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国,你可能还是个奴隶!”2023年,高志凯教授面对一非洲学生挑衅时,毫不留情地回击道:原来欧洲人在非洲搞殖民地的时候,你要是被抓去当奴隶的,你现在能作为正常人,是中国支持了你们! 几个来自津巴布韦的年轻人涨红着脸,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表达着不满,说中国虽然帮他们盖大楼,却偷偷拿走了珍贵的锂矿资源。 这话让在场的中国学者高志凯皱起了眉头,他放下手里的茶杯,从公文包里掏出叠得整整齐齐的文件。 高志凯没有急着反驳,而是先让工作人员把投影仪打开。屏幕上出现了泛黄的老照片,那是十九世纪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大陆上驱赶黑人的场景,铁链拴着的人群像牲口似的被赶上轮船。 他指着照片里开裂的土地说,当年欧洲人用枪炮抢走了非洲的黄金钻石,把当地百姓当奴隶使唤,这才是真正的殖民主义。 接着换到新拍的视频画面,中国工程师带着安全帽在津巴布韦矿区指导工作,当地工人正操作着崭新的采矿设备。 高志凯翻开合作协议的复印件,用红笔圈出关键条款:中国企业在当地开采锂矿必须使用30%以上的本地员工,每年拿出利润的12%用于当地社区建设。 他说这些条款都是双方代表坐在谈判桌前,一个字一个字敲定下来的,哪像当年欧洲人直接拿枪指着人脑袋签合同。 说到基础设施建设,高志凯调出世界银行的统计报告。数据显示过去二十年,中国在非洲修建了超过六千公里铁路,帮助三十多个国家通了高速公路。 特别是蒙内铁路建成后,肯尼亚的物流成本降低了40%,沿线城镇的就业率翻了两番。他问那几个年轻人,你们老家是不是这两年通了公路?镇上的学校是不是用上了中国捐赠的课桌椅? 提到技术转让,高志凯从文件堆里抽出培训记录。近五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办了四百多期技术培训班,光是津巴布韦就有两千多名工人学会了机械维修、建筑施工等专业技能。 有个叫穆萨的当地小伙子,现在已经是矿区的设备主管,月薪能拿到八百美元,这在当地可是高收入。 说到西方国家的对比,高志凯找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档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欧洲企业控制着非洲78%的矿产资源,却只给当地留下不到5%的利润。 现在中国企业虽然也参与资源开发,但按照协议要把30%的利润用于当地民生项目。他举了个例子,某法国企业在尼日尔开采铀矿三十年,周边村庄至今连自来水都没通上。 关于历史渊源,高志凯打开外交部解密档案。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顶着西方压力,率先表态支持非洲国家独立运动。 后来中国自己都不富裕的年代,还派出医疗队支援坦桑尼亚,帮着修建了贯通东非的坦赞铁路。这些往事很多非洲老人都还记得,现在有些年轻人却被西方媒体的片面报道带偏了。 说到现实发展,高志凯调出中国海关的贸易数据。2022年中非贸易额突破2600亿美元,其中非洲对华出口增长了18%,主要是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 中国企业投资建设的工业园区,让埃塞俄比亚的皮革加工、卢旺达的咖啡烘焙都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他提醒在场学生,你们国家出口的锂矿石,经过中国企业的深加工,利润能翻五倍不止。 谈到舆论误解,高志凯展示了几家西方媒体的报道截图。同样的合作项目,有的媒体只拍中国企业的运输车队,却对当地新建的医院学校视而不见。 他苦笑着说,就像给人送米还要被说成抢米缸,这种选择性报道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最后说到未来合作,高志凯指着墙上的非洲地图。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二十年来,中国在非洲实施了九百多个惠民项目,创造了近百万个就业岗位。 现在中国企业正帮着建设数字经济,让马里农民能用手机查看粮食价格,让加纳渔民学会用电商平台卖鱼货。他诚恳地说,合作过程中当然会有摩擦,但比起过去被殖民的历史,现在至少是平起平坐的伙伴。 这场三个多小时的讨论会结束后,那几个津巴布韦学生主动留下来翻看资料。他们发现老家新建的职业技术学校,教材都是中英双语编写;村里新打的水井,井沿上刻着中非友谊的纪念文字。 有个学生挠着头说,他叔叔就在中资矿场上班,去年用积蓄盖了砖瓦房,还送孩子去了省城读书。 窗外的夕阳照在会议桌上,高志凯收拾着摊开的文件资料。那些泛黄的殖民时期照片和新拍的工程照片叠在一起,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两个时代的巨大差异。走廊里传来学生们的争论声,这次讨论或许不能消除所有误解,但至少让更多人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
“没有中国,你可能还是个奴隶!”2023年,高志凯教授面对一非洲学生挑衅时,毫不
玉尘飞啊
2025-04-21 13:50:5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