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泡尿一万八千多。”江西,男子自驾游途中因为尿急临时停在了高速服务区休息,出来

鉴清评趣 2024-10-26 09:51:06

“一泡尿一万八千多。”江西,男子自驾游途中因为尿急临时停在了高速服务区休息,出来时突然看到有卖鹿茸的,而且价格才十五一斤,为了孝敬老丈人,王先生卖了不少,可当磨成粉去结账时,商家却表示:“15一克,总共18270元。”   (参考资料:今视频)   邱大海是个普通的上班族,平日里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这次趁着难得的假期,他决定自驾游放松一下。谁知道这一趟不仅没放松成,反而差点把他的血压给整高了。   那天,邱大海开着他那辆略显老旧的桑塔纳,沿着高速公路向江西抚州方向驶去。车窗外的风景飞速掠过,他哼着小曲,心情愉悦。突然,一阵尿意袭来,他只好在下一个服务区停了下来。   "哎呀,可算是找到厕所了!"邱大海一边感叹一边快步走向洗手间。解决完生理需求后,他伸了个懒腰,准备继续赶路。就在这时,一个小摊位吸引了他的注意。   "鹿茸?这玩意儿不是挺贵的吗?"邱大海走近摊位,好奇地问道。   摊主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笑呵呵地回答:"是啊,不过我们这儿进货渠道好,价格便宜,才十五一斤呢!"   邱大海一听,顿时来了兴趣。他想起老丈人一直有补身体的习惯,鹿茸正好可以当作礼物。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买了几斤。   "老板,能不能帮我磨成粉?这样带着方便。"邱大海问道。   摊主爽快地答应了,很快就把鹿茸磨好装进了袋子里。邱大海心满意足地掏出钱包准备付款,却听到一个让他差点晕倒的数字。   "一共是18270元。"摊主面不改色地说。   邱大海以为自己听错了,结结巴巴地问:"多...多少?"   "18270元。"摊主重复道,"15元一克,您买了这么多,算下来就是这个数。"   邱大海顿时感觉天旋地转。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误,原来摊主说的是"十五元一克",而不是"十五元一斤"。这一刻,他恨不得给自己一个大嘴巴。   "老板,这...这是不是有什么误会?"邱大海试图挽救局面,"我刚才明明听你说是十五元一斤啊!"   摊主却摇了摇头,坚持自己的说法:"我说得很清楚,就是十五元一克。你可能是听错了。"   邱大海急得满头大汗,但又不知该如何是好。他环顾四周,希望能找到目击证人,可服务区里人来人往,谁会注意到这边的对话呢?   无奈之下,邱大海只好掏出银行卡付了款。走出服务区时,他的心情已经跌到了谷底。本来是想给老丈人一个惊喜,没想到给自己来了个"惊吓"。   回到家后,邱大海越想越不甘心。他决定向媒体求助,希望能讨回一个公道。在记者的帮助下,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经过调查,发现这个摊主确实存在欺诈行为。他利用顾客对鹿茸价格不了解的心理,故意模糊"斤"和"克"的概念,以此牟取暴利。   更重要的是,这些所谓的"鹿茸"其实是劣质仿制品,根本不值那么多钱。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   在这个案例中,摊主作为经营者,有义务向王先生提供准确、清晰的商品信息,包括价格。   其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明确指出:"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摊主在介绍鹿茸价格时,故意模糊"斤"和"克"的概念,这种行为可能构成引人误解的宣传。   最终,在相关部门的介入下,摊主被迫退还了邱大海大部分款项,并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购买不熟悉的商品时,一定要仔细询问价格单位,避免出现误解。对于在服务区等非正规渠道购买的商品,要保持警惕,最好能索要正规发票。   而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权益。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如投诉、寻求媒体帮助等方式维权。(文中人物皆化名)

0 阅读:6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