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景照片中的洽鑫洋药栈所在的上海英租界,是清末鸦片贸易的核心枢纽。根据《申报》记载,同治十一年(1872年)上海城已有1700余家烟馆,而英租界的鸦片交易尤为猖獗。 清末上海的鸦片馆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烟馆如“四海升平楼”,以象牙烟枪、锦缎靠枕和妓 女陪侍为特色,专供富商巨贾洽谈生意;下等烟馆如“燕子窝”,仅提供草席与粗茶,吸引车夫、码头工人等苦力。洽鑫洋药栈作为洋药栈,底层铺面销售烟土与烟膏,二楼设雅座供熟客吸食,形成“前店后室”的经营模式。 1906年清政府颁布禁烟令,要求10年内禁绝鸦片。上海华界率先关闭土行烟馆,而租界因治外法权成为鸦片贸易的“飞地”。1909年万国禁烟会在上海召开后,公共租界被迫关闭1436家烟馆,但英租界仍有30个土栈以“药品贸易”名义继续营业。洽鑫洋药栈可能在此期间转为地下经营,或迁移至法租界——法租界因公董局与青帮勾结,鸦片贸易反而更加猖獗。 清末上海街景照片多由外国摄影师拍摄,如英国建筑师乔治·阿尔弗雷德·约翰逊于1905-1911年间记录的上海影像。这些照片常以“异域风情”为卖点,将鸦片馆、苦力等元素作为东方落后的象征。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虏,曾国藩有个疑问:“秦日纲能力很差,为什么能封王;罗
【6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