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明天或死亡谁先至,仍要优雅如初”
和平守旺者
2024-09-01 17:01:54
1940年,在英国伦敦 一位优雅时尚的女士在德军空袭后的碎瓦砾建筑中去邮箱里寄信。
对伦敦人来说,1940年的冬天,伦敦经历着不同寻常的战争。每天晚上,人们都面对着死亡的威胁,这种感觉就像置身于一战期间的前线战场。1940年12月29日,130架德军轰炸机1分钟内投下300枚炸弹,圣保罗大教堂一带陷入一片浓烟和火海,但大教堂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老城区有三分之一遭到空袭。此后,德军的轰炸短暂停止,小胡子再次把注意力转移到与苏联的战争之上。直到1944年,德军又发动了由14次突袭组成的“小型闪电战”。这一次,德军的进攻从1944年6月一直持续到1945年,使用的武器包括V1导弹和V2导弹。
美国广播界的一代传奇爱德华·默罗(Ed Murrow)对轰炸进行实时播报,向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国人展现了战争下的真实英国。他用声音讲述:女孩们穿着裙子若无其事地走路上班,富人们在酒店大厅饮酒交谈,而轰炸距离他们咫尺之遥,甚至可以清楚听到炸弹落下的声音。一位听众告诉默罗:“你将伦敦的死难情况置于我们眼前,让我们知道,为伦敦牺牲的人也是为我们牺牲的人。”以往,有人认为“远隔重洋的英国没为战争牺牲什么”,因为默罗,这样的误解被消除了。在丘吉尔看来,美国改变“孤立主义”和中立态度,在1941年加入盟军,默罗功不可没。
和所有针对城市的轰炸行动一样,伦敦大轰炸也旨在打击民众士气,诱导他们给政府施压,左右政府的政策和态度。但德军的轰炸,无论是对德还是对英,两点目的都没达到。它甚至没有干扰到民众为抗战做出努力。空袭防护、灭火、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食宿,这些落在民众身上的防御任务,反而给他们带来了一丝一战期间不曾有过的公共参与感。随后的调查显示,二战期间,自杀率和精神痛苦率都有所下降,那些关于公众恐慌和“轰炸神经后遗症”的预测纯属无稽之谈。
大轰炸的持续时间虽然不长,却是二战中代表伦敦的标志性事件,又被称为“第二次伦敦大火”,导致约3万名市民丧命。统计显示,当时的伦敦人中,每3人就有1人死于二战,而且是平民而非军人,这个数据出人意料。此外,差不多10万间房屋在战争中被夷为平地,因战争而损毁的房屋数量是前者的10倍。伦敦东区的部分区域,有一半住房都无法住人。
0
阅读:1020
逝之永恒
自己不能改变世界,但能改变面对世界的态度。所以,保持原来的生活,至少能自己骗自己,明天太阳依旧升起。
lzhxc
英国为了战胜德国,把所有的海外基地、黄金储备全换给了美国,二战后除了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什么好处都没有落下,直接从日不落帝国褪回岛国。其实以德国在灭完欧洲国家后的做法来看经,就算英国投降了德国也不免失败,然而更强大的德国跟美苏拚完后,仍然保留海外基地的英国战后至少仍然还是日不落帝国。
海风椰影
鸡汤文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