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祝学军在研发东风-17时,发现导弹在飞行中,极易遭到外部干扰,所有人都建议增加反电子系统,不料,祝学军却说:“与其被动防御,不如让导弹在雷达中消失!”此话一出,所有人都认为她异想天开,而她却坚信自己的思路是对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祝学军出生于1962年,成长在辽宁沈阳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她便展现出对理工学科的浓厚兴趣,尤其对物理与机械构造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进入国防科技大学后,她选择了自动控制专业,并在毕业后进入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投身于我国最核心的导弹研发事业,从那个时候起,她便将自己的全部青春倾注于中国战略武器的发展之中。 冷战结束后,全球军控形势表面趋于缓和,但技术角逐从未停歇,美国在全球部署了完善的反导系统,尤其在中东战争中展现出的精确拦截能力,让世界为之一震,然而,这也令中国的导弹防御与突破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强敌的重重防护网中有效突破,成为中国导弹技术发展的关键命题。 彼时,大多数技术团队的主流思路仍集中在如何加强导弹的抗干扰能力,通过加装反电子系统、优化导航算法来应对敌方雷达和拦截导弹的压制,祝学军却在长期的技术分析中意识到,这种“被动防御”的策略虽有成效,但始终处于受制于人的境地,在对现有技术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后,她开始思考一个更为激进的命题:能否让导弹在敌方雷达系统中“消失”? 这个构想在当时无疑是颠覆性的,导弹之所以容易被拦截,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飞行路径较为可预测,并且自身在高速飞行中产生巨大的热信号与雷达反射波,祝学军认为,如果能够改变导弹的飞行形态,使其轨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同时通过优化外形与材料,降低雷达反射特征,那么导弹本身就能具备“隐身”属性,从而实现真正的突防。 这种思路的核心技术,即后来被广泛知晓的“乘波体”结构,并非完全源自空想,乘波体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冲压气流在高速飞行中形成稳定升力的气动外形,它不仅能保证导弹在高超音速下飞行的稳定性,还能通过不断调整姿态实现轨迹变化,祝学军将其与“钱学森弹道”理论相结合,探索出一种极具创新性的飞行模式,使导弹能够在大气层边缘进行类似“打水漂”的跳跃式运动,从而有效迷惑敌方雷达预警系统。 然而,从理论构想到工程实现,绝非易事,祝学军带领团队在风洞实验室中进行了无数次试验,改进导弹外形、验证材料性能、调整飞行控制系统参数,每一个细节都凝结着上千次的数据迭代和模拟推演,在高温、高压、高速等极端条件下,材料的稳定性与控制系统的响应能力成为制约技术落地的最大瓶颈,她亲自参与了每一轮测试,对每一组数据都进行细致分析,常常一整晚不离实验台。 最终,东风-17不仅实现了乘波体结构的工程化应用,还在飞行控制系统中引入了多重变轨机制,使其在飞行过程中轨迹不断变化,极大提高了突防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采用特殊涂层和低可探测性设计,导弹在雷达波段的反射信号大幅下降,在敌方防御系统中仿佛“隐形”,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祝学军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 2019年,东风-17首次公开亮相,其具备的高超音速飞行能力、不可预测的弹道路径以及极高的突防效率,使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美国多家军事技术研究机构在报告中指出,该型导弹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祝学军的名字,也由此频繁出现在各类国际军工分析文献中,被誉为“导弹隐形技术的关键推手”。 这一突破不仅是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一次重大跨越,更体现了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崛起,在这背后,祝学军所代表的不仅是科研智慧,更是那种不惧权威、不随潮流、勇于质疑与突破的科学精神,她并不追求个人名利,在团队之中,她始终以“解决问题”为唯一目标,甘做燃烧自己的那束光。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巾帼英雄】中国科学院院士 “导弹之母” 祝学军
1987年,祝学军在研发东风-17时,发现导弹在飞行中,极易遭到外部干扰,所有人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08 18:40:34
0
阅读: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