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6年举行的苏共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发生了一个既尴尬又带有讽刺意味的小插曲,这一幕后来被广泛传播,成为冷战时期的经典笑谈之一,揭示了当时苏联社会气氛紧张和对于异议声音的高度警惕。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在大会上发言期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这里有没有敌人?”一名代表突然站出来指出,坐于第四排第十八号座位的人可能是“敌人”。理由并非基于此人有何实际的反动行为或言论,而是因为他在这场冗长的会议中唯一保持清醒,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打盹。该代表引用了列宁的一句名言,“敌人是不会打瞌睡的”。 这一笑话巧妙地讽刺了苏联体制下的盲从和恐惧心理,以及对于任何不同寻常表现的高度敏感。在那个时代,对于异见者的标签往往轻而易举地贴上,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行为也可能被视为可疑。这位“不眠”的参会者,仅仅因为他的清醒状态与众不同,就被牵连进了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之中。 这次大会是在勃列日涅夫领导时期,正值苏联试图强化意识形态控制和内部稳定的时候。这一故事的流传,既是对当时氛围的一种反映,也是对苏联制度下个体自由受到压抑的一种隐晦批评。它提醒人们,在极权主义体制下,即便是看似无害的行为也可能招致怀疑和压迫,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于正常生活和思想自由的渴望。 这一插曲也被后世评论家视为冷战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误解的象征,反映了双方对于对方社会心态的不同解读,以及各自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无论怎样,它都以其独特的方式留下了历史的烙印,成为研究那一时期政治文化变迁的一个生动注脚。
在1966年举行的苏共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发生了一个既尴尬又带有讽刺意味的小插
笑珊趣事
2024-10-30 09:22: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