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游击队长李岩性被日军撵了约莫两里路时,见野外无隐蔽处可以藏身。脱身,不可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5-11 22:35:24

抗战时,游击队长李岩性被日军撵了约莫两里路时,见野外无隐蔽处可以藏身。脱身,不可能;拼了,寡不敌众,他忽然想到了伪保长颜茂斋,决定躲到他家去。 抗战时期,像李岩性这样的游击队长,是老百姓心中的英雄,也是日军眼里的刺头。那时候,日军到处扫荡,游击队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李岩性带着队伍跟日军周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靠的就是机智和胆量。可那天,他被日军追得无路可走,野外光秃秃一片,连个草丛都找不着。拼死抵抗不是办法,手下兄弟本来就不多,再折腾下去,全军覆没都有可能。他得赶紧想出个法子保命,还要保住队伍的火种。   就在这节骨眼儿上,李岩性想到了颜茂斋。这个伪保长可不是简单人物。表面上看,他点头哈腰给日军跑腿,干的都是维持治安、收粮之类的活儿。但实际上,他心里明白,谁才是真正的敌人。颜茂斋不是那种见风使舵的软骨头,他暗地里给游击队通风报信,甚至偷偷送过粮食和药品。这种双面生活,他走得小心翼翼,既要哄着日军不怀疑,又得帮着抗日不露馅。   李岩性决定去颜茂斋家,可不是随便拍脑袋想的。他跟颜茂斋打过交道,知道这人骨子里不坏,也知道他跟游击队有过接触。那一刻,他赌的不仅是自己的命,还有颜茂斋会不会出卖他。要知道,伪保长这身份,太容易让人误会了。万一颜茂斋贪生怕死,或者日军已经盯上了他,那李岩性这一躲,等于自投罗网。可他没别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试一把。   颜茂斋这边呢,也不是没压力。他要是收留李岩性,一旦东窗事发,不光自己脑袋搬家,连全家老小都得跟着遭殃。那年头,干这种事,靠的可不光是胆子,还有良心。颜茂斋心里肯定也打过鼓,但最后还是点了头,把李岩性藏了起来。具体的藏法没法瞎猜,可能是地窖,可能是柴房,反正得是个日军搜不到的犄角旮旯。这事儿干得惊险,也干得漂亮。   这故事里头,最值得琢磨的是啥?是人在绝境里怎么做选择。李岩性要是没这份急中生智,没这份对人性的信任,他早没了命。颜茂斋要是没这份担当,没这份家国情怀,他大可以把李岩性拒之门外,甚至直接举报换赏钱。可他们都没那么干。一个敢赌命,一个敢担风险,这俩人凑一块儿,才有了这段传奇。   抗战那会儿,这种事不算少见。军民一条心,才能熬过那段苦日子。李岩性是游击队里的硬汉,颜茂斋是老百姓里的明白人。他们都不是完人,李岩性兴许也有过犹豫,颜茂斋也得为自家性命掂量再三。但关键时刻,他们都站对了位置。这不光是个人恩怨的事儿,更是民族大义的事儿。   再说说颜茂斋这号人。伪保长听着像是汉奸,可他不是一路货色。抗战时,很多人迫不得已干了日本人的活儿,但心里咋想,手上咋干,那是大不一样的。颜茂斋没真心卖国,他用自己的方式抗争,表面装孙子,背地里出力。这种人,谈不上多高尚,但也绝不是坏蛋。他的贡献实打实,不能因为他当过伪保长就一棍子打死。   李岩性最终脱了险,具体咋脱的,咱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没颜茂斋这关键一手,他八成是凶多吉少。这事儿过后,他肯定更明白一个理儿:打鬼子,光靠枪杆子不行,还得靠人心。游击战打的就是人气,谁能把老百姓拢到一块儿,谁就能坚持到最后。   这故事搁在今天看,也挺有嚼头。那时候的人,活得艰难,抉择更艰难。换成咱自个儿,能不能有李岩性的果断,能不能有颜茂斋的义气?不好说。时代不一样了,可人性那点东西,没啥大变化。危难关头,谁能站出来,谁就能留下点让人记住的东西。   再往深里说,这事儿还让人想到“信任”这俩字。李岩性和颜茂斋之间,没啥书面协议,也没啥铁杆交情,可他们互相靠得住。这种信任,是抗战里最硬的底气。没这底气,游击队早散了,老百姓也早怂了。日军再狠,也斗不过这股子劲儿。

0 阅读:0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