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张宗昌小妾生病,请来名医施今墨。施今墨刚要写药方,却突然停下。张宗昌急了:“为什么不写药方?”施今墨眉头紧皱:“药方好开,可这药引不好找。”张宗昌却不以为意,这京城难道还有他拿不到的东西? 在20世纪初的北京,施今墨被誉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他出身于一个有深厚官宦背景的家庭,但从小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施今墨的祖父和父亲均为清末重臣,家族希望他能继续从政以救国。然而,施今墨自幼因母亲的疾病,对医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从小跟随舅父学习医术。他的一生充满了转折,从参与辛亥革命,到担任湖南教育厅厅长,最终决定放弃官场,专心医学,成为一名杰出的中医。 1923年的北京,春寒料峭,施今墨被紧急召至张宗昌的府邸。府邸内部豪华非凡,红木雕花的门廊下,佣人们低声交谈,眼神流露出忧虑。施今墨步入正厅,只见张宗昌神情焦急地站立在厅中,旁边放着一张细长的病床,床上躺着一个面色苍白的女子,其呼吸微弱,时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 施今墨静静地走到床边,为女子把脉。他的面容平静,手指轻按在女子的脉搏上,眉头逐渐紧皱。片刻之后,他转身对张宗昌说:“此病需要特殊的药材才能治愈。”张宗昌急切地追问所需的药材,施今墨缓缓开口:“需要一对活鹰的爪子。” 张宗昌听后,面色一愣,随即命令手下立即四处寻找。北京城内,张宗昌的影响力广泛,消息一出,无数手下开始搜寻可能的鹰巢。城中不乏豢养猛禽作为娱乐的权贵,但要找到一只活鹰,并取其爪而不伤其命,难度极大。 几经辗转,张宗昌的手下发现了一个在京城北郊养有多只训练鹰的豪绅。这位豪绅原本不愿意割爱,但在张宗昌的压力下,无奈答应贡献一只鹰。为确保取爪不伤鹰命,施今墨亲自前往豪绅府邸,指导如何安全地处理这一过程。 在施今墨的指导下,医者们小心翼翼地将鹰捆绑,用草药麻醉了鹰的脚部,然后精准地取下所需的爪子。整个过程中,施今墨始终保持冷静,他的手法稳定而准确,显示出他深厚的医术和对动物的尊重。 取得药材后,施今墨立刻回到张宗昌府邸,开始配制药方。他在药房中忙碌,不时研磨草药,调配各种药汁。药方完成后,他亲自监督药物的熬制和给药。 数日后,随着药效的显现,张宗昌的小妾病情明显好转。起初她只能躺在床上,渐渐地她能坐起,面色也由苍白转为红润。张宗昌看到这一变化,内心的焦虑和急切终于得到了缓解。 施今墨的这次治疗不仅救了一个人的生命,还显著增强了他在京城的声誉。在那个年代,名医的传说往往比实际的医术更具传播力。施今墨的名字随着春风般在大街小巷传播,他不畏强权的勇气和敢于利用特殊药材进行救治的决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事件成为了施今墨行医生涯中的一个佳话,更是坚实了他医术非凡和医德高尚的社会形象。 在京城的那些日子里,施今墨的诊所门前总是人来人往。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普通百姓,都希望能得到这位名医的诊治。施今墨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异常认真,他的医术精湛,经常能一语中的,令病患和家属大为感动。此外,施今墨对病人的谦和态度以及对病痛的深刻理解,使他在患者中的口碑越发显赫。 施今墨的晚年,他的心思更多地投向了中医的普及和教育工作。那是一个中西医辩论激烈的时代,西医的兴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传统的中医治疗被视为落后和无科学依据。面对这样的社会背景,施今墨感到了一种历史责任,他开始公开发表演讲,撰写文章,反对时当权者汪精卫对中医的贬低和排斥。施今墨以他深厚的医术和广泛的影响力,开始与政府官员进行交流,力图改变他们对中医的看法。 在施今墨的努力下,他成功地让汪精卫等人重新评估了对中医的消极政策。施今墨不仅仅满足于此,他还着手创办了华北国医学院,志在培养出更多懂得中医精髓的医者。学院采取了开放的教育模式,不仅教授传统的中医知识,还引入了西医的理论,特别是在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人体的医学机制。 施今墨在教学中强调辩证施治的重要性,他常常告诫学生们:“医者如山,定要有其高瞻远瞩之志。中西医各有千秋,结合之,则为治疗之大成。”他鼓励学生们要批判性地学习,吸收西医在疾病诊断方面的精确性,同时坚持中医在调和体质、整体治疗上的优势。 1969年,施今墨在一次讲座后感觉身体不适,经诊断后发现已是身患多种疾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施今墨依然保持着对医学的热忱和对生命的尊重。他在生前做出了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国家用于医学研究的决定,希望即使是死后,也能为医学做出贡献。 施今墨的一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医者传记。他不仅救治了无数的病患,更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中医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去世后,无数的学生和后辈医者在他的墓前献花,表达对这位伟大医者的敬仰。
1923年,张宗昌小妾生病,请来名医施今墨。施今墨刚要写药方,却突然停下。张宗昌
青史如烟啊
2025-05-05 11:23:52
0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