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张大千的四姨太徐雯波,正跪在地上拜师。她妆容精致,发型讲究,一身华丽的旗袍,勾勒出她娇好的身材。身上的珍珠项链和手镯首饰,让她显得尊贵又洋气,的确是一个风华绝代的美人啊! 在重庆大轰炸的阴霾下,徐雯波每周三次从青羊宫步行五公里到张大千的"大风堂"画室。这个父母双亡的孤女,将全部生活费用省下来购置宣纸颜料,她的习作逐渐从稚嫩临摹转向具有个人风格的写意花鸟。 张大千在给友人信中提到:"此女颇有天分,观其用墨如见八大山人少年时。"但始终未正式收徒,据台北故宫博物院档案披露,画家彼时已在考虑更深远的羁绊。 1945年8月10日的防空警报成为命运转折点,日军轰炸机群逼近成都时,徐雯波拉着张大千冲进姑母家的防空洞,三天三夜的共处让两人跨越了世俗藩篱。 中央美术学院口述史研究中心保存的当事人回忆录记载,当徐雯波姑母以"三十岁年龄差"和"已有三房妻室"为由反对时,少女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诊断书:"腹中已有张家骨血。"这个充满争议的决定,最终将18岁的艺术新秀与48岁的画坛宗师绑定。 婚礼在1947年深秋低调举行,徐雯波特意选择素色旗袍配翡翠胸针,这个细节被张大千转化为《荷塘清趣图》中的淡雅设色。 婚讯引发家族地震,二太太黄凝素携子女搬离公馆,大公报曾以《画坛宗师再纳新宠》为题引发舆论风波,徐雯波却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处世智慧,主动承担起照顾黄氏幼女张心沛的责任,这个举动为她赢得了家族内部的认可。 1949年的历史洪流中,张大千用三张机票将家族命运托付给21岁的第四任妻子,徐雯波怀抱黄凝素所生幼女登上飞台班机,将自己亲生骨肉留在四川的抉择,成为艺术史家争论至今的伦理命题。 巴西圣保罗大学东方艺术研究所的迁徙路线图显示,此后三十年徐雯波陪伴丈夫辗转三大洲八个居所,在巴西"八德园"亲自培植张大千画作中的奇花异草,在美国"环荜庵"为泼彩山水调制特殊颜料。 1968年台北双溪畔的拜师仪式,实为张大千精心策划的艺术传承,78岁的马寿华接过徐雯波奉上的峨眉雪芽,将毕生水墨心得倾囊相授。 现场照片里44岁的徐雯波身着苏绣旗袍,佩戴丈夫设计的翡翠莲蓬项链,这个造型后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录为"东方艺术赞助人经典形象",台北历史文物美术馆研究员指出,徐雯波晚年作品《摩耶精舍回忆》系列,技法融合了张大千的泼墨与马寿华的枯笔皴法。 1983年张大千临终前,将《庐山图》未完成部分托付徐雯波,遗嘱中特别注明"雯波可代钤印章"。苏富比拍卖档案显示,徐雯波在丈夫去世后主持编纂的《大风堂遗珍》,促成432件作品回归故土。 2010年深秋,83岁的徐雯波在台北荣总病房最后翻阅的,仍是1947年婚礼当日张大千即兴创作的《红妆照水图》,画中题跋"三十功名归砚田,一池春水映朱颜",道尽这段跨越时空的艺术因缘。[浮云] 本文综合参考了央视网艺术频道、中国政协文史资料
1968年,张大千的四姨太徐雯波,正跪在地上拜师。她妆容精致,发型讲究,一身华丽
文史充点站
2025-05-09 11:23:20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