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我国放飞50羽军鸽穿越首颗氢弹爆炸的蘑菇云,但平安回来的只有45羽,正当人们感到惋惜时,它们竟然创造了一个奇迹…… 1967年6月17日清晨的罗布泊戈壁滩上,科研人员正在靶场周围忙碌奔走,他们既要完成我国首颗氢弹试爆的最后准备,还要兼顾另一项特殊的生物实验——50羽军鸽即将穿越核爆现场,为国防科研提供宝贵数据。 离靶心最近的掩体里,三组鸽子被安放在不同距离的铁笼中,最靠近爆心的那组鸽子距离爆炸点仅有五十米,负责收集最核心区域的辐射数据。 这些鸽子腿上都绑着特制记录仪,翅膀内侧还贴着编号标签,昆明军鸽基地特意挑选了飞行能力最强的精锐,每只都经过三年以上专业训练。 上午8点整,轰6轰炸机划破长空,随着刺眼的白光闪过,蘑菇云在戈壁滩上腾空而起。指挥所里的欢呼声持续了整整十分钟,直到观测员提醒该释放实验鸽群。 工作人员按下遥控按钮,三组铁笼同时弹开。五十道灰影振翅冲向蘑菇云,瞬间消失在翻涌的烟尘中。 基地设在五十公里外的临时鸽舍早就做好准备,10名饲养员守着30个鸽笼,每隔半小时就检查通讯设备。 按计划,鸽子们最迟五小时就能返巢。然而直到日落西山,收容记录表上只登记了四十五个编号。有人提议延长等待时间,但专家摇头说超过八小时还没返回的鸽子,基本不可能存活了。 正当罗布泊团队准备撰写实验报告时,两千八百公里外的昆明发生了戏剧性转折。 7月7日清晨,饲养员老周打扫鸽舍时发现角落蜷缩着五只灰头土脸的鸽子。这些鸽子羽毛上结着盐霜,脚爪沾满红土,但腿环上“昆军67”开头的编号让他心跳加速——这正是二十天前派往新疆的那批实验鸽! 经军方档案核实,这五羽军鸽创造了三项纪录:首次穿越核爆云层存活、连续飞行二十天未着陆、单程归巢距离突破两千八百公里。 要知道普通信鸽日间飞行距离不超过六百公里,而它们横跨新疆戈壁、祁连山脉、云贵高原的路线,要躲避鹰隼袭击、克服极端温差,堪称生物导航史上的奇迹。 这次意外收获让军鸽价值得到重新审视,我国自1950年从苏联引进两百羽军鸽起,经过三十年培育已形成五大品系。 1981年新疆边防巡逻队遭遇暴风雪,正是靠军鸽传递求救信,让被困七天的六名战士获救,1998年长江抗洪期间,有二十七个受灾乡镇依靠军鸽建立应急通讯。 别看现在到处是卫星电话和无人机,军鸽在特殊场合依旧不可替代。 2015年成都军区组织的山地演习中,电磁干扰导致通讯中断四小时,最后靠三羽军鸽成功传递坐标信息。这些鸽子能识别特定频率的哨音,就算在暴雨天也能保持每小时七十公里的飞行速度。 当年从核爆现场归来的五羽“功臣鸽”,后来在昆明基地活到了15岁高龄,它们的后代如今分布在全国七个军鸽养殖基地,羽毛颜色从原本的瓦灰衍生出雨点、绛红等新品种。 训导员们还保持着老传统:每只幼鸽满周岁都要进行八百公里长途拉练,飞行途中要穿越模拟枪炮声的声障区。 这些不会说话的“空军战士”用翅膀丈量过共和国的成长轨迹,从罗布泊的核爆云到汶川地震的废墟,从雪域高原的哨所到长江汹涌的洪峰,那抹划过天际的灰影始终承载着最原始的通讯使命。 或许在未来的战场上,当所有电子设备都失效时,我们依然可以期待窗台上响起“咕咕”的归巢声。
自从歼10一战成名,现在全世界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今中国的实力到底有多强?一
【19评论】【19点赞】
用户81xxx15
原来67年就提醒我们,专家的话不能信!
猫呵呵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