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3年,李世民生了重病,长孙皇后在给他喂药时,突然从袖子里掉出来一包东西。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5-16 09:39:55

公元633年,李世民生了重病,长孙皇后在给他喂药时,突然从袖子里掉出来一包东西。李世民一看,竟是一包毒药!长孙皇后慌忙解释,李世民听后潸然泪下。

隋末动乱,李渊在太原称帝,建立唐朝,李世民作为次子,被封为秦王,当时李世民只有16岁,他的王妃长孙氏,是右骁卫大将军长的女儿,只比他小了3岁。

长孙氏生性温柔贤惠,喜好读书,十分孝顺公婆,李世民与长孙氏新婚燕尔之时,正值李渊留守太原,夫妇两人便跟随在侧,一起生活在太原城内。

太原城郊区有一处清静的小院,这里就是夫妻两人的住处,院落不大,只有几间木质结构的民房,但布置得十分温馨。

李世民的母亲已经过世多年,长孙氏勤勤恳恳地打理着家务,照顾一家人的的起居。

每天清晨,长孙氏起得最早,她要烧上一锅水,然后用河边的碎石子洗几件衣裳,洗完衣服后,她便开始准备早饭,她往往亲自动手包几个馒头,然后从院子里摘些青菜,凑合做几个素饺子。

公公最喜欢吃长孙氏包的馒头与饺子,常称赞她的手艺。,等夫君和公公起床后,她便恭恭敬敬地给他们上饭。

吃过饭,长孙氏就收拾菜园,除掉杂草,浇浇水,李世民有时会跟着她一起劳作,两人温馨有趣的场景,让飘荡在院中的白昼闻着也暖暖的。

夜晚,她又縫補起了夫君出征时磨损的衣甲,边縫边温柔地唱起歌来,她的嗓音似乎来自天籁,李世民静静地聆听着,心中升起无限柔情。

太原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小院中尽是和美欢乐,李渊看着眼前孝顺的儿媳,心中十分高兴,在长孙氏的悉心照料下,他们度过了愉快的一年多。

618年,李渊正式称帝,夫君被封为秦王,夫妻两人搬到了秦王府,生活环境跟从前相比如同云泥之别。

秦王府内瓦片铺就的宫殿气派非凡,到处都是锦绣珠宝和名贵玩物,长孙氏虽生长于将门,但从未见识过这等奢华气派,她不禁感慨。

李世民继续在外征战,长孙氏除了照看儿子外,还勤勤勉勉地学习如何治理这座大府第,她从不因富贵而变得骄纵,依旧谦虚谨慎,处处为他人着想,这让秦王府的下人们都十分敬重她。

起初,长孙氏还不太会应对宫廷的权术纷争,太子李建成见李世民在外功勋日隆,深感忌惮,常在皇上面前诋毁他,长孙氏看在眼里,心中十分担忧。

为了帮助夫君修复与父亲的关系,长孙氏开始频繁出入宫禁,拜访李渊周围的妃嫔,她温言软语,尽量博取这些妃嫔的好感。

这些妃嫔平日里侍奉皇上,对皇上的想法了如指掌,长孙氏通过她们,能够更好地为夫君说好话,维护他在李渊心中的印象。

在长孙氏的努力之下,夫君终于重掌父亲的信任,但太子李建成却更加忌恨李世民,甚至设计想要置他于死地,为了自保,李世民只能采取行动,发动玄武门之变。

626年六月,李世民亲率部下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杀害,控制了帝都,长孙氏策马随行,见证了整个过程,她冒着生命危险,只为鼓舞夫君的士气,最终,李世民废黜父亲,夺取帝位。

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氏被冠以皇后之位,她依旧谦虚谨慎,从不因地位提高而改变本性,皇上想重用皇后的兄长,皇后考虑到外戚过于强大可能引发祸乱,劝说皇上放弃此举,维护朝局稳定。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敬重有加,经常与她商议国事,皇后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往往能提出宝贵的建议。

她也经常劝说皇上不要偏袒某个妃嫔,要平等对待所有的后宫妃子,这对巩固皇上的地位大有裨益。

然而好景不长,633年,皇上突然染上重病,身体虚弱不堪,长孙皇后如影随形地照顾他,昼夜不离左右。

看着形容枯槁的皇上,皇后心中十分悲伤,她几乎不眠不休地侍奉,也使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有一天,长孙皇后进食给皇上服药时,一包白色粉末从她袖子滑落,皇上定睛一看,赫然是剧毒! 皇上脸色一变,心中五味杂陈。

长孙皇后泪水夺眶而出,哽咽着说:“臣妾见陛下病榻缠身,生死难料,不能忍受您有任何意外,所以才私自准备了这毒药,想跟随陛下而去!”

皇上听后,心中感动,他摸着长孙皇后的头说:“妾身无私相随,朕深感欣慰,生死有命,你切莫再有这样的想法。”

在皇后的呵护下,皇上的病情终于开始好转,然而长孙皇后因日夜操劳,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不治身亡。

临终之际,长孙皇后还嘱咐皇上,要节俭殡葬,不要因她而耽误国事,李世民虽然隆重厚葬长孙皇后,但整个丧事过程庄重简朴。

长孙皇后的死对李世民打击巨大,往后十多年间,他始终无法走出伤痛,也没有再纳新后。

每每思及长孙皇后,李世民还是禁不住伤感,甚至会在瞭望台上眺望她的昭陵,以慰相思之情。

历史上,能与君主心意相通的妻子实属难得,长孙皇后助李世民而不图私利,两人情投意合,堪称典范。

0 阅读:44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