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二年,毛主席带病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见到一副挽联,不禁停下脚步,问:“这是何人所书?”
陈毅元帅逝世后,为了纪念这位为中国革命作出卓越贡献的领导人,曾召开了一次关于陈毅将军逝世后的纪念仪式。
不过,在这次会议中,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仅安排了五百人参加了此次的纪念仪式。
当时毛主席的身体已经到了非常虚弱的地步,但他却还是决定要去送一送陈毅,并且他还叮嘱工作人员说:“我想要对陈毅元帅说几句话。”
工作人员们没有提前做好准备,急急忙忙地把毛主席带到了要去的地方。
毛主席站在礼堂前,目光落在一幅悼词上:“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含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毛主席看了之后,连连点头称赞,觉得这篇悼词写得不错,就问这出自谁的手笔。陈毅的妻子张茜说:“这篇悼词是张伯驹先生写的,我是专程从他那里拿来的。”
原来,陈毅在抗战时期就认识了张伯驹先生,两人之间有深厚的友谊。
听闻陈毅元帅逝世的噩耗,张伯驹悲痛欲绝,但苦于不能亲自前去吊唁,便把自己对陈毅的敬仰用笔墨表达出来,写下这一副情真意切的挽联。
其实,在陈毅去世之前,他一直在担心着张伯驹的安危,只可惜自己的能力有限,无法帮到张伯驹。
在民国时期,张伯驹是袁世凯的嫡系外甥,他的生活比较舒适,对于文物的收藏也是颇有心得。
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作家、收藏家周汝昌在《红楼梦魇》中写道:“张先生是一个大收藏家,他一生中的主要兴趣在文物收藏上,因此他很早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古书画的鉴赏上。”
然而,他的心胸更加开阔,他不会被封建王朝所困扰,而是早早地投入到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中去。他的思想更加开放,不会受到封建王朝的束缚,而是勇敢地追求自由和民主。
新中国建立以后,张伯驹又把他珍藏的一些文物,全部捐与祖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陈毅和张伯驹的缘分,还要从一次偶然的机会说起。
那一年,陈毅正在外地出差,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原来,对方是一个古玩爱好者,想请陈毅给自己做个鉴定。
陈毅虽然工作繁忙,但对这些东西还是很上心的,没过多久就到了北京。而正好当时有一个朋友在古玩店工作,见陈毅到来很高兴,就邀请他一起去鉴定一下。
谁曾想,这个朋友就是张伯驹。
1958年,张伯驹因与袁世凯有亲戚关系,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突然没有了经济支持,让张伯驹的生活陷入了困顿。在这期间,他还因为营养不良,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一度昏迷不醒。
幸好,在他昏迷的那段时间里,陈毅派人给他找了一份工作。正是在陈毅的安排下,张伯驹才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但“文革”结束后,“历史问题”又一次纠缠上张伯驹。
七十年代初,由于“历史问题”又一次被发配到了边远地区,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力下,张伯驹病倒了。
张伯驹的家产早已全部捐出,无法负担医疗费用,只好寄书陈毅,希望他再施以援手。
可是,那个时候,陈毅却是身患重病,根本来不及帮助张伯驹,便撒手人寰。
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觉得像张伯驹这种有功之士,实在不该受到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周总理在接到毛主席指示之后,为张伯驹找到了新的工作,并为其提供了治疗。
之后,张伯驹康复,又到了中央历史博物馆,并在文化界大放异彩。
张伯驹知道毛主席是因为陈毅妻子张茜的引荐才关注到自己,从此他对陈毅的感激之情更浓了。
可正因为这样,张伯驹才更加内疚,自己在陈毅元帅落魄的那段时间,一点忙都没帮上,却总是要找人帮忙,真是罪过。
张伯驹先生,于1982年逝世,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