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过敏##你知道你为什么会过敏吗##家庭健康守护计划#
8月第2周,是「中国过敏防治周」。
今年过敏防治周的主题是“关注气候、环境和生活方式变化,预防过敏”。我想就这个主题老生常谈科普一下“牛奶蛋白过敏:
⭕️ 什么是牛奶蛋白过敏?——牛奶蛋白过敏(以下简称为CMPA)常见于婴幼儿,是一种由牛奶蛋白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IgE或非IgE介导,或两者混合介导。
⭕️ 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率高吗?——据现有文献报道,全球CMPA的发生率为2.5%~3.0%。我国报道的0~3岁婴幼儿CMPA的发生率为0.83%~3.50%。
但是,由于网络科普的鱼龙混杂信息的影响,很多家长对牛奶蛋白过敏过度紧张焦虑,以为孩子对牛奶蛋白过敏,盲目回避奶制品或者使用替代品。这样做对小朋友并没有好处。
⭕️ 最需要关注的是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最典型特点是🍼发生速度非常快🍼,表现为:
⚠️ 进食奶制品后很短时间内就出现症状,大多数在进食后几分钟内发作(也可长达2小时;
⚠️ 可参考过敏原检测,比较容易判断;
⚠️ 常见于配方奶喂养或者混合喂养;
⚠️ 受牵连的器官常常包括皮肤、胃肠道、呼吸道之一种或多种。
而非IgE介导的对牛奶蛋白的不良反应,与急性的IgE介导的差异,大家自己看一下配图。
‼️ 至于大家熟知的“乳糖不耐受”,请切记:≠ 牛奶蛋白过敏!!!
🥛 乳糖不耐受与牛奶蛋白过敏,完全是两种机制,根本不涉及免疫系统。而且大多数人是可以少量耐受乳糖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乳糖不耐受就一定不能吃奶制品哦~
⭕️ 牛奶蛋白过敏可以预防吗?
严格来说,可以降低风险,但不能保证一定不发生,尤其是对于:
⚠️ 有家族过敏史(包括父母和/或兄弟姐妹过敏史)的宝宝——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出3倍。
⚠️ 家族中有特应性皮炎或哮喘病史的宝宝,发生牛奶蛋白过敏的风险更高。
预防措施包括:
📌 妈妈在孕期尽可能丰富膳食食物种类,不盲目回避任何食物,除非明确某种食物会令自己有显著不适症状。而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妈妈,可以适量尝试酸牛奶,以及尝试少量牛奶搭配其它食物一起进食——逐渐培养肠道耐受度。
📌 母乳喂养过程中,哺乳妈妈饮食同样不盲目回避任何食物。
📌 宝宝出生后4-6月龄,只要宝宝准备好了,就及时开始辅食添加。且不论母乳喂养还是非母乳喂养,牛奶、鱼、虾、小麦、大豆等其他易过敏食物也应在辅食添加开始后的适当时间引入。出生后第1年内引入的食物种类多,可降低食物过敏风险。当然,要大胆尝试,细心观察哦~
📌 家中不要过度消毒。要让宝宝适度接触环境自然菌。过度消毒只能增加过敏风险。
⭕️ 如果怀疑宝宝对牛奶蛋白过敏怎么办?
及时就医,找擅长的儿科医生帮助鉴别诊断和寻找解决办法。不建议自行盲目回避各种食物。
以上,希望对各位家长有帮助[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