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5-16 10:08:58

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地主婆意外在报纸上看到儿子的消息,原来这么多年他骗了自己。

1932年春天,通化县大泉源乡的王家大院突然挂出"吉屋出售"的木牌,这户在当地颇有声望的书香门第,竟要变卖祖产。

街坊们后来才知道,王家独子王凤阁在东北军当差时,亲眼见着日本人把刺刀捅进老百姓肚子,回来就铁了心要抗日。

王凤阁他娘王毕氏是个硬气人,年轻守寡拉扯孩子,把家里三十多亩地管得井井有条。

听说儿子要变卖家产打鬼子,老太太二话没说,把祖传的樟木箱子都搬出来典当。

卖房那天,她摸着雕花门框说:"人活着比房子金贵,拿去换枪炮值当。"

钱凑齐那天,王凤阁带着十几个青壮后生进了长白山。

他们在老林子里搭起窝棚,用卖祖产的钱换来二十杆汉阳造。

消息传得比山风还快,没两个月就聚起三百多号人。

这些庄稼汉白天在林子里操练,晚上摸黑端鬼子炮楼,闹得通化县的日本守备队直跳脚。

日本人往城门上贴告示,悬赏五千大洋买王凤阁的脑袋。王毕氏听说后,把家里最后三间瓦房也卖了。

这回她没换银元,而是托人从奉天兵工厂弄来两箱子弹。

子弹藏在臭烘烘的猪大肠里,上面盖着半腐的猪下水。

运货的老把式说,过卡子时日本兵捏着鼻子躲老远,谁也没想到要翻这腌臜物件。

1934年开春,关东军调来重兵围剿,王凤阁带着队伍往濛江转战,临走前给娘捎了封信,信上六个核桃大的字:"娘保重,儿必捷"。

老太太把信纸贴身藏着,逢人就念叨儿子在打胜仗。

可没过半年,日本人突然闯进王家,把老太太吊在房梁上抽得皮开肉绽。

这帮人把血葫芦似的老太太拍成照片,在山里撒传单叫阵。

王凤阁攥着传单直哆嗦,转头带人端了鬼子三个据点。关东军急了眼,把方圆百里的粮食都抢光,想困死山里的抗联。

王毕氏被放回家时,家里米缸早见了底,她就啃树皮嚼草根,硬是撑着等儿子消息。

1937年清明前后,通化城突然戒严,老百姓看见日本兵往城墙上挂尸首,中间那个大汉虽然满脸血污,可那身板分明是王凤阁。

左右两具尸体是他媳妇和四岁的小金子,听说孩子临死前还踢了日本军官一脚。

城门口贴的布告墨迹未干,上面写着"匪首王凤阁冥顽不化,已于昨日正法"。

王毕氏挤在人群里,棉袄补丁里还藏着当年那封信。

她盯着儿子尸首看了半晌,突然挺直佝偻的腰板。

旁边要饭的老头听见她嘀咕:"值了,老王家没出怂人。"没过几天,有人看见老太太背着包袱进了长白山,说是要给抗联队伍送最后几块银元。

后来伪满档案里记载,王凤阁部在1932-1937年间作战127次,击毙日伪军432人。

关东军先后组织九次围剿,悬赏金额从五千涨到两万大洋。

这些数字如今躺在档案馆发黄的纸页上,而老百姓口耳相传的,始终是那个卖房买枪的母亲,和至死不肯低头的汉子。

通化县志里记着件怪事:每年清明前后,老城墙根总会冒出几簇野花。

有人说那是王家人血气化的,也有人说,是某个裹小脚的老太太半夜来种的。不管怎么说,这些野花在水泥缝里长得格外旺相,除草剂都杀不灭。

0 阅读:109

猜你喜欢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