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卫立煌为保85岁家母求助朱德,朱德深感棘手,转而请教毛主席。毛泽东看罢思索后,决定将卫列入“战犯名单”头条,人们后来才悟到其中深意:这是对卫存续之恩。
卫立煌十几岁便辍学谋生。1914年,17岁的卫立煌投身新军,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在战场上崭露头角。
后来,他进入保定军校学习,成为正式的职业军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时任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的卫立煌,被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驻守山西。
面对日军步步紧逼,他在忻口会战中担任主力指挥官,与傅作义等人通力合作,成功阻击日军,迟滞了其南下步伐,为保卫华北赢得宝贵时间。
1940年代初,东北局势日趋紧张,卫立煌力主采取“以民为本、守土为先”的抗战方略,坚持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稳定地方,保护百姓。
他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在东北期间整顿军纪,提拔有能之士,受到地方军民爱戴,被誉为“儒将”。
抗战胜利后,国共矛盾激化,内战一触即发。但此时的局面已非抗战初期可比,解放军日益壮大,国民党腐败无能。
卫立煌多次向蒋建议停止内战,主张政治解决冲突,均遭拒绝。
在战场上,他力主稳打稳扎,避免无谓牺牲,但终因孤军无援、战略资源匮乏,加之蒋介石频繁干预军事部署,导致东北节节败退。1948年11月,卫立煌被调回南京,东北全面失守。
那天朱德一早便神色紧张地推门而入,手中攥着一封还带着油墨气息的信。
“主席!”朱德的声音压得很低,却满含急迫,“卫立煌求助来了。”
毛泽东放下手中的文件,抬眼望去,“他怎么了?”
朱德将信递上来,“沈阳一败,国民党内部人心惶惶,蒋介石开始清查内线。
这封信是卫立煌托人秘密带出来的,他说蒋已经开始怀疑他通共,撤了他的兵权,软禁了他,眼下正处在生死关头。”
毛泽东打开信件,只见纸上字迹略显凌乱,但却字字焦急。卫立煌在信中没有为自己辩解,只反复提到一件事:他老母尚在西安,恐被牵连,恳请共产党设法保护其家人。
片刻后,他缓缓摇头:“不行,不能救。”
朱德一怔:“为什么?”
毛泽东转过身,眼神沉稳如深海:“我们若救了他母亲,就是承认了卫立煌与我们有联系。蒋介石最忌惮的就是‘通共’二字。
这时候哪怕只是一点风吹草动,他都能杀人立威。你去救他母亲,就是把卫立煌往死路上推。”
“那怎么办?”朱德急了。
毛泽东重新坐下,手指轻敲桌面,“既然蒋在疑他,我们就给他一剂猛药。”
“你是说……”朱德略感疑惑。
“把他列入战犯名单。”毛泽东轻描淡写地说。
朱德睁大了眼:“列入战犯名单?这……”
“是啊,越是敌人,就越要‘狠狠打’。”毛泽东语气顿重,“你想,蒋介石此刻疑神疑鬼,最怕的就是部下背叛。
我们若不动声色,卫立煌危险;我们若亲近他,他死得更快。但如果我们公开宣布他是头号战犯,蒋会怎么想?”
朱德猛地醒悟,拍手道:“他会以为卫立煌根本没跟我们合作,是我们咬他反而打消了疑心。”
“不错。”毛泽东目光如炬,“我们要做的,是保卫立煌的命,而不是保他母亲一时的平安。他若活着,以后能做的事多着呢。”
于是,三日之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第一批战犯名单》,头条赫然写着:“卫立煌,国民党高级将领,罪责重大,列为重点通缉对象。”
这一消息一出,国民党方面如释重负。蒋介石阅报之后冷笑一声:“我就知道,他终究还是不肯投共!”
随即下令解除卫立煌的软禁,将其调任至后方担任闲职。蒋心中认定:共产党若要拉人,怎会把他推上战犯名单?这等“打自己人”的行为,他无法理解,却也正中毛泽东下怀。
1949年,国共内战形势已定,蒋介石密令召卫立煌前往台湾。但卫立煌断然拒绝。他对蒋已失望透顶,不愿再为其效命。
建国前夕,周恩来亲自出面做工作,邀请卫立煌回归新中国,并承诺给予其体面安排。卫立煌深思熟虑后,于1955年应邀赴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热情接见。
毛泽东对他说:“你不去台湾,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国家不会忘记你。”
此后,卫立煌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参与军史整理和国策建议。
他言辞谨慎,不问党争,也不批评旧主,更未以功臣自居,始终保持一份低调与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