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21岁的女知青廖晓东,不顾众人反对嫁给家徒四壁的光棍。新婚之夜仅仅只

念安聊情感 2025-05-14 16:37:20

1969年,21岁的女知青廖晓东,不顾众人反对嫁给家徒四壁的光棍。新婚之夜仅仅只是提出了一个要求,未曾想,丈夫二话不说直接送她一个“大嘴巴子”!

1968年深秋,烈士遗孤廖晓东背着行李来到山东农村插队。

这个刚满二十岁的姑娘本可以留在城里工作,却主动报名去了最穷的村子。

养父母在火车站抹着眼泪送别时,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决定会改变女儿的一生。

廖家在当地算得上富裕人家,养父在供销社当会计,养母是小学老师,家里住着青砖大瓦房。

廖晓东从小没下过地,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

插队头天跟着社员们下田,半亩地没锄完手上就磨出四五个血泡。

同来的知青都累得直不起腰,她却咬着牙把整块地都翻完才收工。

村里有个叫卢兆东的光棍,住着两间透风的土坯房。

这人三十出头,祖上三代都是贫农。

村里开忆苦思甜大会,他上台讲家史时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爷爷给地主扛活累吐了血,爹娘吃观音土胀死了,自己打小靠吃百家饭长大。

坐在台下的廖晓东听得眼圈通红,散会后主动找村干部说要帮卢兆东提高思想觉悟。

谁也说不清这两人是怎么好上的,村干部发现不对劲时,廖晓东已经搬进了卢家的破屋子。

养父母从城里赶来劝,她梗着脖子说"要和贫下中农结合"。

结婚那天,卢家连床新被子都置办不起,还是知青们凑钱买了块红布当被面。

新婚夜成了悲剧的开端,村里人都知道卢兆东爱喝酒,但没人告诉廖晓东他喝完酒就发疯。

那天晚上卢兆东灌了半斤地瓜烧,新娘让他洗脚再睡,他抬手就是一耳光。

廖晓东捂着火辣辣的脸,这才看清丈夫眼里冒着凶光。

日子过得鸡飞狗跳,卢兆东嫌知青媳妇不会过日子,廖晓东嫌丈夫邋遢不讲卫生。

村里小学缺老师,廖晓东白天教书晚上批作业,卢兆东却说她"拿架子看不起庄稼人"。

最要命的是怀孕期间,廖晓东孕吐得厉害想吃口青菜,卢兆东骂她"资产阶级小姐毛病"。

转年开春,廖晓东生下个瘦巴巴的闺女。

月子里没人伺候,她裹着头巾蹲在河边洗尿布,手指关节都冻出了疮。

村里老婶子看不过眼,偷偷塞给她两个鸡蛋,转身就被卢兆东摔在墙上。

这个曾经在忆苦会上哭穷的男人,如今把"穷"字当成了尚方宝剑,动不动就说"俺家三代贫农"。

1972年知青开始陆续返城,廖晓东的养父托关系弄到个招工指标,她却把名额让给了生病的知青战友。

村里人背地里都说她傻,放着城里好日子不过,非守着个打老婆的醉鬼。

这话传到卢兆东耳朵里,他抄起烧火棍把媳妇打得三天没下炕。

转折发生在1974年冬天,县里要选拔知青典型,公社干部想起这个嫁了贫农的女教师。

廖晓东白天带着学生拾粪支农,晚上点着煤油灯备课的事迹被写成材料。

来采访的记者看见她家徒四壁,墙上的奖状和地上的破碗形成鲜明对比。

报道登报后,廖晓东成了"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模范。

名声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更沉重的枷锁。

公社安排她到处作报告,卢兆东却把补贴款都拿去打酒喝。

有次她从县城开会回来,发现女儿发着高烧缩在炕角,丈夫醉倒在门槛边呼呼大睡。

邻居说孩子烧了两天,当爹的连碗热水都没给喂。

1976年夏天,廖晓东在课堂上晕倒了。

赤脚医生说是长期营养不良,公社特批了半斤红糖。

她躺在病床上还在批改作业,卢兆东却把红糖兑了酒,喝醉后把药罐子砸得粉碎。

女儿躲在灶台后面哭都不敢出声,这样的场景在这个家里早已司空见惯。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村里时,廖晓东已经病得下不了炕。

知青老同学来看她,差点没认出这个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女人。

养父母要接她回城治病,她却摇头说"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临终前把女儿托付给邻居,枕边放着没改完的学生作业本。

村里人至今记得出殡那天的情景,县里送来花圈,学生家长凑钱买了棺材。

卢兆东蹲在墙角喝得烂醉,嘴里嘟囔着"活该"。

那个曾经热血沸腾的女知青,永远留在了她选择扎根的黄土地里,连同那个特殊年代的理想与伤痛,都化作了坟头一株颤巍巍的狗尾巴草。

0 阅读:36
念安聊情感

念安聊情感

念安喜欢聊情感,谢谢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