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仇恨纳粹德国的比例不高?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的前夕,德国纳粹党人约翰拉贝竭尽所能,在南京设立了一个安全区,用一面纳粹党旗和纳粹袖标使25万中国平民免遭屠戮。 1948年,一位63岁的德国流浪老人收到一封从中国南京寄来的2000美元汇款,信封上简单写着“南京”。他呆住了,泪水止不住的流。 谁能想到,战后三年,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人仍念着他的名字?他叫约翰·拉贝,曾经的纳粹党人。 时间倒回到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城内生灵涂炭。拉贝当时在南京做生意,面对屠杀,他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南京建起一个安全区。 那面纳粹党旗,硬是护住了25万平民的命,这样的举动,换成谁能不震撼?一个纳粹党人,为什么会冒着风险救中国人? 拉贝的行为,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更显得不简单,纳粹德国那时候跟日本是盟友,拉贝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但他偏偏选择了站出来。 这事让中国人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可这跟中国人对纳粹德国仇恨比例不高有啥关系?想想看,纳粹政权犯下的罪行谁能忘? 但拉贝的善举,让不少中国人开始区分开纳粹的个人和那个罪恶的政权。 他的行为,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人性,也让中国人对德国多了份复杂的情感。 时间快进到2020年,拉贝的孙子因为缺药向中国求助,中国二话不说就送去了药品。 这不是简单的帮忙,而是对当年恩情的回馈,拉贝救人,中国人感恩,这种情谊跨越了时间和国界。 拉贝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不就是因为它让人看到,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里总有那么点善良在闪光? 中国帮拉贝孙子,也是在传递一个信号:恩情得记,善意得还。 站在中国的立场看,这事不只是报恩,更是在说,历史可以复杂,但和平和人性永远是主旋律。拉贝的善举,提醒了所有人,仇恨不能一概而论,善意才该是连接彼此的桥梁。
1999年,200名俄军面对7000名美英联军,抱着必死的决心寸步不让,美军高层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