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美国向中国求和,彭德怀同意,毛主席:继续打

轩凌小土豆 2024-03-04 22:56:19

标题:1951年美国向中国求和,彭德怀同意,毛主席:继续打

上一篇写到美军第三次失败后,麦克阿瑟逼宫杜鲁门,杜鲁门闷声干了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找中国求和。

彭老总得知这个消息时,非常开心,作为在朝鲜战场前线指挥的总司令,他对美国抛出的台阶,很是同意。

彭老总觉得美国向中国求和,这是一个绝好的停战机会,无论是对于苟延残喘的人民军,还是对于疲惫不堪的志愿军而言,都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

对于美国给出的这个台阶,对战场形式了如指掌的彭老总认为,这一定是美国当局产生了战略性的判断错误才会作出的举动。

因为此时我们的志愿军已经没有能力再继续南进了,摇摇欲坠的后勤补给线,加上缺枪少炮的窘迫,甚至连继续守住现有的阵地都非常困难,而美军虽然以失败结束第三次战役,但他们依靠超强的机械力,空中和地面的火力掩护,他们的主力几乎保住了,而且他们的部队撤退时已经摩托化,所以根本谈不上疲惫一说。

换句话说,美军随时可以反攻,可志愿军和人民军却连防御都显得非常艰难。

但美国居然没有发现我们的劣势,反而找我们主动求和,那么爱兵如子又对战场形式了然于胸的彭老总,又有什么理由不同意呢?

而且,假如现在接受了美国的停战提议,就完全可以把战线停在三七线,那么朝鲜大部分国土,如经济中心、战略要地等等就都由我方控制。

哪怕再退一步讲,到时候美军又出尔反尔(毕竟他们经常这么做),违背停战协议,也不用担心,因为我们正好可以借助这个谈判的间隙,有个喘息的机会,让部队得到休整,还可以迅速将修复补给线,补充兵员。

到时候再打起来,果真就可以一鼓作气冲到釜山了。

毛主席:继续打

收到美国的求和,毛主席的要求只有三个字:继续打。

彭老总同意停战,是站在志愿军的角度,站在战场敌我双方的角度考量。

而毛主席主张继续打,是站在国际形势和总体战略意图上考虑。还有一点,因为捷报频传,毛主席对志愿军的战斗力高估了。

1951年1月14日,毛主席给彭老总发去电报,指出美军接下来会有两种动向:

第一,在我军的穷追猛打下,略微抵抗便迅速退出南朝鲜;

第二,在大邱、釜山顽强抵抗,被我军打得无法立足后,不得不退出朝鲜。

远在北京把握全局的毛主席非常坚定的认为,朝鲜战争打到最后只会是美国人退出朝鲜,回到日本。

现在的很多历史学家对毛主席的这一分析,认为是战略判断上的一次失误。

主要原因就是毛主席对志愿军的战斗力估得太高了,彭老总虽然对战场了然于胸,对志愿军的窘境非常清楚,可从入朝到第三次战役的几个月里,志愿军都是胜利的一方,这让彭老总认为,志愿军目前面临的困难是可以很快得到克服的,志愿军可以凭借无畏勇敢的精神可以战胜美军。

总而言之,彭老总也因为接连的胜利,对志愿军的实力高估了,只不过没有毛主席的那么严重。

于是,志愿军总指挥司令部根据中央军委的要求,迅速制定了下一场战役的作战目标:

“争取下一次战役开始后,连续作战,一气呵成,全歼敌人,全部解放朝鲜……”

很显然,彭老总高估了志愿军的实力,也低估了美军的实力。

第三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逼宫杜鲁门,说是要杜鲁门再给他四个师,将战争扩大到中国东北,否则只有撤出朝鲜的份。

杜鲁门信不过满口大话的麦克阿瑟,于是派了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和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前去南朝鲜进行实地考察。

后来,这两位参谋长回到华盛顿后,带来以一个让杜鲁门欣喜若狂的消息:战局已经好转,麦克阿瑟在说谎。

不得不说,这两位参谋长也确实是狠人。

他们俩经过实地侦察发现:志愿军由于战线过长,后勤补给基本供不上,甚至已经到了无法有效作战的局面;麦克阿瑟自从把第八集团军的指挥权交给李奇微,李奇微已经逐步将第八集团军的战斗力唤醒了。

而且,更令华盛顿的那群老家伙兴奋的是:李奇微已经在准备大反攻了。

是的,目前只是三星少尉的李奇微,作为当年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的学生,他的军事才干远远胜过他的老师——五星上将麦克阿瑟。

当麦克阿瑟将第八集团军的指挥权交给李奇微后,李奇微并没有像麦克阿瑟一样,跑去东京过神仙日子,当个妥妥当当的甩手掌柜,而是日夜奔波在前线,给早已被志愿军揍得垂头丧气的士兵们发表洗脑式的演讲,鼓舞他们,激励他们。

以此同时,李奇微还给第八集团军补充了大量的老兵,想方设法调来了不计其数的新型武器,还把元山撤回来的美十军老兵塞到了第一线。

现在的李奇微,单单前线作战的部队就达到了25万人,其中包括七个美军师、两个英国旅、八个南朝鲜师。

而且,美军还有绝对的制空权,后勤补给能力更是强到可怕,据统计,早在第二次战役时期,一个美军战斗兵就由13个后勤兵负责供给,甚至前线士兵只要打开美军空军投下的一个5公斤重的铁盒,就足以让一个班的士兵吃得饱饱的,还做到了营养均衡,配上了香烟和手纸……

而此时,彭老总的一线部队总共只要28万,战斗力强的志愿军仅仅就6个军21万人,人民军虽然有7万,但论战斗力,与志愿军不是一个级别的。

所以,彭老总的兵力,其实只是比李奇微的多那么一点点,兵力上稍显优势,可李奇微的火力可是彭老总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几千倍都不止,我们只有陆军,却要去对付美军的海、陆、空三军,而且我们基本靠的就是双脚,美军靠的是机械力,靠摩托,靠汽车,靠坦克。

缺枪少弹是我们志愿军的常态,美军的枪炮可是做到了源源不断往阵地送,坦克、飞机、新型武器、凝固汽油弹等等应有尽有。

换句话说,我们志愿军靠的是血肉之躯,而美军靠的是现代化的机械力。用身体去和钢铁大炮厮杀,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

所以,后来的很多史学家才认为,毛主席没有答应美国的求和,而选择继续打,其实是一个战略失误。

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的话,也正是因为李奇微的这次进攻,让中央领导人对志愿军的战斗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也更加了解到了当时的中国军队和美军差距,美军一巴掌打掉了我们对小米加步枪的高估。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李奇微的进攻,让我们的中央领导人坚定并加快了让中国军队也走上现代化的决心。

文章内容参考《决战朝鲜》,作者:李峰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0 阅读:69

轩凌小土豆

简介:喜欢历史的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