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医生王延涛趁妻子不在,偷偷服下有毒的曼陀罗花,随后,王延涛重度昏迷9小时,同事们想尽了办法抢救,谁料,妻子得知后却说:“这是他该做的!我为他骄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世纪60年代,中国医疗系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波及到各行各业,连麻醉药品也变得极为稀缺,那时,乙醚是主流麻醉剂,其使用广泛、效果显著,但却严重依赖粮食原料,在粮食优先保障口粮的背景下,用于制备乙醚的原材料被大幅削减,导致医院中麻醉剂供应几近枯竭。 在当时的江苏徐州,王延涛刚刚从南京医学院毕业,回到家乡医院任职,面对堆满病床却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他的内心焦灼不安,没有麻醉药,外科手术变成了活体解剖,患者的每一声哀嚎都是对医生无能为力的拷问,王延涛意识到,仅仅依赖进口或西方麻醉药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必须另辟蹊径,他把目光转向了中医药的浩瀚典籍,试图从古代医者的智慧中寻找现代医学的突破口。 古籍中关于麻醉的记录并不少见,最著名的是东汉名医华佗发明的“麻沸散”,然而,具体成分和用法早已失传,仅留下只言片语,王延涛从中发现一种反复出现的植物——曼陀罗花,这种植物在《本草纲目》中被明确记载具有“令人昏睡”的作用,古人常用其镇痛安神,这种称为“洋金花”的植物,在民间也偶有使用,但因其毒性极强,使用范围极其有限。 王延涛对曼陀罗花的麻醉潜力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开始着手开展系统的动物实验,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他反复试验不同剂量,用不同的提取方式进行煎煮,他发现,低剂量的曼陀罗提取物对于小型动物几乎没有反应,而剂量稍高时,动物常出现抽搐、痉挛等中毒症状,实验进展缓慢,但他不肯轻言放弃,夜以继日地记录、分析、调整配方,终于发现酒精有助于药效的发挥,这与古人“酒送服麻沸散”的做法不谋而合。 然而,动物实验终究无法完全模拟人体反应,王延涛知道,只有亲身试药,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效果,他明白这其中的风险,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临床试验的伦理体系尚未健全,对于一名医生而言,如何减轻患者痛苦,比一切都重要,他瞒着同事,甚至妻子,悄悄做好了所有准备。 1970年盛夏的一天,王延涛服下4克曼陀罗花提取物,安静地躺在书桌前,他的妻子虽然表面上离开,但内心隐隐察觉他的异常,便在暗中守候,果然,不久之后,王延涛陷入了深度昏迷,呼吸尚且平稳,但无论如何刺激都无法唤醒,他的同事们被紧急召回,展开了长达数小时的守护与观察,直到九个小时后,王延涛终于苏醒,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惊恐,而是确认时长,这正是他所期望的麻醉持续时间。 这次试验不仅验证了洋金花的麻醉效果,还为后续的剂量调整提供了宝贵数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王延涛和团队迅速展开后续研究,他们将洋金花与其他草药如川乌、白芷进行复方配伍,逐步提取出更稳定、可控的麻醉剂型,这种复方药剂不仅能有效镇静,还能缓解疼痛,加速吸收,具有多靶点调节的优势。 不久后,复方洋金花麻醉剂被首次应用于临床手术,一位甲状腺肿瘤患者成为第一位接受中药麻醉手术的病人,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无明显疼痛反应,术后恢复良好,这一成果在医学界引发震动,很快,国家层面开始关注这一创新技术,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评审,最终批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中药麻醉的推广,特别适用于基层医疗和战争环境,它不依赖昂贵设备,提取简便,药源可控,极大地缓解了当时麻醉药品匮乏的局面,据统计,到1972年底,全国已完成数万例中药麻醉手术,涵盖从剖腹产到肺叶切除等复杂外科操作,洋金花的主要成分东莨菪碱也在此后被现代科研证实具有阻断神经传导的作用,其机制与现代麻醉药不谋而合。 王延涛的研究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推动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他始终认为,中药麻醉不是西药的替代,而是对中国国情的一种应对方式,1987年,他主持编写了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中药麻醉的教材,为中国麻醉学教育奠定了基础,他特别强调复方配伍的重要性,而非单一成分的提炼,这也成为后来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理念之一。 即便在退休之后,王延涛仍坚持每周回到教学岗位,指导学生、参与科研,他深知医学的传承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精神,他把自己一生的实践经验倾囊相授,鼓励年轻医生在临床中勇于探索、严谨求证,2023年,王延涛安详离世,遵照其遗愿,遗体被捐献给医学院作为解剖教学使用,他希望,自己能在身后继续为医学教育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有一种追求叫奉献——记中药麻醉“特殊贡献奖”获得者王延涛》——徐州医科大学宣传部
1970年,医生王延涛趁妻子不在,偷偷服下有毒的曼陀罗花,随后,王延涛重度昏迷9
墨色流年深
2025-05-06 22:18: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