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鲁班在庙堂做工,问众人:房梁正不正?众人附和:非常正!鲁班正得意时,一个十岁小孩却突然说:不正,要改。
鲁班,原名公输班,因为他是鲁国人,因此被世人称为鲁班。
自鲁班成名以来,他就很少听到有质疑的声音。但凡是鲁班设计制造的东西,大家都交口称赞。刚开始的时候,鲁班还能操持平常心,但时间久了,他觉得自己确如众人说的那样,无所不能。
一次,鲁班接到一个庙堂的建造工作。附近的人得知鲁班在此做工,都成全结队的往这边赶,想一睹鲁班的风采。
这时,正赶上鲁班给庙堂上梁,鲁班感觉位置差不多了,就问看热闹的众人:“有劳大伙帮忙看一下,这房梁正不正啊?”众人纷纷说:“房梁非常正,鲁班师傅的眼睛就是尺。”
鲁班听完,嘴上什么也没说,可心里却美滋滋的。
鲁班正准备进行下一项工作,突然一个刚进门的小孩大声喊道:“等一下,房梁不正,需要改。” 众人循声看去,只见是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
不等鲁班发话,众人就对小孩口诛笔伐:“黄口小儿,你懂什么,竟敢在鲁班师傅面前班门弄斧。”
那小孩说:“你们这些大人真不害臊,睁大眼睛说瞎话,房梁不正就是不正,你们这么做会害了鲁班师傅的。”
众人见被小孩揭了短,纷纷怒不可遏,对着小孩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这时,鲁班从高处爬下来,他退后几步,仔细瞧了瞧,瞬间脸色大变,一声叹息道:“房梁的确不正啊!幸亏发现的早,要是等房子建好就出大事了。”
鲁班不禁有些羞愧,自己竟然被别人的吹捧冲昏了头,连这种低级的错误都犯了!
这时,鲁班走到小孩面前,认真地给小孩鞠了一躬。鲁班看小孩年少聪慧,是个可塑之才。他便半蹲着身子,和颜悦色地问道:“孩子,你可愿意随我学习木工啊?”
小孩喜出望外,大声说道:“愿意,我愿意!师傅在上,请受徒儿泰山一拜。”
围观的人群看到泰山这么容易就被鲁班师傅收为徒弟,纷纷追悔莫及,早知道自己也指出错误了。
鲁班收泰山为徒弟后,带着他走南闯北,不断地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泰山,泰山每日也起早贪黑,努力学习,可是鲁班学手艺总是慢半拍,一直掌握不了诀窍,做出来的东西鲁班很不满意。
泰山的师兄弟个个学有所长,因为学艺不精的都会被清出师门了。鲁班把所有能教的都教给泰山后,又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可泰山的手艺还是毫无进展,这让鲁班头痛不已。
长时间的相处,让这对师徒感情深厚,不是父子,却胜似父子。
鲁班也不忍心将泰山赶走,可是又不能打破自己定下的规矩。泰山看到师傅左右为难的样子,便主动请辞,鲁班于心不忍,难过的说到:“孩子,你可能不适合干这行,趁着年轻,再学一门别的手艺谋生吧。”
被赶下山的泰山,路遇一片竹林,泰山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愧对师傅的教授之恩,也无言再见父母,便打算找一颗竹子上吊。奈何,竹子十分有弹性,泰山没有死成。
劫后余生的泰山,觉得老天不收自己,肯定是有未完成的事业等着自己。
泰山仔细地观察了竹子,他发现竹子的硬度适当,与木头相比,柔韧性也更好,可以做一些精巧的器具。
发现新大陆的泰山,立马行动起来。他用随身携带的工具劈开竹子,靠着在鲁班师傅那里学到的基本功,他很快就编制成了一个篮子。
眼见此法可行,泰山干脆在竹林边搭了一间小屋,他每天认真钻研,多番琢磨,将鲁班师傅的技巧悟透,终于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创新,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泰山的钻研下,他不仅编制了竹椅、竹桌,甚至是竹制的家具,因为制作精美、结实耐用、价格实惠,上门求购的人络绎不绝。
鲁班得知泰山成名后,心中既欣慰又自责,他不禁感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鲁班师傅将自己的一只眼睛挫伤,只用一只眼睛看东西。从那时起,木匠看做的东西正不正,直不直,总是闭一只眼睛看。
鲁班一生培养了很多工匠人才。据说,石匠、木匠、瓦匠的祖师都出自鲁班的徒弟。后来篾匠,棚匠,油漆匠等都认鲁班为师傅。鲁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化身,他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