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核武器专家张宪义竟然带着全家叛逃到美国!可奇怪的是,多年后,这个“叛徒”居然还得到了一些人的称赞,这是为啥呢? 1988年1月一个寒冷的凌晨,台北中山科学研究院的核物理专家张宪义带着家人登上飞往美国的航班。 这个举动在台湾岛内引发轩然大波,国民党当局将其定性为"携密叛逃",全岛报纸用斗大的标题痛骂他是"民族罪人"。 然而三十年后,互联网上却出现了"伟大叛徒"的评价,这个充满矛盾的历史悬案背后,埋藏着两岸关系与大国博弈的复杂经纬。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始终没有放弃"反攻大陆"的幻想。 1964年大陆成功试爆原子弹的消息传来,台北当局连夜召开紧急会议。 根据美国中情局解密的档案显示,蒋介石在会上拍着桌子说:"他们有的东西我们也要有!"美国虽然表面上支持台湾当局,但始终严格控制着核技术转移——华盛顿既要用台湾牵制大陆,又不愿看到两岸任何一方真正拥有核武器。 张宪义作为台湾自主培养的核物理人才,1969年被选派赴美深造。 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农家子弟在普渡大学攻读核工程时,经历了思想观念的剧烈转变。 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在印第安纳州的实验室结识的大陆留学生,让他第一次意识到海峡对岸的同胞并非宣传中的"共匪"。 而美国情报人员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开始频繁接触这些台湾科研人员,中情局档案显示,他们当时锁定了七名可能策反的台湾核专家。 1976年张宪义返台后,表面上继续在中山研究院埋头搞研究,暗地里却定期向中情局递交报告。 这个双面人生持续了整整十二年,直到他带着二十公斤机密文件出逃。 美国国务院后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正是这些文件促使里根政府派出核查小组,强行拆除了台湾重水反应堆的关键设备。 蒋经国在得知核计划遭破坏后暴跳如雷,但还没来得及彻查就突发疾病去世。 岛内舆论把怒火都撒在张宪义身上,却没人注意到美国《纽约时报》当时的评论:"台湾就像试图偷骑大人自行车的小孩,华盛顿及时抽走了脚踏板。" 隐姓埋名三十年的张宪义在2016年突然接受美联社专访。 这个七旬老人面对镜头坦言:"当时若真让台湾造出核弹,两岸关系就彻底回不了头了。" 他提到1980年代曾通过特殊渠道了解大陆改革开放的变化,"福建沿海的渔村都盖起了小楼,这和台湾电视里播的完全不一样"。 2020年8月,台湾《联合报》记者在爱达荷州某养老院找到张宪义。 已经需要拄拐杖行走的老人说,他最遗憾的是没能亲眼看到两岸统一。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同年刊文透露,张宪义至今仍被台当局列入"永久通缉"名单,但大陆网民在社交平台上发起"寻找张先生"活动,抖音相关话题点击量超过两千万次。 最新消息来自2023年12月,英国BBC中文网发布对张宪义次子的采访。 这位在硅谷工作的工程师表示,父亲这些年始终关注着台海局势,常念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而台湾陆委会对此的回应依旧老调重弹,称这是"统战宣传的新剧本"。 信息来源: 美国国务院《1988年台湾核设施核查报告》 美联社《消失的台湾核武计划》专题报道(2016年) 台湾《联合报》"寻找张宪义"系列报道(2020年) 英国BBC中文网《台湾核武计划叛逃者现状调查》(2023年)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冷战最后的秘密》(2020年)
1988年,核武器专家张宪义竟然带着全家叛逃到美国!可奇怪的是,多年后,这个“叛
浅忆流年似水
2025-05-16 13:03:51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