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副连长临阵脱逃,政委指示:“押到后方审判。”谁知师长知道后,却气道:“不用这么麻烦,直接就地枪毙吧!”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朝鲜战场上的白云山战役中发生过一起引人深思的事件。 1951年2月初,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149师447团二营营长孙德功在阵地上掏出手枪对准了本营副连长程成刚。 这场冲突背后不仅关乎战场纪律,更折射出当时朝鲜战场上的残酷现实。 光教山阵地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这座由花岗岩构成的山峰海拔高出周边地区,控制着水原通往汉城的铁路和两条战略公路。 1951年1月底,美军25师在飞机、坦克配合下对这里发起猛攻。 由于山体坚硬无法构筑工事,驻守在此的志愿军战士只能依托天然掩体作战。 经过四昼夜激战,阵地最终失守。 时任二营营长孙德功接到夺回阵地的命令后,将任务交给四连和五连。 此时四连仅剩副连长程成刚带领的十余人,被临时编入五连作战序列。 五连连长穆家楣要求所有战士左臂扎白毛巾作为识别标志,准备在夜幕掩护下发起突袭。 程成刚却表现出异常举动,时而驻足不前,时而低头沉思。 在向光教山行进的途中,程成刚带领的前卫班突然停止前进。 面对穆家楣的询问,这位副连长声称已完成"开路任务",坚持要带队返回。 此时距离预定攻击位置尚有三公里,穆家楣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却无法当场处置,只得带领主力继续前进。 事后调查显示,程成刚曾在行军途中命令战士藏匿弹药,并教授应对上级盘查的说辞。 孙德功在营地见到提前返回的程成刚时,这位副连长已将自己弄得满身尘土。 当随行战士如实汇报情况后,暴怒的营长当即拔枪相向。 指导员杨明等人上前阻拦,却引发孙德功对起义军官带兵方式的激烈批评。 程成刚和杨明均系原国民党军起义人员,这种身份背景在特殊时刻成为矛盾激化的催化剂。 事件处理过程颇费周折。 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律条令》,营级单位无权处决连级军官。 团政委接到报告后建议将程成刚押送团部,但孙德功坚持战场纪律不容妥协。 最终经149师师长金振中批准,程成刚被就地执行战场纪律。 这一决定背后,是当时志愿军面临的严峻战场形势。 此时朝鲜战场正值第四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已连续作战三个月。 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发现志愿军后勤补给周期规律后,发明"磁性战术"不断袭扰。 在汉江阻击战中,50军承担着掩护主力休整的重要任务。 孙德功所在二营原驻守的兄弟峰、光教山、白云山三道防线,在美军优势火力下接连失守。 白云山阵地的战略价值尤为关键。 这座海拔仅200米的山头控制着汉江南岸交通要冲,失守将导致整个防御体系崩溃。 2月3日,三营驻守的白云寺阵地失守后,二营奉命发起反攻。 杨明带队夺回白云寺的过程仅用两小时,但光教山的反复争夺已造成重大伤亡。 程成刚事件发生时,二营原有兵力已折损过半。 据《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该营在白云山地区坚守11昼夜,击退美军百余次进攻。 最终全营仅存161人,447团因此被授予"白云山团"荣誉称号。 这场惨烈战斗折射出志愿军在技术装备劣势下的顽强意志,也暴露出个别人员在极端环境中的心理崩溃。 值得关注的是,程成刚的临阵退缩并非孤立事件。 原国民党起义部队在融入人民军队过程中,确实存在思想改造不彻底的情况。 据《50军军史》记载,该军在朝鲜战场共处理违纪事件37起,其中15起涉及起义官兵。 这些个案促使部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后续战役中再未发生类似事件。 白云山战役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仍具启示意义。 在武器装备存在代差的情况下,纪律性和牺牲精神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程成刚的结局警示后人:战场上的退缩不仅关乎个人生死,更可能影响整条战线安危。 那些用生命捍卫阵地的志愿军将士,用鲜血诠释了"军令重于山"的铁律。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血战白云山》)
1951年,志愿军副连长临阵脱逃,政委指示:“押到后方审判。”谁知师长知道后,却
飒沓风华舞
2025-05-16 14:08:53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