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早就探测到了大量稀土,为什么不开采? 2023年下半年,当中国宣布对稀土出

熹然说历史 2025-05-05 16:28:08

日本早就探测到了大量稀土,为什么不开采? 2023年下半年,当中国宣布对稀土出口实施管制政策时,远在太平洋另一端的日本立刻表现出强烈不满。日本政府甚至指责中国"破坏国际规则",认为这是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变相制裁"。然而,这场争端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日本早在2011年就在自己的领海内发现了巨量稀土资源,却至今没有开发利用。 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回到2010年。当时,中国决定减少对日本的稀土出口。这一举措令日本如坐针毡,因为当时日本使用的稀土有三分之二都依赖中国进口。稀土作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对日本的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被"卡脖子"的危机感促使日本不惜花费巨资,在周边海域开展稀土探测行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日本海洋研究人员在小笠原群岛附近海域的海底传回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他们发现了蕴藏大量稀土的富矿床。这个位于南鸟岛附近、距离日本本土东南方向1900公里的海域,蕴藏着约1600万吨稀土矿,据测算足够支持全球稀土需求长达730年之久。要知道,中国作为世界稀土储量第一大国,总储量约为4400万吨。这一发现意味着日本一跃成为潜在的稀土资源大国。 探测这片深达6000至8000米的海域并非易事。日本不得不借助美国提供的先进技术,使用无人深潜探测潜艇进行勘探。这种潜艇利用超声波对海底进行探测,帮助确定稀土的位置和储量。仅此项技术的前期研发,估计就需耗资10亿美元左右,如果不是日本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恐怕难以获得这样的技术支持。 而这些被称为"工业黄金"的稀土元素,实际上是包含17种稀有金属元素的总称,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从军事领域的坦克、飞机、导弹,到民用电子产品的LED灯、手机芯片和家用电器,稀土的身影无处不在。在某些高科技应用中,它比黄金更为宝贵。正因如此,全球约90%的稀土供应都来自中国的事实,让许多国家感到不安。 尽管日本在南太平洋深处发现了这座"海底宝藏",但面对这笔触手可及却又难以获取的财富,日本却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是摆脱对中国稀土依赖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提取这些深海资源的巨大技术挑战。这些挑战究竟有多大?它们为何让日本至今未能开采这座富矿? 当2011年日本宣布在南鸟岛附近海底发现稀土的消息传出时,人们本以为日本很快就会开始开采这座"海底富矿"。然而十多年过去了,这座被称为可供人类使用730年的稀土宝库依然静静地躺在海底,无人动津。这究竟是为什么? 答案首先在于技术壁垒。南鸟岛附近海域的稀土矿藏位于海底6000至8000米的深处,这个深度对于当前全球的海底采矿技术而言,几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截至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深海开采设备也只能在2000米左右的深度工作。2021年,中国的"海牛2号"创下了世界纪录,成功下潜到海底2000米处并钻探了231米,但这距离日本稀土矿所在的深度仍有巨大差距。 即使是中国拥有的"鹦鹉螺新纪元号"——世界上唯一的深海挖矿船,其工作深度也仅限于2500米以内。加拿大曾租借过这艘船,每天的费用高达1300万元。如果日本想要借助这类设备开采,不仅面临技术不匹配的问题,还要承担巨额的成本风险——可能花费数千万元却一无所获。 物流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南鸟岛位于日本本土东南方向1900公里外的太平洋深处,是日本最南端的领土。从南鸟岛到小笠原群岛仍有1267公里的距离。这么远的海上运输路线,不仅意味着高昂的运输成本,还要面对太平洋多变恶劣的天气带来的航运风险。仅是开船往返就需要数天时间,更不用说实际开采作业的复杂度了。 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是一大挑战。深海采矿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南鸟岛位于太平洋的敏感水域,一旦开采活动导致污染事件,不仅会引发国际压力,还会对日本自身的渔业资源造成损害。尽管日本在环保问题上的做法有时令人质疑,但在国际海域的行动仍需考虑各方反应。 更值得深思的是,日本似乎采取了一种"藏富于民,取富于邻"的资源战略。历史上,日本就有囤积各种自然资源的倾向,比如建造地下超纯水存储设施,或是对本土发现的矿藏"掩埋不采",转而继续海外进口。从长远看,这种"先消耗他国资源,保存自身储备"的策略虽然看似不经济,却有其深远考量。 实际上,地下矿藏形成需要数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而工业化后短短200年间,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却远超预期。在未来科技没有根本性突破前,稀土等战略资源必将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从这个角度看,日本不急于开采自己的稀土储备,反而显示出其精明的资源战略。

0 阅读:51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