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雷女士扫墓时,发现一个被高高的杂草覆盖的荒墓,雷女士出于好心,决定帮

墨色流年深 2025-05-06 15:16:49

2022年,雷女士扫墓时,发现一个被高高的杂草覆盖的荒墓,雷女士出于好心,决定帮忙清理一番,然而,当她擦去了墓碑上厚厚的灰,上面的刻字渐渐露了出来,雷女士心头一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2年清明节,贵州黔东南的一场细雨如往年一样,悄悄洒落在炉山镇的大风洞乡,山间小路狭窄湿滑,雷素琴提着一把黑伞,独自前往母亲的墓地,她是本地一位普通居民,也是一名关爱抗战老兵的长期志愿者,对于散落在山间村落的老兵事迹,始终保有一份深切的敬意。 那天,她像往年一样,扫完母亲的墓,准备下山,途经半山腰一处乱石堆时,一抹青灰色在杂草之间隐约闪现,她下意识地停下脚步,拨开藤蔓,竟发现一块被泥土和苔藓掩盖的墓碑角,多年来的志愿服务经验让她立刻警觉,这可能不是一座普通的坟墓。 她蹲下身来,小心翼翼抹去石面上的青苔和尘土,几个模糊但依稀可辨的字逐渐浮现:“梅乐三”、“民国三十年”、“第五军”、“工兵营”、“上尉军需”,这些字眼在她脑海中迅速拼接出一段历史画卷,这不是普通人家的祖坟,而是一名抗战时期的军官之墓。 墓地荒草丛生,显然已久无人祭扫,在这片山林中,一个抗战老兵长眠八十年,在尘土中默默守望,雷素琴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位被遗忘的英烈,她不能袖手旁观。 她拿出手机拍下墓碑的照片,发往多个志愿者群体,很快,一位网名“滇西老枪”的志愿者回应,称第五军曾参与著名的昆仑关战役,阵亡名单中确有一位“梅乐三”,籍贯湖北黄梅,这一信息令雷素琴精神一振。 第二天清早,她便前往市档案馆查阅史料,在一份1941年的《扫荡报》中,她发现了一则简短却关键的报道:“第五军某部在贵州整训期间,军需官梅乐三因公殉职,”这份历史资料,初步确证了墓主人的身份。 消息传至黔东南退伍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在一本发黄的《抗战烈士名录》中找到了梅乐三的名字,籍贯果然是湖北黄梅,而此时,网络也传来一条来自台湾的线索。 一位在台北忠烈祠担任义工的台湾同胞上传了一张灵牌照片,灵牌上清楚刻着“梅乐三,湖北黄梅人,殁于民国三十年贵州”,更令人震撼的是,灵牌下压着一份残缺的阵亡通知书,提及了他的子女姓名:子梅迪文,女梅菊香。 以“梅迪文”为线索,志愿者团队继续追踪,他们在云南保山找到了线索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兵回忆起一位“梅军需”,在战时曾与他共事,老人记得,这位军需算账极准,常说战后要回湖北老家开油坊,这些碎片化的记忆,逐渐拼凑出一段被尘封的家国记忆。 湖北黄梅县的志愿者也迅速行动,在1933年的户籍册中找到了“梅炳坤”一家,其中两个儿子分别叫梅作楫和梅乐三,村中老人回忆,兄弟俩都曾投笔从戎,老大随部队远征缅甸,老二则留在国内,从此音信皆无。 正当调查推进之际,云南昆明的志愿者团队传来新消息,他们找到了梅迪文的女儿——梅燕,一名普通中学老师,梅燕说,父亲生前常念叨祖父的坟在贵州,可惜始终未能找到确切位置。 她翻出父亲留下的日记本,一页页翻查,终于在夹层中找到一封已被烟火熏焦的旧信,信末落款是“作楫于台湾高雄”,证实了兄弟二人的关系,也让家族的线索得以完整闭环。 此时,两地退伍军人事务部门介入,通过DNA比对,最终确认梅燕正是梅乐三的孙女,消息传来那天,山中起了大雾,雷素琴带着二十多位志愿者一同迎接这场迟到八十年的“团圆”。 梅燕在祖父墓前跪拜,将父亲从云南带来的红土撒在墓周,又小心翼翼捧起一把贵州黄土封入陶罐,准备带回昆明,与父亲合葬,这一刻,跨越了三个时代的亲情,终于得以回归。 墓碑被重新擦拭干净,底座刻有一行小字:“此心安处是吾乡”,据说是当年埋葬他的人留下的,至此,梅乐三不仅找到了亲人,也重新被历史所铭记。 信息来源:半岛都市报2022.3.17贵州荒山发现湖北老兵81年前坟墓,孙女洒泪:爷爷父亲共同抗日,将安葬一起

0 阅读:0
墨色流年深

墨色流年深

墨色流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