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5年建安城之战,唐军战斗力巅峰,步兵临危不乱,一帮砍柴的士兵就能打垮高句丽骑兵,堪称奇迹。 唐朝初年,士兵战斗力一流,即便将领水平一般也不影响他们取得胜利。一支能打的军队,士兵是关键,建安城之战就是证明。 645年,李世民心血来潮,突然想到要御驾亲征高句丽。表叔隋炀帝没能拿下的地方,李世民觉得自己行,比表叔杨广强。 20万大军分路出征,张亮统帅水师,从山东半岛出征,攻打辽东,并负责运输军队与粮食。 张亮,何许人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行第16,比挂帅灭亡高昌的侯君集地位高,也比李绩、程咬金、秦琼地位显赫。 地位显赫,不代表就能打仗,张亮的军事能力可以说是三流。之所以地位高,主要是因为他是李世民的亲信,玄武门之变时在山东招募勇士,给李世民当后盾。 李世民与李建成争夺皇位,张亮坚定站在李世民这边,经得起考验。李世民一度想过了最坏的打算,就是打一场内战,张亮是募兵之人。 打仗不给力,意志力与斗志如何呢?张亮也是十分拉胯,否则就不会把情敌当养子了。夫人李氏给他一片大草原,张亮也不生气,还把对方收为养子,取名张慎几。 就是这么一个三流主帅,节制唐朝水师,被授予沧海道行军大总管。当然,麾下士兵配置也非常一般,毕竟是负责后勤为主,而非战斗力量。 张亮身边的士兵,都是砍柴人,也就是打杂的兵种,“进兵顿于建安城下,营垒未固,士卒多樵牧。贼众奄至,军中惶骇。” 张亮从莱州出发,连克两座城池,俘虏数千人,并在抵达建安城外。建安城就是今天的营口,是唐军征讨高句丽的桥头堡。 控制营口,不但可以保障粮食运输,也可以在战斗不利时从容撤退。换句话说,建安城乃唐军的补给线、生命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营口地位重要,唐军知道,高句丽一样知道。唐军刚来到建安城,高句丽立刻骑兵攻击,趁着唐军立足未稳,营垒尚未坚固,把他们一网打尽。 张亮军事能力有限,扎营也不知道警戒,毕竟他此前几乎没有带兵打仗。如此,高句丽骑兵进攻很顺利,撕破唐军防线,杀入营中。 面对突然袭击,张亮如何应对呢?张亮已经被吓坏了,他没有勇气战斗,连逃走的力气都没有了,双腿已经发软。 敌军人多势众,高句丽骑兵都特别能打,而唐军只有一帮砍柴的火头军,他岂能不怕。张亮害怕也就算了,自己吓坏了,连话都说不出来,未免太搞笑。 正常情况下,高句丽骑兵冲了进来,主帅又如此表现,全军溃败不可避免。但是,唐军毕竟素质高,他们充满自信,不认为张亮懦弱,反而说他镇定自若。 史载:“亮素怯懦,无计策,但踞胡床,直视而无所言,将士见之,翻以亮为有胆气。” 张亮呆若木鸡,为何说他有胆量呢?很简单一个道理,唐军太能打仗,士兵从没想过唐军将领会有懦夫,毕竟这是一支劲旅。 看到主帅“镇定自若”,唐军顿时士气高涨,既然主帅都不怕,自己也没害怕的理由。再则,士兵认为张亮“胸有成竹”,一定可以打赢,故而没慌乱。 张亮坐在胡床上,面无表情地看着。副将张金树信心爆满,当即擂鼓出战,一帮伙头兵拿着刀就冲了上去,与高句丽士兵展开格斗,居然将对手打得落荒而逃。 战局逆转,唐军击败了高句丽,成功占据了建安城,建立起桥头堡。张亮自己不能打仗,早已被吓坏,却取得一场胜利,也是有意思。 史载:“其副总管张金树等乃鸣鼓令士众击贼,破之。太宗知其无将帅材而不之责。” 张亮是什么水平,李世民十分清楚,他就不是带兵打仗的料。再则,唐军逆袭成功,他也就没有责怪张亮,就当是远征高句丽的一次“惊喜”。 高句丽并不大,但士兵生长在关外苦寒之地,深山老林的生活塑造士兵强健的体魄。如此,隋炀帝三次远征高句丽,出动了百万大军,耗尽了国力,依然拿不下。 隋炀帝远征失败,李世民也是如此,在安市城下受挫。可知,高句丽并不好对付,士兵也比较能打,但唐军更能打,单兵作战能力更强。 张亮的士兵并非主力,大多是伙头兵,是一帮负责运输的二线部队。但是,这并不影响唐军取得胜利,一旦有机会野战,高句丽就打不赢唐军。 攻坚作战,耗费时间,唐军未必吃得消,物资补给太困难。面对面格斗,直接对决,唐军击败高句丽并非难事,建安城之战就是例子。 建安城之战表明,唐朝初年士兵战斗力非常强悍,就算主帅拉胯也不影响他们胜利。主帅只要不逃走,留在军中,唐军就有勇气,正面击败强敌。 张亮打仗拉胯,军事能力堪忧,战斗意志与勇气几乎是零。但是,府兵制下的唐军战斗力爆满,支撑起盛唐江山。 府兵制源自宇文泰的八柱国十二将军体制,是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的军事基础,在李世民时代得到完善,把府兵制推向极致。 张亮不能打仗,但唐军士兵强悍,成就了建安城之战的奇迹,打了一场逆风局。本以为唐军会溃败,结果高句丽被反杀,唐军伙头兵立下大功。 不过,张亮的结局并不好。张亮有养子五百余人,李世民不放心,加上李建成事件影响,李世民疲惫不堪,也担心出现意外,将其处死。
645年建安城之战,唐军战斗力巅峰,步兵临危不乱,一帮砍柴的士兵就能打垮高句丽骑
冰希祖宗
2025-05-20 14:14:23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