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航天又翻车了!当地时间5月18日,本该成为莫迪政府“边境天眼”的地球观测卫星发射任务,把印度网友的脸都丢到火星上去了。
这事有多打脸?发射前一周,印媒还在牛皮吹上天,说这颗卫星能让印度在中印、印巴边境“看得更清、打得更准”,甚至暗示要靠它扭转边境对峙的“被动局面”。
结果火箭屁股刚冒火,第三级发动机就跟闹脾气的熊孩子似的突然熄火,气得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专家们在控制室里直拍桌子。
要知道,这已经是印度近三年来第三次重大发射失败了,2022年GSLV-Mk III火箭带着通讯卫星上天,结果卫星入轨时玩起了“漂移”。
2023年月球探测器虽然勉强着陆,却在月面翻车成了“月球观光车”,现在又来这么一出,难怪有网友吐槽:“ISRO该改名叫‘印度航天烟花研究组织’吧?”
最尴尬的是莫迪政府的舆论算盘,印军宣传部门正忙着把“航天成就”包装成“国力象征”,想借此转移国内对军事冲突的质疑。
谁能想到,卫星还没上天,先把莫迪的脸给丢到外太空了,印度成为‘航天超级大国’吗?怎么每次发射都像放烟花,好看但不顶用?
要说印度航天为啥总是出问题,首先是“万国牌”技术的锅,火箭发动机靠俄罗斯,导航系统求美国,关键零部件满世界淘换,组装起来跟拼乐高似的,不出问题才怪。
其次是“大跃进”式规划害的,莫迪年年给航天部门画大饼,又是探火又是登月,预算却跟不上野心。
2024年印度航天预算才15亿美元,连NASA零头都不到,却要同时推进十多个高难度项目,纯属拿卫星当“小白鼠”。
最要命的是人才流失,ISRO的工程师们天天看着中国航天“一年一个大跨越”,自己却在修修补补里打转。
不少人干脆跳槽去了马斯克的SpaceX,留下的团队青黄不接,发射场上甚至能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在熬夜盯数据。
更麻烦的是国内民意,莫迪靠“强硬形象”上台,结果航天掉链子、边境冲突又频繁失利,反对党已经开始收集签名,要求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
说来说去,印度航天的问题从来不是技术单一故障,而是整个体系的“慢性病”,野心比天高,底子比纸薄,还总想靠航天搞“政治投机”。
看看中国航天,从东方红到嫦娥,一步一个脚印,啥时候靠“边境威胁”搞过发射动员?
真要成为航天大国,先学会把“牛皮”变成“推进剂”再说吧。
这次“滑铁卢”后,印度网友的总结最扎心:“建议下次发射前,先给火箭供上牛尿和恒河水,毕竟在印度,玄学比科学靠谱多了。”