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宁死也不道歉!”在乡镇执教19年优秀教师,在亲吻自己儿女后,来到

墨色流年深 2025-05-07 14:42:20

2019年,“我宁死也不道歉!”在乡镇执教19年优秀教师,在亲吻自己儿女后,来到长江大桥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43岁生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安徽铜陵的一所乡镇学校里,周安员的名字曾是学生口中严厉却令人敬畏的存在,他教书十九年,从青年到中年,把自己的全部时间与热情都倾注在讲台之间,那些稚嫩的面孔,他一个个记在笔记本里,不仅记成绩、记表现,更记下每一个孩子的潜力与不足,他是那种会在晚自习后留下来单独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也是那类在家访时帮学生家里修灯泡、补窗户的老师,他的笔记本厚重而细致,仿佛是另一本“成长档案”,而他自己,则像是一个沉默的守夜人,为那群尚未成熟的灵魂点着灯。 2019年那个夏天,注定成为他职业生涯的终点,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暑假未尽,校园里依旧是蝉鸣阵阵,教师们在备课、整理教具,为新学期做准备,学生们陆续返校,校园恢复了往日的喧闹,而就在这喧闹之外,一张讲台前的工位空了,那个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的身影,再也没有出现。 没人一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直到校长在一次会议上沉重地宣布:“周老师不在了,”教师办公室一片寂静,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砸进了这个本就不宽裕的教育体系中,激起一圈圈涟漪。 警方介入调查后,调取了监控,结论明确:周安员的行为属于正常教学管理范畴,无任何体罚成分,可即便如此,家长的情绪并未平息,舆论压力、家长纠缠、校方不愿得罪人的中立态度,都将这位老师推向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他的家属在未告知他本人情况下,私下与家长达成了赔偿协议,协议书上写着“因体罚导致轻伤”,这份文件,成了他心中无法洗清的耻辱。 曾经的教案本,如今成了他的负担,他开始整夜失眠,白天上课时神情恍惚,思维偶尔会中断,他不再与同事闲聊,也不再在课后留学生谈话,他的沉默逐渐加重,情绪日益低落,只有在夜里,他会坐在阳台抽烟,望着远处的江水出神,那片江水,最终成了他选择的归处。 7月初的某一天,他像往常一样照顾孩子睡觉,轻轻地为她盖好被子,翌日清晨,他没有留下任何解释,只在手机里留下一条简短的短信:“对不起,我累了,”他驱车前往铜陵长江大桥,监控记录下他在桥边反复徘徊的身影,四次靠近栏杆,又四次退回,仿佛在与命运做最后的拉锯,最终,他纵身跃下。 他的遗体被打捞上来的时候,衣袋里还放着那本班主任手册,水把纸张泡得皱皱巴巴,却依然能看到每一页上的字迹,学生的名字、点评、学习建议,密密麻麻,像是一位园丁对自己花园的最后一次检视。 周安员的去世震惊了整个乡镇,学生们自发地在校门口摆上了白菊,许多人在留言中写下过往的回忆:被他罚站时的委屈、被他鼓励时的感动、被他骂哭后成绩提升的自豪,有人写道:“他是唯一一个在我数学不及格时没放弃我的人,”也有家长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在悼念日悄悄放下花束。 但这些怀念来得太迟,迟到了那个曾在讲台上挺直腰板的男人再也无法看到,他用生命为自己辩护,却未能换来一句道歉,在这片教育的土壤上,教师的权利与尊严,似乎从来都不在保障之列。 教育部曾在那一年发布关于教师惩戒权的征求意见稿,试图厘清“教育惩戒”与“体罚”的边界,然而,在诸多舆论与事件冲击下,政策迟迟未能落地,基层教师的困境,仍旧处于模糊地带,他们不敢管学生,怕一纸投诉毁了职业生涯;他们不敢坚持原则,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引来舆论围攻。 周安员的故事并非孤例,但他的结局却是一种极端的警示,他不是懦弱,也不是逃避,而是被长时间的误解和孤立推向了绝望,他的死,敲响的不只是教育制度的警钟,更是社会共识缺失的一记重锤。 信息来源:老师管教学生惹祸上身遭家长威胁,最终投江身亡......2019年07月28日来源:央视网

0 阅读:49

评论列表

千与千寻

千与千寻

1
2025-05-07 16:32

现在,老师不敢管学生。大家随遇而安吧。

墨色流年深

墨色流年深

墨色流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