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冀东300名八路军被鬼子包围,一名老者从驴背上跳下来,手拿一把“英七七”步枪,三步并作两步找到制高点,伏身射击,第一枪打死鬼子指挥官,第二枪打死鬼子拿旗手,第三枪把两名排一起的鬼子击毙……
裴天来,1890年生在河北一个穷山村,家里靠种地过活,日子紧得不行。冬天更惨,粮食不够,滴水成冰,他爹只能扛着猎枪上山打野物补贴。子弹贵,裴天来从小就听爹唠叨:“一枪得打准,不然白瞎。”他跟着爹满山跑,练出了一双鹰眼和稳手,瞄野猪、山鹿从不落空,枪响猎物倒,村里人慢慢叫他“神射手”。这名声不是吹出来的,是实打实靠本事攒下的。 到了1930年,他40岁,家里还是穷得叮当响,没办法,去邻村有钱人家当护院。东家对他不错,管吃管穿,日子总算稳了点。可没多久,土匪来村里闹,嚷着“借粮”,还扬言要灭东家满门。裴天来看不下去,站出来,手里握枪,沉稳得像座山。土匪不信他有本事,他就退到百步外,让他们扔个草帽试试。两枪下去,草帽稀烂,第三个土匪不服,刚摘帽子,子弹擦着耳朵飞过去,吓得那帮人跑得比兔子还快。从那以后,村里人提起他,都竖大拇指。
后来,裴天来认识了刘守仁,一个年轻有热血的八路军,两人年纪差不少,却聊得投缘。刘守仁拉他入伙,他没急着答应,先在开明地主宋仲斌家当护院。宋仲斌是个爱国的人,掏钱支援抗战,裴天来帮着送物资,慢慢跟八路军搭上线。1942年,日军扫荡越来越狠,刘守仁找上门,说部队缺人。裴天来53岁,岁数不小了,但二话不说就参了军,扛起枪上了战场。
他带的那把“英七七”步枪,其实就是李恩菲尔德步枪,英国货,八路军里不算多见。这枪射速快,准头高,他用得顺手得很。上了战场,他不光靠岁数大摆谱,而是真刀真枪干,年纪大但身子骨硬朗,脑子也灵。
1943年夏天,冀东山区,300多八路军执行任务时撞上日军埋伏。敌人火力猛,人数多,机枪炮弹齐上阵,八路军被压得抬不起头。刘守仁带队死守,靠石头树丛硬扛,可眼看撑不住了。这时候,裴天来骑着瘦毛驴赶到。他下驴后,直奔山坡制高点,手里“英七七”稳稳当当。
第一枪,他瞄准日军指挥官。那家伙正挥手指挥,胸口中弹,当场倒地,敌阵愣了。第二枪,他锁住扛旗的旗手,军旗一倒,日军信号断了,乱成一团。第三枪,他瞅准俩靠一块的士兵,一发子弹穿俩,效率高得吓人。三枪下去,日军指挥崩了,士气散了。八路军趁乱反击,刘守仁带人冲出去,日军丢盔弃甲跑了。这仗能翻盘,裴天来的三枪是关键,硬生生把绝境掰回来。
这场仗打完,裴天来在部队里出名了。战士们都说他枪法神,手把手教年轻人瞄准,传经验。他常骑着那头毛驴,背着枪,哪紧要往哪去。打仗时,他专挑敌人的机枪手、瞭望兵下手,枪响人倒,日军一提他就头疼。战士们心里有底,只要裴老在,胜算就多一分。
他不光自己厉害,还接地气,跟战士们聊家常,没架子。53岁的人了,体力比不上年轻人,但他靠脑子和经验弥补,枪法准到让人服气。那把“英七七”在他手里,像长了眼睛,成了日军的噩梦。
1945年,裴天来在一次突袭中腿受了伤,走路不利索。刘守仁舍不得让他再上战场,把他送回宋仲斌家养着。宋仲斌把他当亲人照顾,可日伪军早盯上他了,悬赏抓人。不久,汉奸告密,日伪军围了宋家,砸门逼交人。宋仲斌死扛着不交,甚至被打得头破血流。裴天来看不下去,自己站出来,说:“别为难他们,我跟你们走。”
被抓后,日军拷打他,想撬出八路军的藏身地。他硬是一声不吭,55岁的人,扛不住折磨,最后牺牲了。那是抗战快胜利的时候,他的死让战友们难受得不行。可他的事迹传遍冀东,激励了一拨又一拨人拿起枪干下去。一个普通农民,能在血火里干出这番事,裴天来真不简单。 历史中的意义 裴天来的故事,不是光靠枪法牛就能讲完的。他从小苦日子磨出来的本事,到护院时攒下的名声,再到抗战中豁出去的胆量,每一步都踏实。他不是天生英雄,是生活逼出来的,也是信念撑起来的。那三枪,不光救了300人,也让日军知道,八路军里藏着硬骨头。
他牺牲了,但没白死。他的名字留在冀东老百姓嘴里,成了抗战那段苦日子里的一个亮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这样,53岁还扛枪上阵,三枪扭转战局。他的故事接地气,实打实,没半点花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