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周总理在北京政协礼堂设宴请溥仪吃饭,席间,溥仪看了一旁的女子好几次,周总理注意到后,就笑道:“这是你的妹妹,你不认识了?” 这次宴席上,溥仪身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拘谨地坐在餐桌旁,他的目光数次飘向斜对面的中年女子,对方短发齐耳,穿着朴素的蓝布衫,正专注地听周总理说话。 溥仪觉得她眉眼间有些熟悉,却怎么也想不起是谁。 “这是你的妹妹,你不认识了?”周总理突然笑着打破沉默,溥仪一愣,仔细端详女子的面容,这不正是当年紫禁城里那个梳着双髻、总爱跟在他身后喊“皇兄”的三妹韫颖吗? 时光仿佛突然倒流。1924年冯玉祥逼宫时,11岁的韫颖跟着溥仪迁居天津,每天在张园跟着日本老师学日语、打网球。 1932年,19岁的韫颖奉旨嫁给溥仪的亲信润麒,随夫赴日本留学,在东京的贵族圈里周旋,那时的三格格穿着和服,出入皇室宴会,是众人瞩目的焦点。 但此刻坐在面前的女子,早已不是当年的“三格格”。 等日本投降后,韫颖带着三个孩子流落在通化街头,靠卖香烟、收废品为生。1949年回到北京后,她改名金蕊秀,在街道当卫生组长,每天挨家挨户收垃圾、宣传防疫。 曾经养尊处优的皇室格格,如今双手粗糙,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我……我真没想到……”溥仪声音颤抖,喉咙像塞了棉花。他清楚地记得,1956年韫颖曾到抚顺战犯管理所探望他,那时的妹妹虽然穿着朴素,但气质仍有几分旧时影子。可短短四年间,她彻底融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连说话口音都带着浓浓的北京胡同味儿。 周总理端起酒杯:“我们的格格现在是东城区政协委员,还是街道治保模范呢!” 原来,1954年章士钊偶然读到记载韫颖早年生活的《满宫残照记》,将她的近况汇报给毛主席,随后韫颖被安排为东城区政协委员,还参与了《四郎探母》等京剧演出。 席间,韫颖主动说起自己在街道调解邻里纠纷的趣事:“前几天王大妈和李婶为了晾衣服吵架,我带着治保小组去劝和,最后两家还一起包了饺子。”溥仪听得入神,仿佛在听另一个世界的故事。 他突然意识到,当自己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种菜时,妹妹早已在另一片土地上扎根,用双手创造了全新的人生。 这场持续三个半小时的年夜饭,成了溥仪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饭后,周总理亲自询问他的工作意愿,最终安排他到北京植物园劳动锻炼,半日务农半日学习。而韫颖则继续在街道忙碌,后来还作为满族代表参加了国宴。 多年后,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修订版中写道:“那天总理的话像一盏灯,照亮了我眼前的路。原来紫禁城的高墙早已倒塌,新社会的阳光,正平等地洒在每一个劳动者身上。” 而韫颖在回忆录里提到这次重逢时说:“当皇兄终于认出我时,我突然明白,我们都不再是困在旧时代的金丝雀了。” 这场看似偶然的“认亲”,实则是新旧中国交替的缩影。 曾经被皇权束缚的兄妹,在新中国的土地上,以普通公民的身份重新相遇,他们的故事,也成为那个时代无数人命运转折的生动注脚。
她是被蒋介石牵挂了一生的女人,1964年,周总理把她秘密送往台湾,蒋介石和宋美龄
【6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