈松年之女陈长璞又同一位陈家后人一道,给邓小平写了封信。

信中除了反映陈松年住房、子女就业、故居问题之外,对于陈独秀墓也请示新修。

邓小平阅后批示转到地方,对于陈独秀墓做出了重新立碑,并当做文物保护起来的决定。就这样安庆市拨款2万元,进行了相对完善的整修,并由张建中提写了“陈独秀之墓”的墓碑。1983年,历经三年、多有波折,陈独秀之墓正式完工。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陈独秀墓没有封顶,这也是出于尊重陈松年的意思,毕竟当时陈独秀仍没有盖棺定论。

至于陈松年,也在邓小平的关怀下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分到了新房,女儿陈长璞工作重新安排,他本人后还当选了市人大代表、人大常委。

1994年,陈独秀被收录到《中共党史人物传》;1997年,一些档案解密、译介公开,陈独秀的一些被加诸于身的问题也被否定;1998年,陈家后代及叶尚志先生先后上书中央,曾庆红、李铁映批示之下陈独秀墓为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次年,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葺。

2004年,安庆又号召捐款筹建独秀园,在经过几年建设后2008年竣工开放。如今的独秀园内有陈独秀墓、浮雕、陈独秀铜像等,也成为了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回首历史,独秀园中的《敬告青年》石碑上的这句话,足以概括陈独秀先生的一生。

0 阅读:292

花开无田

简介:观点,看法,有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