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大闹北京城,周总理沉稳大度,毛主席评价一针见血

轩凌小土豆 2024-03-06 21:47:02

1951年,狡猾的李奇微找出了志愿军的弱点后,凭借美军的火力优势和武器装备优势,朝我们的志愿军进行疯狂反攻。

志愿军的补给线已经摇摇欲坠,很多战士在战斗前只能喝到看得见人影的稀粥,有的甚至已经好几天吃不上饭,炒面也已经供应不上,很多战士甚至被活活饿死,被活活冻死。

不仅如此,志愿军战士的装备不仅仅是落后的问题,是已经到了缺枪少炮的程度,战士们打着赤脚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浴血奋战……

接连打了三次胜仗后,狡猾的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炒面只够吃7天;月圆之日发起大规模攻击。

是的,我们那时候没有飞机,而美军的飞机见什么都炸,所以白天是属于美军的,只有晚上才是属于志愿军战士的。而月圆之夜是每个月中最明亮的夜晚,适合志愿军发起攻击。

李奇微还根据之前每一次志愿军取胜的特点,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志愿军的炒面只能维持7天。

由于当时我们的国家刚刚成立才一年,我们连解决温饱问题都还很艰难,为了保障前线的志愿军填饱肚子,小到普通老百姓,大到周总理都一同加入到了为志愿军制作炒面的队伍中。

可尽管如此,志愿军战士的补给还是非常困难,炒面不是随时可以供得上的,志愿军的补给靠的基本都是人力背,靠牲畜驮。只要不上前线战斗的,基本都要去背粮食上阵地,有的文工团女战士直接背到吐血,军事师长们不论职级大小,也要参加背粮行动。

志愿军入朝作战连获三次大捷,却在小小的村庄砥平里一次尝到了失败,更加暴露了志愿军的弱点,彭老总急得焦头烂额,彭老总向毛主席提议先让志愿军休整一段时间,等新兵补充,物资充足后再进行第四次战役,毛主席不同意。

没办法,彭老总只好火速赶回北京找毛主席当面说明情况,辞别毛主席后,彭老总有马不停蹄的去找各方的领导,一同商讨支援朝鲜前线的问题。

在朝鲜战场上被美军飞机折磨得忍无可忍的彭老总回到北京,火速去找了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沙哈罗夫大将,希望苏联能够提供空军支援,并且大规模掩护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

是的,后勤补给线是志愿军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志愿军战士们吃不饱,穿不暖,饿着肚子怎么跟美军打仗,而且现在狡猾的李奇微,战术越来越精了。

遗憾的是,这么大是事情沙哈罗夫怎么做得了主,这还得斯大林开口同意才行,所以只好又说了那句老掉牙的话“苏联不宜介入朝鲜战争”来搪塞彭老总。

又是这陈词滥调,彭老总愤怒极了,跟苏联驻中国的军事顾问大吵一顿后,失望的离开了。

既然外国老大哥给不了准话,没办法提供支援,只能找国内支持。毕竟很多事情咬咬牙,指不定靠自己也可以办到了。

1951年2月25日,为了解决彭老总的前线难题,周总理主持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参加的有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和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领导,大家集思广益,一同讨论怎么样才能够有效支援志愿军,解决志愿军目前面临的问题。

这边,彭老总才刚刚开始介绍朝鲜前线的近况后,有些领导就等不及听完,赶紧跳出来强调自己部门现在也很困难,言辞很是刺耳:

“后勤保障要钱,钱从哪里来……”、“国内的机构才成立不久,面临着的困难可一点都不少……”

这还没说到具体问题上呢,怎么就开始叫苦连天了呢?

心直口快的彭老总可忍不了这口气,想当初自己在大西北时,面对重重困难,哪里向中央叫过苦,都是自己想方设法解决,如今自己远在朝鲜带兵打仗,面对的是美军的飞机大炮,吃不饱穿不暖,志愿军战士实在没办法,才不得不跑来要支援。

这倒好,话都还讲完,这些曾经也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家伙,居然开始叫苦连天了。

彭老总立马拍案而起,大声说道:

“这个难办,那个困难,你们整天都在干些什么?你们不妨到前线去看看,看看志愿军战士住的是什么,吃的又是什么,穿的是什么。这些可爱的战士在敌人飞机坦克大炮的轮番轰炸下,就趴在雪地里忍饥挨冻,抗击敌人的猛烈进攻。美国兵在雪地上铺条毯子趴在上面开枪,我们的战士赤脚在零下四十摄氏度追击敌人,脚都冻黑了,用手一扒拉,肉就掉下来露出骨头,他们不是为了保卫国家吗?”

全场瞬间鸦雀无声,一片肃静。

一直在国内听着从前线传来的今天大胜,明天大捷,后天又围歼了多少美军等等振奋人心的消息,固然很容易就忽略了志愿军的作战环境有多艰难,作战条件有多么的落后,他们不知道当接连三次战役胜利传到国内,举国欢庆,通宵达旦大搞庆祝活动时,志愿军战士每天在面临着的是缺枪少弹,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接着彭老总红着眼,哽咽的继续怒吼道:

“整个朝鲜由于战争的破坏,物资粮食根本无法就地解决,现在第一线的部队缺粮缺菜缺衣的现象相当普遍,其艰苦程度甚至超过红军长征时期……难道国内就不能采取紧急措施了吗?”

全场继续鸦雀无声,可这句话倒是深深的刺中了在座的所有人的心,毕竟他们都是经历过长征的人,都知道长征时期过得有多艰难。

终于,他们被深深震撼到了。不再喋喋不休的找借口,推脱责任,而是竭尽所能出谋划策。

过了一会儿,周总理站起来,神情平静语调却尽显严肃的说道:

“志愿军在彭老总领导下,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取得许多胜利,值得我们后方的每个人学习。我们后方的工作做得不够好,要继续克服改进,有些具体困难前方同志不了解,这是我们通气不够、说明不够。”

在彭老总激烈的言语下,细心敏锐的周总理听出了自己工作上的疏忽,为此,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深感愧疚,但他也一直在为国家的全局发展而奔波不停,所以又继续从国家全局的困难讲了三总部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做的努力。

当周总理平心静气的讲到“国家已将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都用到了抗美援朝上”时,彭老总内心五味杂陈。

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很难,国家现在也很难,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处处都需要建设,处处都需要投入,可只有不到百分之四十的财政收入可用于国家建设了,想想就令人无比心酸。彭老总在朝鲜带兵打仗不容易,周总理在国内勒紧裤腰带精打细算建设国家,同样也很难。

当然,除了将客观情况详细汇报之外,周总理对于彭老总的大发脾气,大闹这次扩大会议没有丝毫的责怪。

要知道,在周总理面前,彭老总只能算是他的小辈,无论从资历来讲,还是从职务,还是从资格来说,都是如此。

阐述完客观情况后,周总理把彭老总提出的各项都进行了专人落实,不仅如此,周总理生怕哪里有疏忽,所以最后还温和且满怀诚意的问彭德怀:“彭老总,这样安排满意吗?”

彭老总热泪盈眶,哽咽着回答:“我代表志愿军将士感谢大家!”

会议结束后,周总理的秘书雷英夫回到总理办公室后,专门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叮嘱道:大家注意,刚刚彭老总冲周总理发火了,咱们不要再惹周总理生气了。

本来大家都以为周总理回到办公室后,会大发雷霆,会怒气冲冲。

可周总理是谁啊?“和蔼可亲”是他的专属。

回到办公室的周总理仍然像往常一样,看不出丝毫的愠怒。于是工作人员悄悄跑去问雷英夫:是不是你的情报有误啊?

雷英夫悄悄看了看周总理,无比心疼的感叹道:“总理大度,宰相肚里能撑船!”

彭老总大闹北京城的事情,很快传到了毛主席耳中,毛主席仔细听完事情的原委后,一针见血的评价道:“大将冲冠怒,惊醒梦里人,不是坏事!”

经过彭老总这一闹,朝鲜前线的战士们的一切将很快得到巨大的改善。就是苦了周总理,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仍然要受到指责和批评,但沉稳大度的周总理又怎么会把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放在心上呢?

同时,也敬佩彭老总的耿直务实,不怕得罪人的个性,正如毛主席说的那样,只有这位“大将冲怒冠”,才能惊醒那些张口闭口就一堆困难的“梦里人”,让他们开始彻底醒悟,开始着手解决实际问题。

这么看来,彭老总大闹北京城,确实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更有助于国家的建设,毛主席的评价果然一针见血。

1952年3月1日,彭老总重返朝鲜前线,他的这次大闹北京城使得中央迅速做出了增援朝鲜前线的一系列决定:

给西线部队补充的七千老兵、五万新兵立即朝朝鲜出发;

给东线补充的十九兵团的四万多兵员,随身携带三个师的苏式武器,迅速开动;

空军到朝鲜修机场;

杨得志的十九兵团迅速赶往前线;

陈赓、王近山的三兵团立即出川奔赴东北;

炮兵即可出动一个高炮师、三个火箭炮团、一个战防师和两个手榴弹炮团;

即将到达中国的5500辆苏制汽车给志愿军4000辆;

东北准备十万张病床救治伤员……

看看周总理这办事效率吧,看看当年的祖国为了抗美援朝是胜利作出的努力吧,仅仅五千五百辆苏联车,给朝鲜战场就分去了四千辆,甚至有的老百姓还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包括买棺材板的钱,来支援志愿军……

汽车才过了大榆洞,彭老总看着被大批部队和炮车挤得水泄不通的公路,不禁欣喜道:杨得志来得很快嘛!

随即,又想起自己在会场的激烈言辞,想起真诚宽厚的周总理,不由得自责起来:唉,你这臭脾气!

1951年3月9日,彭老总终于安全抵达了志愿军总指挥司令部,迅速下达命令:撤守汉城。

此时的他早已想好了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大步后退,保存实力,缩短补给线,等到援军到来。等到李奇微北进深入后,狠狠给他来上一闷棍,争取一举拿下全朝鲜。

内容参考《决战朝鲜》,作者:李峰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0 阅读:7

轩凌小土豆

简介:喜欢历史的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